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小孩又何妨?研究顯示:沒生小孩的姑姑、阿姨們最受孩子喜愛
家裡不生小孩的姑姑阿姨們,可以是孩子們的「俏皮阿姨」,也是父母的「神隊友」。
家裡不生小孩的姑姑阿姨們,可以是孩子們的「俏皮阿姨」,也是父母的「神隊友」。
日本 NHK 電視臺以「女性貧困」專題報導展開採訪,探討重大社會議題,傳遞底層年輕女性的真實心聲。
而「小孩帶財」這個思維,大概就是指父母在預見「生養小孩的未來支出」這頭灰犀牛時,激起了強烈的保衛家人與求生意念,進而誠實面對威脅,採取即時行動,把危機化為轉機,或是將傷害減到最小。
當面對這麼多偏見時,捍衛自己的決定是艱難的。但務必要一直提醒自己:你的生活是自己的,你不需要任何人來批准你該如何生活。
當一個媽媽,是什麼感覺?當一個唐氏症寶寶的媽媽,又是什麼感覺?懷上唐氏症寶寶,在孩子未出世之前,媽媽就已經為了孩子尚未開展的未來擔心。每個唐氏症寶寶的背後,都有一個最勇敢的母親。而唐氏症寶寶的心情,或許只有同樣是唐氏症患者的他們最懂。他們錄了一支影片,想告訴懷上唐氏症寶寶的媽媽們:不要害怕,你的孩子會非常幸福。
兩個人有生孩子的計畫,但你們真的已經準備好了嗎?這個孩子將帶來什麼改變,你們又會成為什麼樣的爸媽?諮商師建議,在懷孕以前,你們至少要和伴侶討論的八件事。你不是要是完美父母,才能迎接孩子的降臨;但至少,你們要確保這些面向的共識。
聯誼必勝心機:與男生對望時臉要向左傾斜8度、拿菜單給對方時趁勢露出纖纖玉手、時不時撥弄頭髮轉變狂野形象瞬間秒殺......。年初雪印的這隻女孩戀愛心機影片大受歡迎:讓對方產生戀愛感有一套攻略,擊破浪漫愛神話,初次見面是女人心裡的甄嬛傳,戀愛不是等王子,而是女孩的一場出征。
奉子成婚在以前是個禁忌,現在,大眾逐漸接受婚前性行為和奉子成婚等等現象。那麼,未婚生子呢?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交往、結婚、生小孩是一套漸進的過程,難道不能跳級,不能未婚生子嗎?(推薦閱讀:單身,婚姻的新想像)
去年底剛完婚的美國歌手麥莉(Miley Cyrus),在近日媒體受訪時表示自己並不想要有小孩;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大 S,也在實境節目上力勸閨蜜不要生小孩。她們的發言,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生育的意義——如果這件事,並不會讓你因此感到幸福,那你還做嗎?
養育孩子是誰的責任?女人和男人一樣在職場投入,但社會上願意為家庭犧牲的爸爸還是少數,在職媽媽的辛苦又有誰能體會?當生小孩對女人而言的代價太大,不是不想生小孩,而是不敢生。
有人說,「結婚」是給小孩一個完整的家。但是,在冰島人的觀念裡,「生兒育女」和「婚姻」是獨立的兩件事──爸爸媽媽選擇不婚、分手或分居,對於孩子而言,都不等於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
結婚對一位女性來說是非常重大的決定,生小孩更是。要孕育出一個新生命,從懷孕時期的忐忑不安到初為人母的緊張,都是女性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市面上總是有好多相關書籍、好多專家,想要告訴你好多事讓你安下心來,但其實只要是為愛而生,什麼也不必害怕。(推薦閱讀:在家也能生小孩,孕婦的另一個選擇)
情侶鐵雄與陳阿貝,交往十五年,不結婚也不生小孩。結婚不是必經也不是必須,不結婚的伴侶關係也很好!
30 歲了仍不想結婚,我會不會和那些已婚已育的朋友們愈走愈遠?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緣告白」。
養孩子需要時間、精神等有形、無形成本投入,但不可否認經濟是最基本的條件,也絕對會影響家庭理財規劃!
你們結婚三、四年了,生活大致過得去,平日偶爾上館子吃飯,一年大概規劃兩次國外旅遊,雖然有車貸房貸,但是算不上什麼問題。整體來說,你是滿意這段婚姻的。可是,結婚越久,你越感覺到日子乏味。你愛他,他也愛你,只是每天上完班回到家,就是各自躺在沙發上看影集、滑手機,假日還可能睡到中午,起床叫個外送,一天就這樣過去了。生活沒有目的,於是你和伴侶開始思考要不要生孩子。
i 世代是出生於1995年至2012年的一代,他們是數位世界的原住民,在網際網路中成長,更是透過網路呼吸的世代。
我們透過問卷調查、過去的名人專訪、以及周遭親友的真實經驗分享,要生養一個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那之前,要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準備好了?怎麼判斷,我適合當一個母親?也許這些問答,可以給你一些思考的方向。
接下來的八個小時,是至今第一次感覺身體被扭轉、重擊、切割、打磨,生的驅力帶著頑強意志,透過子宮愈來愈強烈的收縮,顯現金剛石般的堅硬質地。生,原來真貼近死亡,無論是就嬰孩而言,或是對於母親來說,都是如此。
產後至今好長一段時間,對隊友經常翻白眼失去耐性、親友們有時幾句無心的話語都能輕易讓人氣噗噗;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即使是放屁便便都覺得可愛有趣?原來,這可能都是「大腦縮減」的影響!
交大傳科系學生製作「兩條線裡的青春」,談論小媽媽困境。這是系列第三篇,標題或許驚悚,但內容出於一位年輕母親的自白。她 19 歲生下孩子,丈夫、公婆都願意給予愛與支持。但她知道,自己是幸運的。
她們紀錄「助產師」這個幾乎被台灣人遺忘的職業,如何透過順勢、自然的技巧協助婦女生產,用攝影機拍下誕生的美好,也紀錄現代人對生命的期待、不安、恐懼⋯⋯。兩位導演帶著孩子一路走過獨立製片艱辛的過程,深感生小孩和生紀錄片都很有挑戰性、也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