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者》揭露多起性暴力:對女員工權勢性邀約,侵犯當地婦女孩童
BBC 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者》,揭露聯合國性暴力事件。為何有著崇高和平的組織,會發生多起犯罪事件
BBC 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者》,揭露聯合國性暴力事件。為何有著崇高和平的組織,會發生多起犯罪事件
網飛紀錄片《極簡主義:簡約當下》:極簡是獲得快樂的工具,不靠物品,而是藉由生活來實踐生命的意義。
捷克紀錄片《Caught in the Net》以討論網路上的兒童性剝削議題,他們找了三位已經成年的女性演員,扮演成僅 12 歲的女童進行視訊。而才僅僅十天時間,就引來 2458 名潛在的性犯罪者。其中有一些男性甚至已經超過 60 歲。
2020 年,台灣正全力面對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抗戰中;在這個時間點,我們也回顧 17 年前失控爆發的和平醫院 SARS 群聚感染事件。透過《和平風暴》及《穿越和平》兩部紀錄片,我們看見官僚體系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決策中,導致無辜人命喪失,並且由此討論體制與人命間環環相扣的歷史警訊。
「婚姻」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或即將面臨的人生關卡、生命課題,沈可尚導演説:「影片中的大量對話,由淺入深,時而瑣碎,又突然沈重。包含著夫妻之間對彼此的期待、甜蜜、不解與委屈。而這些,我們知道是不容易『被看到』的」。
在土耳其男人穿裙上街抗議強暴惡行之後,英國女導演 Leslee Udwin 拍攝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India's Daughter 預計在3/8婦女節於 BBC 撥映。這支記錄片訪問了當年德里公車輪暴案的加害者,並提出一個簡單問題「男人為何強暴?」讓印度常年急需被重視的性別議題,再次搬上國際舞台,敬請期待。(最近也熱門的影片:柴靜,《穹頂之下》)
今年余秀華拍攝《搖搖晃晃的人間》在中國上映了,紀錄片以「離婚」為敘事主軸,側拍余秀華殘疾半生。電影是有點刻意的,過度詩意的空景,戲劇性的衝突,像安排好似的,要張揚余秀華的苦難,悲情,她身上所有沈鬱頓挫的劇情。
「他叫我不能把我們(有性行為)的事情說出去,他說我們會再也見不到彼此。我會被抓去關,他也會抓去關。」
紀錄片《The wisdom of trauma》(創傷的智慧)告訴我們:心裡生病的你除了看醫生吃藥之外,還需要去抱抱那個脆弱且真實的內在小孩。
運動員往往是力與美的展現,也是鍥而不捨精神的最佳代言。許多台灣的電影,其實都曾試圖拍出那些汗水,比方說談足球的《奇蹟的夏天》、談拔河的《志氣》、談體操的《翻滾吧!阿信》,你大概可以想像其中的艱辛,然而,運動員可能會面臨的,還有虐待與性侵。
不只藝人明星們,先前Netflix的自製影集《漢娜的遺言》以一名女高中生漢娜遺留的錄音帶,回溯她被霸凌的過往,引起許多人的共鳴。而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這5部訴說「女力」的紀錄片,看見不畏艱苦、勇於面對人生各式挑戰的女人。
網路上有許多烏克蘭被轟炸成廢墟的影片,然而這都是真的嗎?戰爭未必只有真槍實彈,還有心理操控與資訊戰!
紀錄片《女也》內容走訪 50 個國家,歷時 3 年、採訪 2000 名來自不同文化的女性,撼動人心。
小甜甜布蘭尼是傳奇歌手,然而她為了自由而與父親所打的這一場監護權法律戰,令她成為了真正的傳奇人物。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自願放棄思辨能力、獻身給某個「教主」,甚至忍受了大量不合理的對待,依然不離不棄?
新上映的《小美人魚》和《埃及艷后》引原創與政治正確爭議,問題不在變動的膚色,而是應給群體適當劇本。
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開南韓4大邪教惡行,每個邪教的教主都自稱是上帝或神,以惡劣手法性侵女性、詐騙錢財、取人性命,受害者勇敢發聲,盼不讓更多人再受騙。
回顧第 59 屆金馬獎獲獎者的高光時刻,從得獎者的發言裡細細反思,也從中找回生命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