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酸舞台劇《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衣服真能決定我是誰?
個人意見對時裝提出許多犀利的看法,張愛玲的眾多作品中處處可見他對衣物的細心描繪,兩個人都對衣服有自己的見解,那假如這兩個人碰在一塊而會怎麼樣呢?我覺得這就是這部戲最令人玩味的地方。
個人意見對時裝提出許多犀利的看法,張愛玲的眾多作品中處處可見他對衣物的細心描繪,兩個人都對衣服有自己的見解,那假如這兩個人碰在一塊而會怎麼樣呢?我覺得這就是這部戲最令人玩味的地方。
《愛情生活》捕捉愛情裡的寂寞,刻畫愛的甜美滋味、也如實演繹愛裡的拉扯崩壞。現代人的寂寞文明病來自何處?為什麼我們怎麼愛都不能感到滿足?從《愛情生活》裡,重新描繪你的戀愛藍圖吧。(推薦閱讀:三種影響愛情的依戀型態!用心理學找回感情安全感)
鄧惠文醫師的著作《婚內失戀》,由導演吳維緯改編成舞台劇,演盡婚姻內的寂寞與療癒。
今年春節,由《王者之聲》導演湯姆霍伯執導,集結休傑克曼、羅素克洛、安海瑟威等知名演員的年度大戲《悲慘世界》,將在大銀幕上隆重登場!
在 21 世紀的今天,我期待看到仲夏夜之夢中的女性角色可以真正從睡夢中覺醒而站立起來。我期待看到有能力的何蜜雅與海倫娜帶著自己的愛人遠走高飛,更期待看到在沒有精靈、沒有法術的情況下,海倫娜可以睜開雙眼看清那個不愛自己的人,追尋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吉卜力經典鉅作《神隱少女》重返大銀幕,動畫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項,千尋與白龍的情誼感動許多影迷!
林奕華,香港知名的劇場導演,兩岸三地做劇25年、人生至今累積55部戲,戲碼翻演再翻演,演出場次近800場,累積觀眾超過百萬。
問林奕華人生中最大的信仰是什麼?他說永遠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愛」。回首來時路:「小時候開始看到這些女性這麼去辛苦地在尋愛,那些真實故事成為我說故事的養分和靈感。她們的故事延續到我身上,我就發現,原來『創造』還是要靠『愛』的,人際關係也是要靠『愛』的。不過這個社會越來越不相信這個、越來越不鼓勵這個了。可是還是得要堅持住這個信念。」
我們曾在十一月時採訪了《十二夜》配樂之一的聶琳,聽她分享音樂和她之間的故事。現在我們也邀請到聶琳在女人迷上開設專欄,與我們分享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從第一部綠光劇團的《proof 求證》到後來與綠光劇團吳念真導演合作《人間條件》系列裡頭的經典配樂,聶琳怎麼看配樂呢?來聽聽她現身說法,原來配樂與劇情竟是如此相輔相成...
聊起《俗女養成記》,謝盈萱充滿感謝,因為這個「陳嘉玲」讓她不顧忌任何形象地演出,重拾對表演的熱情!
女人迷邀請《婚內失戀》作者鄧惠文醫師,聊婚內失戀為何發生?由戀愛走向婚姻的兩人,怎麼走到失戀那一步?
《我的鯨魚老爸》講述一位暴食症主角,在生命最後一週的故事。布蘭登費雪為了演出這個角色,每天必須花 6 小時梳化,如今苦盡甘來,成功奪下奧斯卡影帝的寶座。
金宣虎、申敏兒在《海岸村恰恰恰》飾演超甜「酒窩情侶」,療癒輕快的風格,讓人等不及想去逛逛海邊的漁村!
許多人是透過《俗女養成記》的「嘉玲爸」而認識實力派演員陳竹昇,究竟他是怎麼把角色演出靈魂的呢?
這次由伍宇烈、一舖清唱及人力飛行劇團合作的《阿飛正轉》,正集合了上述好玩的元素,在反轉原來的符碼之後,再生出更多與香港及臺灣對照的本土特質。雖說故事已與原本同音異字的電影《阿飛正傳》大相逕庭,但又保留了從電影中剝脫來的幾許符號,以供玩味。 故事不再是舊時少男少女故事,但仍環繞著感情,更以傳統「七夕」每年鳥兒為牛郎織女搭建鵲橋的傳說為軸,展開一場以擬名如「王飛」(王菲?)等盡是「飛」鳥的主角,比拼鳥兒聲色藝的故事。然而在鳥兒才藝表演的背後,卻是三者共同關心的身分命題,在同樣出現多元文化及族群的臺灣與香
《芝加哥》音樂劇,或許在劇迷心中不似《歌劇魅影》或《悲慘世界》般的重量級,但他經典的爵士曲風、獨特的舞蹈風格、嗆辣充滿爭議的故事議題再加上獨特的表演形式,讓《芝加哥》的存在特別的獨立於其他經典音樂劇之外。又或者我們可以說,他是「最美國」的經典音樂劇,不論是從美國發源的爵士音樂,從早期美國歌舞雜耍表演(Vaudeville)衍伸而來的表演風格,或是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現 1920 年代美國社會縮影的故事。
你聽過「伊底帕斯情節」嗎?伊底帕斯情結是心理學上的戀母情結,是佛洛伊德提出幼年兒童對母親依戀的一種觀點。大家可能都聽過「伊底帕斯」無意中弒父娶母的悲劇,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海鷗劇團全女版的《依底帕斯》,其中所有角色都由女性擔綱,詮釋出了新的《依底帕斯》,看完之後我們會發現,這不再只是悲劇,而是從一群女人們身體的延伸里看見寬恕,與安慰。(推薦你另一個用身體說話的張育嘉導演:將憂鬱化為力量,給世界美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