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女權訴訟者!紀念 RBG:請為你的女兒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露絲拜德金斯伯格的一生,1956 年考入哈佛法學院時,她是那一年 500 個新生中少數的九位女學生之一。她是第一位同時擔任過《哈佛法律評論》和《哥倫比亞法律評論》兩大重要法學刊物的女性,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獲得終身職的女性法學教授。美國知名的人權鬥士、女性主義者,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在 9 月 18 日逝世。她生於 1933
露絲拜德金斯伯格的一生,1956 年考入哈佛法學院時,她是那一年 500 個新生中少數的九位女學生之一。她是第一位同時擔任過《哈佛法律評論》和《哥倫比亞法律評論》兩大重要法學刊物的女性,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獲得終身職的女性法學教授。美國知名的人權鬥士、女性主義者,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在 9 月 18 日逝世。她生於 1933
讀者 Peichun 提問:「最近常常聽到身邊男性友人說自己沒辦法接受享用『女權自助餐』,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話語有一些刺耳,想問問大家對於「女權自助餐」此一詞彙的看法。」
喜歡艾瑪華森 Emma Watson 的你,一定知道她於今年開始擔任聯合國婦女署的全球親善大使!而近日,她在紐約的聯合國會議的演講更是撼動在場的所有人。以 HeForShe 為題,Emma Watson 讓爭取兩性平等權益不再只是女人的事,而是男人女人都該共同努力的目標!請分享給身邊的男人女人,一起感受這場演說帶給我們的感動。
你認為的「女性主義」是什麼?「打擊」男性特權、徵求女性「福利」?如果以這些字眼來說,那也許在許多人心裡女權人士就是可怕的權利狂。
3 月 26 日,博恩在個人頻道上發布了最新的影片——「博恩被強姦的故事」,這支 7 分鐘的影片裡,他分享自己與伴侶對於性侵的定義,延伸談到大家對於男性受害者的忽視
Emma Watson 重申演講的核心理念,清楚指出女性主義從不等於厭惡男性,舉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Heforshe 希望打造一個空間,讓男人相信自己能夠脆弱,讓女人能夠堅強;讓男人支持女人,讓女人支持男人,彼此協助。
womany 編按:如果你還沒認識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最年輕得主馬拉拉,我們想為你介紹這個勇敢的17歲女孩。這個年紀的她,面對著槍口卻依然說出:「我要為這些不能上學的小孩發聲!」從馬拉拉身上,我們重新懷抱希望,並且了解,只要多一點點堅持,世界就可能不一樣。(同場加映:我是馬拉拉,因爭取教育而被射殺的女孩)
L進入劇組工作沒多久,就已徹底領悟到不同階級的處境是怎麼回事,越低階的人,要承受的壓榨及人格侮辱就越強。最低階級就是被稱為「菜鳥」的底層工作人員。此外,還有個和「菜鳥」一樣低階但處境更艱難的角色,那就是「女性」。
艾瑪華森拍攝《浮華世界》雜誌封面,一席 Burberry 針織外罩袒露雙胸的照片惹議,許多人質疑她捍衛性別平等口徑不一
當蔡英文、洪慈庸等人被競爭對手以生育與否作為攻擊點,可以看出父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與束縛。為你盤點 8 位臺灣女性政治人物語錄,一起尊重女性在專業領域的付出吧!
Qandeel 的不抱歉顯得可恥,她被視為妖女,因為她大膽向名人示愛、她鼓勵女孩抵抗巴基斯坦的傳統惡習,她說女孩無需抱歉,我們必須站出來。
三月,它是溫柔的,是帶有衝勁的,也是充滿陰性力量的月份。 在 1908 年 3 月 8 號,有一萬五千名女性走上街頭,高喊「麵包加玫瑰」——我們要選舉權、要增加工資,我們要平等,我們要理想的生活。百餘年後,世界各地用著各自的堅韌,衝破社會框架對女性的限制。
過去給人「男尊女卑」印象的南韓,在 2018 年開始有了新的變化!5 月在首爾惠化地鐵站,發生一場大規模遊行,抗議「弘大偷拍事件」;在 6 月時,南韓女性開始素顏革命;在 9 月,南韓女權運動達上顛峰,有 27 萬名網友聲援具荷拉,要求政府嚴懲「色情報復」。我們開始聽見長期受到父權壓抑的聲音,人們不再沉默,也不再獨自奮戰了。
2020 年 6 月 27 日,海巡署為宣導水上安全與防溺知識,貼出一則「母親疏於照顧釀禍」的圖文,引起性別歧視爭議。有人替海巡署長室緩頰,甚或反過來攻擊女性主義者或婦女團體。或許粉專並非「故意歧視」,但你知道為什麼,我們更該關注這種「雖無惡意的隱性歧視」嗎?
嬌小的 Nita 有一戳紅髮掛在耳後,披在烏黑的秀髮上,像是若隱若現地向外宣示她的獨特與叛逆,21 歲的她早已過了不需要穿 Abaya(長罩袍,在沙烏地阿拉伯清一色地黑)與面紗(當然也是黑色)的年紀,她不是因為不知道後果而反抗,她很清楚,展現自己就是為女權無聲的抗議。
中大同學 Emilia Wong 與吳傲雪 Sonia 同樣是香港網絡的女權份子,早在反送中之前,Emilia 曾經因為拒絕一位網友的交友邀請,而遭到報復,當時 Sonia 挺身而出,為 Emilia 反擊,亦遭受到網友追擊,私人照片被截圖,毫無根據地、圖文並茂地被指控為「蕩婦」。
只徵召「身體狀況優良」的男性服兵役本來就是很父權的事情,代表身體有「異樣」的生理男以及所有的生理女性都被視為沒有戰力。不論兵役是否真的是享受福利所必須付出的義務(意即我不覺得女性是只享受而不付出義務),兵役制度也跟性別脫離不了關係。 還有一派人愛說軍中環境不夠吸引女性,包含軍中文化對女性的歧視與性侵的風險。
Everyday Matters 插畫單元,帶你看歷史上的每一天,如何影響我們的每一個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