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擁抱是為了安慰學生」,為什麼我們不該接受?
本文是人本教育基金會主辦的〈打破沉默,揭發隱匿 ─ 面對校園性犯罪台日交流研討會〉的現場發言摘要
本文是人本教育基金會主辦的〈打破沉默,揭發隱匿 ─ 面對校園性犯罪台日交流研討會〉的現場發言摘要
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嘲笑他學生肥胖、或是模仿有妥瑞氏症的她不自主抖動來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怒罵性別氣質陰柔的他「你是沒懶葩啊,不男不女」、對媽媽來自越南的她說「反正你就是沒家教」、公開諷刺他「有人沒繳營養午餐費就吃起來了喔」、在他被有錢人家孩子欺負時袒護對方⋯⋯。這屢屢打擊孩子:「老師不是應該要教導我、關心我嗎?怎麼反而會變成我在學校的噩夢?」
「一個熱情會教的老師,是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的,而愛,是所有教育唯一的答案」
李家同曾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那麼老師呢?有誰聽過幼教老師的心聲?台灣的幼教老師逐年減少,不單是因為學生人數影響,身為一位老師該有的權利、所獲得的對待更是一大因素。敬那些即使辛苦,仍然在幼教路上堅持的老師們!
我是陳小娜,我是濟公的神職代言人,也是一位新娘秘書。我的兩個職務有個一樣的地方,就是喜歡看到大家的笑容
一個不能表達負能量的人,便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人,而大多家庭、社會便是隱隱地在阻止人們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拒絕負能量,它不會消失,它只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陰影中,不斷偷偷地擊打著自己,而那些痛苦便是我們開不了口、難以形容的生活虛無感,甚至可以稱之為憂鬱。
開啟這個專欄也兩年了,大多收到女性和男同志朋友的留言。因此,收到直男的來信,讓我覺得很驚喜。自信與外在條件無關,卻與你對自己了解多少有高度相關。有自己深刻的興趣、價值觀,並投入在自己的體悟與成長的人,才會漸漸累積出獨特的魅力。可能大家都聽過一句老話:「你若芬芳,蝴蝶自來」。雖然老掉牙,但在人際關係中卻是真理。氣場飽滿的人,光是待在他的身邊都感到被充電的正面感受,根本不用刻意追求,就會自然發展好感。
我看到的是五年以後的自己,如果我五年後要成為那樣子的人,那麼,現在的我就應該要做些什麼!
我去高中或大學演講時,老師與同學們常會問:「現在的業界喜歡怎樣特質的人才?」這個問題幾乎快被問到爛了,但問題的結構就好像:「怎樣性格的男生或女生,才是最好的交往或結婚對象?」,無解。因此,我們要逐步定位自己,摸索尋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然後「以終為始」,反過來讓自己符合條件,成為最適合的人選。而這也必須有另一個認知,就是每個職缺需要的人才類型不同,千萬不要像亂槍打鳥一樣,任何類型的職缺都投遞,這樣反而會讓招募專員覺得你並不了解自己的定位,只是急於找到一個可以領薪水的工作。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這名導師擔任班導三年,曾當眾揭露低收入戶學生的身份,對著全班說「某某同學都不用繳錢,你們知道嗎?他們家庭就是非常弱勢」並以資助之名,送給低收入戶孩子泛黃的衛生棉、酸掉的油飯、穿過的生理褲。孩子曾詢問導師,如果要資助,是否能私下提供,卻被老師以「自尊心不重要」為由打回,種種侮辱造成孩子內心嚴重創傷,更被醫生診斷出憂鬱傾向。而另外一名學生也表示,導師會以成績高低來劃分,要求成績高的學生不得與成績低的學生接觸,藉此孤立表現不佳的孩子。
去年同婚,帶起了同志成家、育兒的討論,而近兩年,我們也看見家庭的樣貌趨向多元,兩個媽媽的家、兩個爸爸的家⋯⋯,原來家沒有樣板的,同志家庭一樣為了教養與育兒問題而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