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性暴力的迷思:她當時為什麼不反抗?聆聽當事人的心理糾結,避免二次傷害!
有人會問性暴力受害者為何不反抗?這種質疑的背後需要考量當事人的心境和說出口後是否有人願意相信。
有人會問性暴力受害者為何不反抗?這種質疑的背後需要考量當事人的心境和說出口後是否有人願意相信。
台灣近期爆發 #MeToo 運動,許多受害者勇敢說出職場性騷擾的經歷。心理師分析面對性暴力時的三大反應,讓旁觀者能更好地了解他們的處境與陪伴他們。
本文分析《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與《人選之人》張亞靜的權勢性暴力,並提供支持倖存者的 3 個行動。
2022 年印度輪番上映四部以「社會正義」為訴求的影片,尤其彰顯了女性被強暴而且無法尋求正義的困境。
BBC 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者》,揭露聯合國性暴力事件。為何有著崇高和平的組織,會發生多起犯罪事件
香港舉行#METOO 遊行,細數反送中遭警方性暴力攻擊的故事。有女性表示在被扣留期間,遭硬物磨擦陰蒂,想去廁所更被拒絕。數月以來,隨著越來越多人上街指控性暴力,也讓我們思考,難道真的都只是依法行政,跟性別無關嗎?
由柯貞年執導的電影《無聲》,翻拍自 2011 年曝光的台南特殊學校性侵案。該校於兩年內便發生高達 100 多起學生對學生的性暴力案件,僅 300 人的校園,被害與加害學生卻多達 70 多人,年齡從小二到高三不等。然而,當 2011 年事件曝光後,進行調查至少兩年時間內,性侵案仍持續發生。根據人本調查,因為在整個體制內,師長們都成了助長與沈默的共犯。
我們當然不該把責任完全交付給孩子——質疑孩子未能保護自己,反覆責難孩子「無法說出口」;我們要面向社會,探討性侵成因。我們的社會如何「養成」一個性侵加害者?強暴文化是如何被姑息甚至被鼓勵?
「她們沒有說話,只是不斷哭泣和尖叫。」蘇丹軍事鎮壓當天,他目睹兩位少女遭到六個軍人輪流強暴,他試圖阻止,但卻被軍人開槍射擊。一位救護車司機也說,他聽到一群軍人在爭論,誰可以得到「強暴身受重傷女孩的機會」。根據 CNN 報導,蘇丹政府要求軍人在鎮壓時,對女性施以性暴力威脅。
確實有研究指出「加害者可能曾是受害者」,但邏輯上並不能反推成「受害者會變成加害者」。這種受害轉加害的錯誤認知,我們稱為「吸血鬼迷思」,往往針對男性受害者,甚至造成受害者為了不被當成潛在加害者,而不敢求助。
臺灣歷年來,加害人闖入校園造成孩童生命損害不在少數,若「性侵害」是防不勝防的行為,校園安全便是我們理應更加關注的議題;若「性侵害」內嵌在整體文化、結構中有跡可循,身為社群一份子的我們,能夠從自身努力什麼?
「女孩 11 歲那年被父親性侵,長達 8 年,直到她搬離家去大學念書才終止。在這過程中她最不解的是,為什麼媽媽都沒伸出援手?一直到她被社工安置、安排出庭,媽媽還威脅她:妳這個不孝女,等一下開庭敢講話試試看!妳把大家害得還不夠慘嗎?一定要家裡被你搞到分崩離析妳才開心是不是?」
前天,雪莉在家自縊身亡。她飽受網友謾罵,只因為她不穿胸罩或 po 出性暗示照片。 事發後,網路一片哀悼,酸民瞬間消失無蹤。 但或許再過一陣子,我們就會發現,厭女文化還是存在,永遠有下一個受害者。
冠上了情人或先生的封號,難道就是性行為的合法執照呢?
性作為一個充滿禁忌、難以啟齒的話題,讓許多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不易揭露自己受到性方面的壓迫與暴力。當性與身體變成一種生存的工具,對於倖存者的自尊與自我形象來說,造成了甚麼影響?這樣的氛圍下,如何支持遭受親密關係性暴力的倖存者創傷復原,或者進一步察覺遭受「為存活的性交」壓迫的親密關係暴力之倖存者,也會是助人工作者、倡議者、研究者面臨的挑戰之一。
吳淑美秘書長為我們解析為何被性侵不說出口,以及性犯罪的特類議題探討。
吳淑美長期致力性別暴力防治,她和我們分享面對性暴力的 4P 觀念和認識性騷三法。
林奕含逝世六週年,「權勢性侵」案件仍層出不窮,我們能為倖存者做些什麼?作為支持者的我們該這樣做!
從台劇《她和她的她》的「林晨曦」一角看權勢性侵受害者在傳統華人家庭、現代社會中的困境與解脫。
社會需對權力性騷擾和性侵害倖存者有更多的理解,並進行適當的性教育,教導孩子覺察有權力逼迫自己的情狀。
如果你也是性侵倖存者,到底要不要公開揭露自己的傷痛與經驗?如果想這麼做的話,要有的心理準備是什麼?
2018 年,金智恩揭發安熙正的權勢性侵後,加害者卻把「法律問題」轉換為「道德問題」,讓受害者被貼上「破壞家庭」的標籤,承受不必要的言論指責。
一種名為「DeepNude」的新型態數位性別暴力如炫風般流行於全球,讓合成裸照更逼真,更傷害無以數計的無辜女性。
當爸媽知道孩子遭受性暴力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孩子的話是真的嗎?」因為我們會下意識的不想相信,自己的孩子會遭遇到這種事。特別是當加害者是家人或親戚時,會更難以接受。但是不管怎樣,都請爸媽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話,更不能怪罪孩子。
迎接 Me Too 運動掀起的全新時代。詢問有女兒的爸媽們最擔心什麼的話,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性暴力」。當然男性也可能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但不管怎麼說,女性所遭遇的環境更危險,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伊藤於案發後提告並現身指控,成為日本歷史上,首次女性公開具名指控職場上的權勢性侵,也帶動了日本MeToo風潮,讓日本國會時隔110年終於在2017年底修訂刑法性犯罪法條,將告訴乃論罪改為非告訴乃論罪,加重刑責,並修正強制性交只有男性對女性的定義。
「肛肛好、撿肥皂」為何不應是玩笑話?9 月 10 日,紐約時報報導美國軍方多起男性性侵案。傑克‧威廉斯說,1966 年長官曾將他壓在桌上性侵,結果卻是他被踢出空軍。他今年 71 歲,白髮蒼蒼,回想往事,仍流淚不止。「我曾有個未來,我想報效國家、也很有天賦。但都被剝奪了。」
爸爸性侵了我。他說:「在家裡,只有我會這麼做。如果妳到外面去,會有十幾個男人強暴你,更危險。」我生下孩子,她只能被假裝是我的妹妹。而我那禽獸般的爸爸說,等她長大,他也會像強暴我一樣,侵犯她。今年女性影展的真實紀錄片《同境相憐》,這裡為你獻上熱騰騰影評。
創傷不會痛過一次就沒事。談兒童性侵對受害者的影響,在痛蔓延以前,關注性暴力的學者 Jennifer Freyd 提出機構勇氣,看我們能如何以行動做出改變
根據研究指出,親密暴力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Public Health Problem),但它是可以預防發生的
本週要聊的性別英語主題是「性別暴力」。性別暴力的英文是 gender violence 或 gender-based violence(GBV),原則上只要牽涉到對方性別所進行的施暴及歧視行為,就算是性別暴力,而且無論是精神折磨或肢體暴力都算在內,因此包含的範圍其實非常廣。
大概是從參加 2017 年的彩虹大遊行開始,我接觸到了更多性別平等與女性主義的支持者與相關論述;後來我逐漸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女性主義與性別平等的實踐,是與當地的經濟、科技與教育呈現正相關的,一般來說經濟穩定與科技發達,是促成教育環境持續蓬勃發展的必要因素,而女性主義之所以能夠崛起,均等的教育機會是必要的基石,女性得到平等的受教權,藉此達成經濟獨立並善用科技產品,進而擁有更多的主導權。
親密關係暴力在網路上衍伸出「散佈對方裸照或私密影像作為威脅、恐嚇」的新型態,國外稱之為 Revenge porn,台灣目前暫時通譯為復仇式色情,不過因裸照不等於色情,女人迷在此暫譯為「復仇式私密影像散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