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童年恐懼?與內在小孩對話,放下自我批判|內在小孩快樂牌卡開箱
也許負傷的我們,都很需要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接觸,接住因恐懼而卻步的自己。
也許負傷的我們,都很需要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接觸,接住因恐懼而卻步的自己。
面對聚會邀約,你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嗎?還是內心有點想去,卻擔心會很尷尬?放下焦慮,好好感受彼此互動吧!
從討厭過生日的心理剖析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用溝通修補起關係的橋樑,讓你的生日過得快樂,因為你值得。
「身為女性,這首歌令我感到恐懼」當我們一笑置之時,是否願意點進文章,是否可以更深一點的討論社會現象?
想出外旅行短住的願望,向宇宙許願會有用嗎?在那之前,先問問自己⋯⋯是什麼讓不安的你覺得沒有用?
別人稱讚你的時候,你常常覺得很羞愧嗎?害怕停下來,總覺得不做什麼,就會被大家給遺忘嗎?面對成就,卻總是覺得自己僅是僥倖嗎?「害怕失敗,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我不配」,是「冒牌者症候群」的典型症狀。讓我們藉由練習「自我肯證」與「權力姿勢」,來掌控內在的焦慮。
總在事故發生之後,人們開始檢視自己現階段的生活,並且提醒自己一定要「活在當下」,把每分每秒都活得值得。但是我們該怎麼活在當下,除了放在心裡隨時警惕,是不是有更具體的做法,讓我們把握每一刻呢?
一切就從決定不讓恐懼症扎根更深開始,恐懼只會讓人無法發揮潛力。如果自己一個人做不到,就找別人幫忙,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不要讓過度的恐懼主導你的生命。勇於發現恐懼症的根源,就算一開始會痛苦,但不管多麼難以突破,都要堅持到底,不斷探索自己情緒的深處,看清楚恐懼的真面目。你有能力自由自在地生活,只要你決定要自由,自由就會為你而來。
「不知全職媽媽的社經地位為何?一般人誰會有這麼多的時間教養孩子,忙都來不及了,誰會有這樣的能力付出?」這是在一篇文章底下收到的一則留言。看到如此不友善的歧視和貶低女性的留言,當下心情起伏的浪潮密密麻麻地在心裡翻騰。
womany 編按: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人事物,不敢去面對、接觸的恐懼,這樣的不碰觸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現象,符合常理,但是,恐懼其實會一直留在心裡,而我們就會一直被這樣的情緒操控著。換個方法吧!面對恐懼,把他都寫下來,承認自己的脆弱,找到讓自己快樂、成長的方法。(推薦閱讀:五個面對脆弱的方法)
正因為我們的想法是觸發感受與情緒的主要因素,只要能改變想法,通常就能夠改變心情。這並不容易,但有個技巧能夠幫助我們:模式中斷。簡單來說,就是放棄一套思路,轉換成另一種想法。
什麽東西比「壞的結果」更可怕?對很多人來說,「不知道結果」比「壞的結果」要可怕得多。等待著一場面試的結果,一個醫生的診斷,一條暗戀對象的短信,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讓我們坐立難安,反覆檢查手機,或者關掉手機,甚至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只為了盡快從這種不確定、不舒服的感覺裡解脫。
你感到害怕,你都怎麼做?躲起來、逃避?還是你願意面對自己的害怕?聽聽瑋軒與我們聊聊如何面對恐懼、接受挑戰且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都不夠勇敢,但永遠可以為自己更努力一點!(推薦閱讀:【女力領導專欄】不要因為世界是黑暗的,就害怕成為那個光)
看這一部科幻寓言片,意外地觸摸到我的內心深處。這幾年我開始走入身心靈領域的學習,起因也是對自我生命的不滿意,渴望改變,也企圖逃避。我看見身旁的夥伴與求道者,有人或寄情於工作,信仰金錢;有人遁入宗教,跟從心靈導師,都何嘗不是在尋找一方能安放靈魂的綠洲,讓我們暫忘現實生命的苦痛?
「恐懼」通常被我們認為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感受。我們都有自己害怕的事,小到一隻昆蟲,大到生老病死。但你可能不知道,在眾多的情緒中,其實只有一小部分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恐懼就是其中之一。
諮商心理師看過了許多談論「死亡」的個案,他發現:無法對死亡坦然的主因之一,是那些牽絆著的愛以及遺憾。
其實人生跟登山很像,當我們在山裡/人生裡迷路時,我們焦慮失敗、害怕受傷,就容易做出更糟糕的選擇⋯⋯
憤怒的人常被告知要理性生活,但理性本質是防禦恐懼,那麼人的理性到底是在恐懼什麼呢?何謂憤怒真實原因?
有時候你原生家庭的傷口,會成為你職場上的恐懼來源。想要在職場上發亮的你,唯有正視自己內心,才能克服。
人的成長是一個喪失的過程,結婚讓我們喪失了其他的人生選項,然而承擔責任,能使我們發揮更強大的力量。
2021年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第五屆,今年以「共創無懼,由我而起」為題,讓恐懼不再成為你成長的阻力。
你看過電影《沙丘》了嗎?這部電影改編自 1965 年同名小說,不但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更號稱是影史上最難改編的電影。
你是不是走在路上覺得大家都在看你?心理學研究發現,在社交焦慮者身上,存在著注意力分配的偏差的問題。
如果你常過分關注自己在社交時的行為,並且常常做出負面評價的話,那也許你有「社交恐懼症」的特質。
希望這一篇文章,能成為性侵倖存者的「復原指南針」;祝願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都能踏上復原之旅。
人類很多的痛苦是因為不敢直面恐懼與焦慮,逃避的行為產生了壓力,想逃離壓力的我們,又得迎來更大的壓力!
失眠的背後,是深深的焦慮和擔憂,還有掌控的欲望。對很多人而言,如果感覺這一天沒做什麼,睡覺就成了一件不甘心的事情,而且睡著了就意味著對外界失去了掌控,會引發很多恐懼。總是抱怨自己失眠的人,其實恰恰是自己在潛意識裡選擇了失眠。
「自由工作者」不只是一種工作形式,而是一種心境;當我們願意好好面對內心的恐懼,一一的去拆解它,那麼生活也就能越來越自由。那麼,我們就一起來透過牌卡,看看現在的你,可以如何活得越來越自由無懼吧!
社交焦慮的認知治療針對社交評估焦慮(social evaluative anxiety)的三個核心要素:對負面評價的過度恐懼、自我聚焦的提高與廣泛迴避。患有社交焦慮的人們不僅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也時常對社交表現抱持高度標準,像是他們應該要表現出機智和有趣或是應該感覺完全放鬆、舒服和自信。當然,設定他們不可能達到的高標準只會使焦慮增加,並且強化「我就是無法處理社交情境」的信念。你的理想社交是什麼?你所害怕的負面評價又是什麼?
焦慮是一種更加持久、複雜的情緒狀態,通常是由最初的恐懼所引發。例如:你可能會因為要去拜訪朋友而感到焦慮,因為他們住在一間可能會有蜘蛛的老舊房子裡,或是要去看一部可能包含蜘蛛場景的電影。基本的恐懼是遇到蜘蛛,但是你活在一種未來可能會接觸到蜘蛛的持續焦慮狀態中。所以焦慮是一種比恐懼更持久的經驗。這是一種憂慮和生理上覺醒的狀態,你相信自己無法控制或預測未來潛在的嫌惡事件。
外在的病毒疫情,是我們個人難以掌握控制的,僅能勤洗手、戴口罩以及盡量避免前往公眾場所來減少接觸到病毒的可能性。然而,盡可能避免前往公共場所的舉措下,兩點一線、公司學校與家庭的往返成了多數人的日常,新冠肺炎的疫情反而促使了人們與家人、愛人以及自己相處的機會增長。酒吧、電影院、KTV、餐廳等過往提供人們消遣、聚會的場所暫時不適合前往,本可以逃離面對生活痛苦的機會遽減,時間將大量地轉移回到家庭生活中,進而赤裸地考驗人們與家人以及與自己的關係。
面對家人離世,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切斷彼此間情感的連結,不需要刪除屬於彼此的快樂回憶,不需要強迫自己學會放手。他仍然可以作為一個情感對象而存在,我們也仍然可以愛他。
來自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的數據顯示,在 2011 年,人均每天平均會接到 12 個或以上的電話;而在 15 年,另一個針對消費者行為研究的小組數據指出,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了低於 6 個。據預測,這個數字還在下降中。與此同時,網路的迅速發展,也使得人們不得不使用電話交流的場合也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