作者 Kanghao 針對媒體再現中的同志樣態思考,因為 CC 政治而驕傲的同時,也希望能看見更多「男同志」的樣態。

網路媒體「哈哈台」,經常找來同志圈的網路紅人、天菜,演出同志圈中千奇百怪的「男同志梗」搞笑劇。近來,哈哈台請來了在麥當勞廣告中,用咖啡向爸爸出櫃,而一夕爆紅的同志天菜周賢忠,演出「娘娘腔 Gay」的甲甲日常(甲甲為 Gay 的台語音譯)。

影片推出後,自然引起男同志圈內的瘋狂轉發,也激起了正反意見的討論。有人覺得該影片有抓到笑點,男同志圈的確有許多「陽剛外型、陰柔行為」的人,因此基於事實的描述,除了非常「男同志梗」之外,並無不妥之處。

有另一批人則認為,娘炮、娘娘腔、CC(sissy)、妹仔,在影片中之所以好笑,是因為這個社會仍然對 CC 有著評價不一的負面意涵。特別是男同志圈內,長期存在著「拒 C 文化」,就更讓人覺得把 CC 當成是笑料,無疑是一種「再」醜化。

推薦閱讀:給男人的一封性別討論邀請函

無所不在的拒C文化

男同志圈內確實有著拒C文化,它與「陽剛氣質」剛好形成一組對照。它背後的意思是:

(1)「正常的男人」怎麼可以那麼 C,可不可以 man 一點!

(2)我喜歡的是男人,不是一個那麼 C,像女人的男人

(3)這麼多 CC,不知道的人都以為男同志就是 CC。

顯而易見地,拒 C 就是對「陰性的貶低」(對「陽剛的崇拜」)、拒 C 就是在說:「你不夠Men,所以你不合格」、太 C 意味著不正常,太 C 就會被排除在情慾與社交的網絡之外。

所以,在影片中,甲甲的日常就是「裝 man」的日常。接電話的時候,要突然轉換成低沉且渾厚的嗓音。閒暇之餘,必須要去健身房鍛鍊出一身肌肉兼蓄鬍,以形成一付「野狼樣」,晉升天菜等級。等到一切就定位,天菜走在「主流陽光」的道路上,也走向自己暗潮洶湧的海岸邊,卻因為一聲高八度的「賤~」,以及「會脫妝、會脫妝」的妹言妹語,而成了比真實還真實的「笑料」所在,儘管它實在不怎麼好笑。

推薦思考:同志大遊行現場筆記:陽光胴體以外更多的同志想像

擁抱娘炮、擁抱污名,作為一種抵抗?

CC 本就不是一件壞事,真正可惡的是把 CC 當成需要被排斥的男同志文化、害怕 CC 會替整個男同志圈帶來污名的社會氛圍。

於是,為了對抗長期存在在男同志圈內的「拒 C 文化」,以及消除「CC 污名」,很多人提出「擁抱娘炮」、「擁抱 CC」的策略,站在弱勢的位置發言,企圖奪回 CC 的詮釋權。把 CC 當成一種驕傲,是一種把危機變成契機的做法。正因為 CC 是不堪入眼的性別特質,我們就要把「CC」送到世人的面前,要他們睜大眼看,CC與他人「不一樣又怎樣」。唯有當 CC 勇敢站出來,做自己好自在,才能抵抗這世道的不友善。

不過,有很多人懷疑這種擁抱污名,訴諸個人的「CC 政治」,在什麼意義上,稱得上是一種解放?它又到底能夠造就什麼樣的動能,去鬆動既有的性別結構,與權力關係? 

上述的這種質疑,是百年老題目了。我相信擁抱污名的 CC 政治,它是一種改變的路徑。

如果 CC 是不好的、是充滿污名的,它必定與社會的結構有關。是社會的不友善、是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導致 CC 成為需要被排除的特質。人,總是依照著「結構」去生活、去做出相對應的行為,很難有人可以逃脫結構的限制,做出毫無根據的行為。不過,世界上所有的制度、規則、價值觀、結構,都是由人類所創造,人活在結構中就有改變它的能力。

所有的結構,一定都會有弱點、有縫隙,那麼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結構中的縫隙。CC 政治,就是在結構中的縫隙,求生存、被看到。當一個 CC站出來不夠,就需要100個CC站出來,如果還不夠,就需要1000個、10000個CC勇敢地站出來。

當縫隙越來越大,讓人們看見不一樣的想像,使得結構垮台,進一步建立新的結構,或者至少修正結構,讓它越來越符合時代的潮流。這就是 CC 政治的意義。

CC 政治,從來都不只是「個人的政治」,而是對既有文化的干擾、對人生劇本的擴增,更是一場浩大社會工程的前奏。

同場加映:女性主義要的男性解放!告別厭女、恐同、陰柔賤斥的父權暴力

解放同志,還是解放CC?

當然,擁抱污名的 CC 政治,並不容易,這個社會不會因為有10000個CC站出來了,它就能立即建立起新的結構、新的性別秩序。在友善到來之前,若是有個男同志,不小心翹了蓮花指、講話尾音上揚、擺出嬌柔的姿態,他可能會招來出櫃的風險。

現今的狀況是「CC=女性特質=非正常男人=男同志」,它也是一種厭女情結的表現。當這個社會把 CC 連結上男同志,而不屬於任何異性戀男人時,我們就不可能只處理 CC 的污名,而不處理男同志的污名。

CC 不專屬於男同志,男同志也不必然是 CC。擁抱 CC 的汙名,不必然等同於解放了男同志。

想像更多「男同志的樣子」

我們的媒體產製,其實非常擁抱CC文化。CC之所以跟男同志連結在一起,媒體推了很大的一把。

以非同志為主的戲劇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偶像劇中的男同志,通常都是以女主角的「姐妹」身份現身,而且幾乎都是講話又賤又中肯的諧星。「姐妹」的出現,或許顯示台灣社會對於 CC 接受度大增,但這些人所聚集的能量,不必然大到足以撼動「男人—陽剛」的性別框架,也不必然代表整個男同志從此以後就過得很好(同理,我們不會因為有艾瑪華生,就以為整體女性的處境變得很好)。

我並非有意責怪可愛又幽默的 CC 們,而是在反思,整個大眾媒體產製的過程,有著很嚴重的闕漏。

同志電影、小說、戲劇等文本,包含從《孽子》到最近很紅的《上癮》,都有著不同的男同志形象,但是,尤其是大眾媒體,「男同志的樣子」被總是被再現為只有幾種樣子,甚至連「CC男同志」也變得扁平與單一。(推薦給你:最紅網劇《上癮》臉紅告白:如果我有病,你就是我的藥

曾幾何時,我們看到「非姐妹樣」(非姐妹樣不一定就是man)的男同志出現在偶像劇中?一般閱聽者總是能輕而易舉地辨識劇中的「姐妹」就是男同志,可是除了「姐妹樣」的男同志,難道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其他」的男同志樣貌嗎?我不知道各位讀者身邊有多少男同志的朋友,但是,我身邊有很多男同志,樣本數多到我可以知道男同志不是只有 CC 一種樣子。儘管 CC 政治有很強大的力量,替男同志社群帶來了獨特文化,但是他們終究不是男同志的全貌。

我認為,哈哈台影片的問題(其他出現男同志角色的媒體也有類似的問題),不只是「嘲弄 CC」,把 CC 在社會中的污名,當成是一種笑料與醜化,它更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對男同志社群的想像。成千上萬的男同志,不會只有樣板的 CC 樣、也不會只有那幾套劇本輪番上陣演出。

多元劇本與形象為什麼重要呢?不論是男同志們或是其他人,多半無法想像男同志老了以後的人生,但是異性戀就有很多種人生劇本,連同性戀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描繪出異性戀們在年輕、中年、老年的感情生活,會是如何多元地變化。因為異性戀有很多小說、戲劇、綜藝節目,告訴他們,人生百味。我們選出了女總統,卻有了一個性別比例不平等的內閣。

同場思考:嚴重失衡的內閣比,是蔡英文的「平權」第一步?

性別比例之所以重要,也就是要告訴女孩們,她們未來的人生不是只有相夫教子,不是只能將政治權力拱手讓男人決定事情,她們可以參政,她們可以從基層開始一路選上立委,她們也可以讀了很多書,擁有了學歷與專業能力,當上部會首長,甚至可以選總統。

我們必須謹記單一故事的危險性,而不同故事、形象與劇本的擴增,就是協助弱勢者自我培力的機制。

我很喜歡的導演張作驥,在他的作品《醉生夢死》中,男主角老鼠的哥哥上禾、老鼠的「大哥」仁碩,兩人開展的男同志關係與形象,就非常令人驚艷。粗獷中帶著細膩,他們的互動、眼神、情緒,不用刻意表現 CC,也能讓人意會他們的男同志情誼。當然,並非所有的「劇本」都必須如此糾結、沈重、繁複,只是我們實在不再需要「更多」類似的「姐妹梗」。

我們要意識到,有些男同志「很張孝全」、「很王陽明」、「很仁碩」,有些男同志「很蔡康永」,有些男同志則「很蔡依林」,甚至有些人的身體不是那麼健全、性生活不是那麼陽光與活躍、經濟狀況不是那麼穩定,但是,無論他們很類似誰,他們都是他們自己,他們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男同志。他們的樣子就是男同志的樣子,大眾媒體的再現,需要想像更多男同志的樣子。

推薦給你:蔡康永談演藝圈出櫃的孤獨:「我得努力證明,我們並不是妖怪」

最重要的是,不同的男同志都有屬於自己的幽默人生,而非只能靠嘲笑他人的性別氣質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