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軒軒講》邀請到 Youtuber Chairman 椅人(何秉錡 Leo),和我們聊經歷脊隨損傷的低潮後,他如何以行動力活出最真實的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甚至飛翔!

對於身障者,你有什麼想像?

在生活中碰到身障者,也許會下意識擔心他的安全、想協助他。但你有想過,被「過度」關心,反而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壓力嗎?

《與軒軒講》 邀請到 Chairman 椅人(何秉錡 Leo),和我們聊經歷脊隨損傷的低潮後,對身障者真實需求有哪些理解?根據他個人的體悟,多元共融環境在現代又是如何可能 ?

三大重點,帶你快速了解本集精華,更多精彩慢對話都在以下連結:

有障礙的不是人,而是環境,無障礙空間是給所有人使用

「不是我們不想走人行道,是人行道不給我們走。」 椅人說道。

在台灣,人行道設計不僅普遍過窄,時常被電箱、攤販、機車佔用,部分路段甚至沒有人行道可走。導致身心障礙者僅能以輔具在大馬路上前進,然而若人行道通暢,誰想冒險走馬路?

事實上,早在二戰過後,美國就針對人行道、街道不利通行進行改變,有意識地將環境設計為所有人都能使用的通用設計(Accessibility)。後來,通用設計不僅幫助了身心障礙者,還惠及所有人。

當空間設計時,不只包含身心障礙者,還已經考慮所有移動不便者如嬰兒車、腳踏車、輪椅、推車等的使用需求,就能真正讓所有族群安全、便利的享用這個空間。

也只要當無障礙空間被視為所有空間的必須,才能進一步使所有行動不便者都能蒙受其利!

畢竟,在多元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少數,讓更多人正視不同,才有機會理解

同場加映:陳俊翰律師是誰?身障平權鬥士離世:好的社會,是能追求理想,不被障礙所限!

面對人生的絕望,是家人帶給自己更多的希望,也才能更珍惜一切

就算命很苦,但人生是自己創造的,人生與眾不同,才有意義。

同情跟同理的界線在哪裡?

同理是你站在「我」的角度,用「我」的想法思考,而不是用「你的邏輯」來想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