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 中的「男性殺戮」:從 Peek-A-Boo 到 TOMBOY ,性別刻板印象謀殺
有關「男性殺戮」的劇情,並不是鼓勵女性去做 MV 中的恐怖行為,它更是對於壓抑情緒的一種藝術性填滿
有關「男性殺戮」的劇情,並不是鼓勵女性去做 MV 中的恐怖行為,它更是對於壓抑情緒的一種藝術性填滿
女人迷舉辦「愛的秀秀」性別脫口秀,以更接地氣、輕鬆幽默的形式,和觀眾一起省思台灣社會現存的問題!
「多元共融」已經走進各家企業,女人迷本次邀請聯合利華與美光,與我們分享他們對「多元共融」的想法。
這是「台灣第一份女性與多元領導力全面大調查」,2021年國際婦女節,千人參與,女人迷釋出問卷調查結果,期待透過此次調查,拓寬一般大眾對於領導力的想像與定義。
佛洛伊德之死引發全美暴動,透過新聞看到許多商家店家遭搶、破壞,在台灣的爸爸很擔心在紐約的我,每天打電話確認我的安全,在聊到整起事件時,爸爸氣憤地說
「妳是女生欸,怎麼講話這麼難聽」、「你是男生,幹嘛穿耳洞」,每日的生活中,這種句子時不時出現在我們身邊,沒去多想時,它們是如此自然、不令人質疑。但,為什麼女生不能陽剛,男生不能陰柔?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發掘不同面向的自己。晶碩光學想向每個人表達,眼睛會說話,這次我們不讓生理性別說,只讓眼睛說。
許多人在台灣歧視東南亞,我在澳洲被柬埔寨人歧視,實際上歧視無所不在,但是這一年的移工角色轉換帶給自己許多思想衝擊,更尊重每個職業背後的辛酸,不再用薪水的價格去定義執業的價值,也不再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跟自己不同階層的工作,甚至也激發了自己做更多嘗試的可能性。
今年初,全聯為了宣傳集印花換鍋具的活動,推出了「貴婦養成計畫」系列廣告,主角清一色都是女性,而為了強調鍋具的高品質,廣告訴求女性該如何成為「貴」婦。首先,無論有意或無意,廣告傳達了「女性是理所當然的家務勞動者和家庭用品消費者」的概念。
原住民的加分政策,從一開始的「漢化」到後來的「多元文化」,皆是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所產出的制度,各自有不同的含意。我們不能僅看見原住民考試加分的表象,更是要還原當時的歷史脈絡,同理原住民在台灣深受的種種壓迫。除了加分優惠的條文外,我們也需要努力營造更多元友善的原住民環境。
一個廚具用品廣告,很明確將客戶鎖定為男性客群——尤其是不會做飯的男性,廣告文案內提到,這是個多功能的廚房用具,除了做飯外都可以包辦——而做飯,這正是妻子存在的意義。
禁制實施是否可能產生反效果、觸動人們對「突破禁制」的渴望,現階段仍不得而知。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當社會現實充斥著依據性別刻板印象而生的性別分工與歧視,僅是禁止廣告再現「真實」,是否仍有些治標不治本?
這支影片是這樣開始的:新聞報導一則則霸凌、性侵事件,訴說著有毒的男子氣概如何傷害人⋯⋯ 因為性別氣質陰柔,而被同學罵「怪咖(Freak)」; 在娛樂節目裡,男性堂而皇之的性騷擾女人、對女人吹口哨,博得台下觀眾的喜愛; 會議上,男主管打斷女人的話,試著替她發言:「我猜她想說的是⋯⋯」; 兩個小男孩打架,站在一旁的父親笑著說:「男生就是這樣(Boys will be boys)。」;
大家好,我們是賓狗英文,這週的性別英語主題是「性別刻板印象」。相信大家常常在生活中聽到「娘娘腔」、「男人婆」、「馬路三寶」,這類充滿刻板印象的字眼,一聽到就讓人白眼翻到後腦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