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中,我們卻始終學不會愛情「得體」的樣子。但親愛的,我們都要記得:「永遠不要愛到忘了自己。」

把我們撕裂
又把我們的皮
緊緊紮起
在臍間打一個結
要我們記住
血肉模糊的疼痛
那疼痛令我們惘惘爬行
以腹著地
裸露一種向下墜落的欲望
隨惡水蜿蜒
無法上岸
注視身體裡一年一年
烈焰那樣延燒開來的
黑暗心願

何時我們向自己施咒
如蛇敏銳
如鴿單純
在邊界永遠地走

——吳俞萱,〈我們的卑微向我們施咒如許〉,《交換愛人的肋骨》

也許愛是這樣的:站在漆黑的土上,並且望向前方。承受我們既有的,又輕輕地把它打破。

野心讓我們疼痛,希望也是。尤其當妳無法不看見自己,無法傻傻地以為自己可以變成別人,那麼妳的願望就不是他人,而是妳可能成為,卻尚未成為的那個。以此,未來的妳時時刻刻罩在空中,撕裂並羞辱當下的,泥地上的妳。

有人說這樣的狀態叫做焦慮:妳面對著未知的可能性,當下的身體變成牢籠。妳不願回去,因而無處安居。他們說,在自處的過程中妳會變成自己的明日,擁有新的驕傲與新的羞赧,然後不斷複製下去,直到妳停止前進,停止改變,留在某一個時間點從此變成古蹟。

聽起來好合理,好原罪,可是我們能不能至少拿回一點主導權。

為你讀詩:我喜歡出發 喜歡離開


(圖片來源:
A Lettering Series by Pommel Lane

在吳俞萱的詩裡,我們變成聖經中被詛咒的蛇。越是明白自己原本可能的樣貌,越是因此痛苦;越是記得自己可以站立與飛行,以腹爬行的樣態就越是燃燒全身的懲罰。

但是懲罰究竟來自爬行,還是來自詛咒?

如果卑微能對我們施咒,為何我們自己不能?如果未來與現在之間的差異讓妳痛苦,而這痛苦讓妳隨著時間改變,那麼也許我們在焦慮時會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當下的模樣從來都不是固定的,而是永遠處於某種變動的邊界上,而蛇的肌膚與鴿的眼睛,就從詛咒時的限制,變成選擇時的祝福。(以詩之名:你無需成為「不會遺棄我的情人」

如果自由是永遠的游移不定,那麼至少背著游移,吐著蛇信,繼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