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成人,都有難以言喻的傷痛」心理師:別輕忽童年創傷陰影
作為曾經是孩子的你,願你在受傷過後,重視自己難言的感受,並能找到懂你的人,勇敢地修復自己⋯⋯
作為曾經是孩子的你,願你在受傷過後,重視自己難言的感受,並能找到懂你的人,勇敢地修復自己⋯⋯
原諒永遠不是為了對方,而是為了自己,給自己這個故事、這個傷害一個好一點的結局,讓我們能平靜的好好將這一頁揭過。
Johnson等人(2001)在婚姻咨詢的臨床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依戀損傷」(attachment injury)的概念。學者們認為,在親密關係中,當一方破壞、違背或達不到關係中的「預期」時,就會給另一方造成情感或心理上的創傷,此時「依戀損傷」就出現了(Johnson, et al., 2001; Steffens & Means, 2009)。
失戀的人常問著:我什麼時候會好起來?其實他們該問的,是他們想不想走出來,想不想從美麗的回憶、被神格化的愛情裡走出來?走出分手傷痛,只能靠自己,只有自己能完整自己。(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愛情是人生的必修課,不及格就不斷重修吧)
我們的社會總高調分享孕事,卻對流產避而不談。近日,Facebook 創始人 Mark Zuckerberg以身試範,不只分享當爸爸的喜悅, 更勇敢提起夫妻倆曾流產三次的傷心過往。只因為流產從不只是失去一個寶寶,它是我們都該溫柔理解的巨大傷痛。(推薦閱讀:你沒想像過的女性心酸!「我需要避孕藥,因為...」)
時間會療癒傷口,傷痛總會過去,身體也會準備好面對新戀情;然而逝去愛情的記憶卻可能縈繞不散,餘生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