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HR 最新趨勢、冰島四天工作週取得雙贏、德國《性別自決法》賦權跨性別者|DEI 快訊
DEI 快訊提供最新職場多元共融趨勢,本期帶來三個具前瞻性的國際趨勢方向,讓我們共同思考職場變遷的未來。
DEI 快訊提供最新職場多元共融趨勢,本期帶來三個具前瞻性的國際趨勢方向,讓我們共同思考職場變遷的未來。
法院在 2021 年 9 月 24 日宣布內政部要求「變性手術」一案違憲,待 30 天後,內政部如不上訴則判決確定,當事人可根據判決直接申請變更性別登記。
身在教育體制內的作者,透過一年的校園性別觀察,提出他覺得仍存在的父權文化,與多元性別共融的困境。
Flippy是一位跨性別者,小時候察覺喜歡同性後惶恐迷失,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探索著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因為一次的愛情挫敗讓他重重摔了一跤,這次的經歷讓他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 完全接受真正的自己,他發現旁人在意的眼光、閒言閒語只是過眼雲煙,再也不會因外界批評而貶低自己的價值 。
備受日本人喜愛的「台灣 IT 大臣」唐鳳,除了智商 180 和無性別身份以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認識的地方?
國際特赦組織將今年的寫信馬拉松主題設定為「和平示威權」,號召全球響應聲援 10 名和平示威人士。
性別表達(Expression de genre)指別人所看到的性別形象。也就是由自己的穿著打扮、髮型、舉手投足、和別人的互動方式、自己的說話方式等等,所建立出來的形象。所有這些表達方式都和某一種性別有關:譬如,化妝和穿裙子,在我們的社會裡,一般常認為屬於女性的性別。因此性別表達完全取決於文化、裝扮法則,以及⋯⋯自己所成長的這個社會的種種刻板印象。
為什麼需要性少數族群需要這麼多名詞?我以前也不知道。只是每當我看見架上各種姓氏的鑰匙圈,我都會再次意識到,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元多樣的人存在。並不是所有人都姓廖、我不必趨於壓力而改姓陳,而面對姓紫的人,我希望他能擁有同樣美麗的鑰匙圈,和大家享受同樣的喜悅。
「跨性別」,無論是作為一個抽象概念、自我認同、生理特徵,都挑戰著我們對於性(sex)、性別(gender)與性向(sexuality)的認識。今年通過同婚法案的台灣,對於同志與同性戀等概念已不如以往陌生。但是,我們對於跨性別夠理解了嗎?
跨性別 Henry 擁有一把沉厚的聲線,臉上有少許鬚根,甚至連手上都長著「雄糾糾」的毛髮,但他身分證性別欄位上的,卻是一個「女」字。為了能在身分證寫上真正能代表自己的性別, Henry 決定走上司法覆核之路。
2017 年,小雯(化名)進入長庚大學就讀,他是一位跨性別者。身為跨性別女性,小雯希望能在開學後入住女生宿舍,但並未被校方重視⋯⋯
3/31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旨在慶祝跨性別者、喚起大眾對於跨性別者權益的重視。自 2018 年起,台灣社會針對 LGBTQ+ 的討論度漸增,並且在 2019 年 5 月 17 日通過同婚專法,成為亞洲第一,LGBTQ+ 權益向前一大邁進。
跨性別(Transgender)是什麼呢? 根據維基百科,跨性別人士的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他們被指定的性別不同。部分跨性別人士,會選擇實施變性手術,以達到性別認同與身體外型較為相符的樣貌。除了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之外,跨性別可能包括性別酷兒/非常規性別者、泛性別、流體性別或無性別者。有些定義把 X 性別歸類於跨性別之下。
跨性別 YouTuber 愛里分享一路以來的忐忑與成長,也提醒我們,拿起自己的主動權,我們非常勇敢。
對於跨性別群體,除了維護他們的身體和法律權益,也要確保給予平等的社會資源,杜絕分類帶給他們的傷害。
方子齊在《還不是我的時代》寫下大眾對跨性別仍存有歧視,但我們不該如此,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天使。
跨性別舉重選手哈伯德(Laurel Hubbard)代表紐西蘭參與 2020 東京奧運賽事,引發極大爭議,而上場比賽仍落敗的她,開心地比愛心手勢,向所有支持者道謝。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是 2009 年由一位美國的跨性別運動者發起,目的是呼籲社會正視對跨性別者的歧視,並透過跨性別者驕傲現身,讓社會看見跨性別者對社會的貢獻。雖然台灣在去年通過了同性婚姻,但對跨性別者仍舊充滿偏見和恐懼,近來有越來越多跨性別者勇敢現身捍衛自己的受教權與工作權。伴盟也已接受多位跨性別者委任,透過司法程序要求學校或公司主管給予公平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