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創傷、焦慮人格如何自我療癒?心理師:正向看待自己,你的存在就是生命最美的見證
當我們內心的秘密被揭露,總會忍不住躲起來,試圖關閉感受,但暫時性讓自己好過的方式,卻會引發更大焦慮。
當我們內心的秘密被揭露,總會忍不住躲起來,試圖關閉感受,但暫時性讓自己好過的方式,卻會引發更大焦慮。
心理學家指出,不論我們多想逃避,我們都不可能真的逃避現實。如果不找到解決方法,我們只會越陷越深。
人類很多的痛苦是因為不敢直面恐懼與焦慮,逃避的行為產生了壓力,想逃離壓力的我們,又得迎來更大的壓力!
因為焦慮而選擇逃避,但逃避讓你獲得什麼?逃避可以暫時解決現況,但是長時間下來會引發更多焦慮。
面對不可承受的情緒,坦蕩蕩地逃吧!逃避並不可恥,做什麼都行,那是種儀式,然後,要記得回來。
你的愛情模式常常重蹈覆轍嗎?明明一直告訴自己,下次不可以再逃避,碰到問題時卻還是逃之夭夭?或者是,明明知道不能抓得太緊,要留點空間給另一半,卻又因為沒安全感而把對方嚇跑?親愛的,這一切很可能都和你的依戀形態有關。你是安全型、逃避型,還是焦慮型情人呢?用心理學來面對自己的問題,下一次,談一場更好的戀愛吧!(同場加映:越愛越小心翼翼?愛裡的不安全感)
東方社會總是避談「死亡」議題,但是只要是人,總會遇到過不去的時候,或許我們也都想過「死亡」能不能是逃避的方法?除了太過於正向積極反倒給人壓力的「多想三分鐘,你可以不用自殺」口號外,或許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誠實地聊聊死亡,談談自殺。聽聽心理治療師 Chloe Wu 怎麼說。
錯判男人心,失去幸福力。送給想搞懂男人心理,找到真幸福的女人們!
你不說太過遙遠的承諾,對於愛情並不信仰地久天長,唯有不抱希望能不再失望;你總是在受傷以前,先弄傷別人,你的灑脫只為包裹自己的脆弱;你依舊深刻地愛著那些路過你生命的人,卻總在幸福的時候懼怕墜落。有時你也懷疑,不過想好好地愛一個人,為什麼這麼難呢?
如我們在文章一開始所說,研究者如今更傾向於認為,每個人的依戀類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在這個坐標軸上的某一個點。有的人在某個維度上的位置居中,所以他們會被認為是兩種類型的交叉;有的人在兩個維度上都居中,那麼他們被認為不屬於任何一種依戀類型。同時,這個位置也是可以浮動的,隨著自身經歷的變化,我們自身的迴避和憂慮水平都會發生變化。
很多人認為,這種習慣性的拖延,是因為懶、因為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或是因為有些人純粹不把他人的時間當時間。事實上,儘管「拖延症」並不是一種臨床意義上的心理疾病,沒有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體系,但是,影響習慣性拖延的因素,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它可能源於更深層、更複雜的心理因素。而且,拖延也並不只有一種明確的表現,它在每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都有所不同。
感情裡面的不滿足,常常是來自於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面對關係當中「愛的方式不對等」,如果你暫時沒有辦法調整你愛對方的方法,那麼暫時可行的方式是,調整你對這段關係的期待。
我其實很喜歡你,但一靠近就想逃開,你也會害怕依賴嗎?心理學談「假性疏離」:我假裝推開,是怕被發現太喜歡你。
逃避真的可恥,但你到底要為誰負責?難道就要因為別人的眼光一直活在困惑中,只能靠小確幸麻痺自己?逃避雖然可恥,但你已經明白自己的問題!
用眼神來描述一個人的句子幾乎隨處可見,比如說,在我們的印像中,「眼神呆滯」似乎就可以用來暗示一個人「不夠聰明」、「有些木訥」,或是正在經歷負面情緒。事實上,眼神的確可以科學的暴露一個人的智商與個人特質。
「婚姻像一座圍城」,依附關係中的焦慮與逃避,要如何相愛相處?又或者是否能成為安全型的那一天⋯⋯
根據依附理論,高度迴避依附者總是退離人群,努力地想除去心理痛苦,卻導致在應該感受到情緒與表現情緒的情況下,嚴格控制自己,讓自己過得很辛苦。
阿滴英文、理科太太⋯⋯許多台灣名人近年來公開坦承自己罹患心理疾病的事,讓一般人更認識自己的負面狀態。
精神分析師卡倫.霍妮(Karen D. Horney)認為,高到不切實際的自我要求,是憂鬱症發病前的特性(premorbid character)之一。A 男認定自己要不凡,必須上一流大學,就在上大學前發病。
風象星座看起來總是隨和,也不怯場,好像和誰都能相處;但是這樣的個性在愛情裡,要注意些什麼呢?
日劇《月薪嬌妻》裡頭有一句話:「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提醒正在遭逢挫敗的人們,除了正面迎擊,你也有暫時逃避的權利。
希望長期受「拖延症」所苦的人知道,問題不是時間管理,更不是意志力或效率,而是你的心正在向你發出警號。
當代約會單元。處女座式的愛情,很驕傲,也很真心。初次見你,就知道自己會不會愛你。如果僅是共枕眠的陌生人,我卻不小心愛上你,我會流淚,但那再也與你無關。
面對壓力,你是哪一種人:選擇愈戰愈勇?不知不覺逃避拖延?如果你想更好的迎戰壓力,心理學研究 5 個有效影響大腦的方法,不只幫助你接受挑戰,還能防止變笨。
在「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愛情中的表現」一文中,我們提到過,人們在幼年時,在與父母互動中會形成一種情感上、心理上聯結的固定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會在我們成年之後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與伴侶的互動,它也被稱為「依戀」模式(attachment)(Djossa, 2013)。
身邊有憂鬱的朋友,該如何表達我們的愛與關心?該怎麼做才能最有效、最不傷人、最無壓力地給予支援?
表面上看起來你是那個很有意願解決問題的人,是他不願意、他不配合。沒錯,這的確是一種可能,不過會不會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你表現出來的態度讓對方也很難跟你「溝通」?或者是,你揮舞著溝通的旗子,但實際上只是因為你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而希望對方為你的情緒負責?
雖然有些研究顯示依戀風格有將近七成的穩定性,但實際上當你面對不同的對象,你的風格也會有所轉換。所以另外一種可能是,不一定要擁抱著這個標籤去走後來戀愛的路,畢竟每一段感情都有它的獨特之處,允許自己可以選擇孤獨,也可以選擇與人相處,然後在獨立與依賴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事實上,儘管 ghosting 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除非是有非常特殊的理由(例如不可抗力的因素讓兩人無法再聯繫),否則,當一個人選擇用「不告而別」的方式離開另一個人時,他對對方沒有太多「真正的愛」。即便這種方式出現在「我覺得我很愛你,所以要這樣報復你/讓你記住我」的情形中,也是一種並不尊重對方感受和這段關係的方式。
在心理學的語境中,迴避型應對(avoidant coping)作為一種常見的心理應對機制,指的是人們迴避那些會讓自己害怕或焦慮的特定場合、對話、關係或是信息。處理不了的人和事,徹底躲開就好了。
環遊世界一直是很多人夢想的事情之一,但踏出舒適圈始終是第一個、也是最大一個障礙。「我英文那麼爛會不會溝通不良?」、「要遇到那麼多未知的事我真的可以嗎?」,別被未知打敗了,也別被旁人好心的阻止給勸退了,幫自己完成夢想才是最重要的事!(推薦閱讀:迷路就是旅行的開始,用漫遊體會城市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