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沒有節奏、好難自律?其實養成一個習慣比想像中簡單
2019 年暢銷書《原子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將複利的概念套在習慣養成上,藉由一天天細微的進步,累積巨大的改變,可以說是拯救許多為自律所困的人。具體怎麼做?詹姆斯‧克利爾在〈How to Build a New Habit: This is Your Strategy Guide〉(如何建立新習慣:這是你的策略指南)簡單地提到了五個概念,顛覆我們以往對培養習慣的認知。
2019 年暢銷書《原子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將複利的概念套在習慣養成上,藉由一天天細微的進步,累積巨大的改變,可以說是拯救許多為自律所困的人。具體怎麼做?詹姆斯‧克利爾在〈How to Build a New Habit: This is Your Strategy Guide〉(如何建立新習慣:這是你的策略指南)簡單地提到了五個概念,顛覆我們以往對培養習慣的認知。
透過自制力來改變行為,並不如藉由改變情境來得成功。就算兩者效果相仿(事實並非如此),要控制自己的行動並不是件好玩的事情,這表示我們必須不斷抗拒自己的欲望,這表示我們必須隨時保持警覺,悲慘地壓抑一直浮現腦海的念頭,這表示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快樂上潑冷水。
我感覺,自律前後,我過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讀小學和中學時,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考試分數通常只能排到中游;讀六年級和初三時,我進步很大,考進省排名前三的初中和高中。別人認為我念書輕鬆,只有我知道每逢考前必「自殘」的苦:爭分奪秒地念書,夜裡睜不開眼睛就往眼皮上擦清涼油,早上起不來就使勁掐自己的大腿,飽嘗焦灼、緊張的滋味。
與呂先生分手後第 21 天。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要養成一個習慣,需要 21 天持續不間斷的練習與努力。我練習著忽略你,但總在路過時注意起。我練習著忘記你,但總在受傷時回憶起。我練習著道別你,但總在孤單時再見起。去你的習慣法則,去你的心理學。
習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腦時時在尋找省力的方式。大家每天的行動裡有百分之四十不是真正的決定,而是出於習慣。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每個習慣核心都有個簡單的神經迴圈,分別由三部分組成:信號、慣例和獎賞。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所以想對男生說,請你們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喜歡她就不要動不動找她說話,不要發「早安晚安/吃了睡了/睏不睏」之類的話,也不要買零食、送禮物給她,更不要問她們週末去哪、過得怎麼樣。你不喜歡她的話,她有沒有睡、吃得好不好、晚上和誰散步⋯⋯這些關你什麼事?
在心理學的語境中,迴避型應對(avoidant coping)作為一種常見的心理應對機制,指的是人們迴避那些會讓自己害怕或焦慮的特定場合、對話、關係或是信息。處理不了的人和事,徹底躲開就好了。
分手之後,我們都會經歷分手的急性期,無論到哪裡,都很容易觸景傷情,看到抹茶就想起那是對方的最愛,看到汽水就想起對方討厭有氣泡的飲料,看到 IKEA 家具店就想起彼此一起在裡面度過的快樂時光,總之,只要能夠觸發關於彼此之間回憶的所有事物,都會讓我們變得十分痛心;但好在,就過去國內外的調查而言,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最多只要半年的時間,我們都會漸漸地走出分手的傷痛。
身為小說家,那豈不才是我的義務,和我的第一優先嗎?」他先在東京經營一家小爵士樂咖啡館,幾年後打出專業作家的招牌,但他發現這種坐著不動的生活方式讓他體重增加很快,而且他還抽菸到一天六十支。他很快就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帶著妻子遷往鄉下,戒了菸,減少喝酒,並且改變飲食,以蔬菜和魚為主。他還每天跑步,而且一直持續這個習慣,逾四分之一個世紀。 村上春樹 (HarukiMurakami,1949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