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推動下,多元共融(DE&I)已成為全球各界爭相關注的焦點,更是全球醫藥領域當前的重要話題。

因為,打造多元共融的醫療環境,不只能彰顯基本人權,更有助於提升醫療品質與病人照護,進而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

2023 年春末,女人迷與默克(Merck)合作舉辦「未來醫療的多元與共融」論壇,呼籲醫療產業擁抱多元、公平及共融的價值,共同為提升醫療職場平權、提高醫療品質、強化醫病關係、激發醫療創新的未來,齊心努力。

活動開場,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台灣總經理余文慧首先向觀眾提出問題:「ESG 為企業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議題,但多半將焦點放在環境議題(E, Environment)上,而有多少人實際將 DE&I 精神落實在社會責任(S, Social)及治理(G, Governance)上?」在 ESG 當中,DE&I 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聚焦在社會與治理面向,希望共同為醫護夥伴打造更好的工作環境,進而提升更好的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

余文慧認為,推動多元與共融文化有助於驅動創新並強化組織決策能力,惟直至目前,女性擔任高階主管的比例仍較男性來得少。多元的想法、觀點和決策,能為組織發展更好的表現與創新,亦是人才招募與留任的關鍵,而醫療產業也不例外。

高階主管了解並倡議 DE&I 的重要性,是組織推動 DE&I 的關鍵。這場論壇僅是揭開序幕,邀請醫療產業的意見領袖分享她們的經驗與故事,並與我們攜手打造更好的醫療環境,開拓更多醫療改革與創新。

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 台灣總經理 余文慧

女人迷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瑋軒也呼應,所謂 DE&I 的精神,亦為在生命面前,無論貧富、貴賤、性別,凡大醫者必有的惻隱之心,同時也可視為多元共融之心。


圖片|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台灣總經理余文慧

醫療領域持續變革,但仍有許多面向需更努力

談及醫療領域的多元共融,臺中榮民總醫院長陳適安醫師開門見山地表示,在亞洲這個多種族、多語系的地區,醫療資源上的 DE&I 相當重要。

亞太地區醫療持續進步,跨區域、跨國家的彼此支援是重要的,我們才有機會幫助更多醫療弱勢的國家一同共融。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適安


圖片|(由左至右)女人迷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瑋軒、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臺中榮民總醫院長陳適安、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台灣總經理余文慧

從大方向鳥瞰整個亞太地區醫療現況,到綜觀醫療體系內部的營運層面,DE&I 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陳適安醫師指出,「醫院已經從過往強調『男女平等』的思維轉向強調『職務上的平權』,醫療體系內部的文化轉型,是我們得持續努力的方向。」

可想而知,醫院要朝多元共融的職場環境進展,在過去 40 至 50 年,要經歷多少結構性地變革,對此,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婁培人醫師也從台大醫院的歷史談起,說明百年來的追求,以及持續可以進度的地方。

台大醫院自 1895 年成立以來,不停在推廣性別平權的概念。但還是要持續向下扎根,建立多元共融的意識。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 婁培人

相比於理想的醫療產業,過去一百年來的變革是遠遠不夠的。女人迷總製作人張婉昀於專題演講時指出,DE&I 議題在當代社會及企業環境中愈加重要,過去三年 Covid-19 疫情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根據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資料顯示,過去這段時間有 30% 的醫護人員離開醫療工作現場,而留在現場的醫護工作者的『職場工作滿意度』也持續下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年來台灣醫學中心的人才流動率達 27%,護病比(平均每個護理人員所照顧的病人數)一直高於國際指標,在醫學生限額及城鄉醫療資源差距的挑戰之下,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其實是十分辛苦的。」


圖片|女人迷總製作人張婉昀

研究顯示,多元共融的醫療環境,也和醫療照護品質息息相關。張婉昀指出:「多元的醫療團隊,成員間可以互相學習,亦可提升創新應用能力,觸及到更多元的市場,也可以避免研究及醫療疏失。根據英國 2012 年的研究發現,相比於男童,過動症女童受到妥善診治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主要原因在於過去臨床研究皆以白人男性為主,由於過動症女童在外在行為表現上有別於男性確診者,因此造成了相當多的黑數與誤判。」

DE&I 實際回應了醫療組織與醫療生態系在社會責任及組織治理兩大面向,從「創造共融環境」、「增強團隊影響力」及「關注個體需求」為出發,並強調打造多元、公平且共融的環境並不局限於管理者的責任,而是在社會、職場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因樂意參與所共同打造出來的。

「在此之中,關鍵角色的賦能相當重要,」張婉昀提到,所有領導者皆應更加了解,何謂具備「共融力」的領導能力,如何創造使員工感到舒適且安全的工作環境,並透過 DE&I 的視角促進正向的醫病關係,「每一個人的內在皆存在著『無意識偏見』,這也是為什麼近期美國麻州通過一項法案,要求所有醫師都需要定期接受『無意識偏見訓練』才能取得執照,或者更新資格認證,才不致於讓有些病人因為醫者的偏見而被排除在醫療資源之外。」

延伸閱讀:未來醫療的多元共融:從全球到台灣的趨勢數據與解方


圖片|女人迷總製作人張婉昀

產業越能涵納多元的人才,發展前景會越好

而談到 DE&I 議題,「性別」可以說是不容忽略的重要戰線。林靜儀醫師於演講中提及,聯合國於 1985 年提出的「性別主流化政策」在當今仍然具備重要的地位,任何產業與職場要能達到「公平(Equity)」,必須正視差異的存在,才能將不同的人及需求,放到政策及執行面上進行討論。

「我們每一個人在本質上就不相同、不平等,何況性別,」林靜儀醫師提到,只有當「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有責任討論 DE&I 這個議題,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林靜儀認為,當我們沒有將「他人」看作是一個「活生生、血淋淋」且會痛的人,那麼殘酷的言論與行為便會產生,而看不見「多元」,就沒有機會談「共融」。權利被剝奪者(相關者)亦沒有站出來表示「我有意見」、「我有想法」、「我有需求」時,DE&I 的發展便容易停滯不前。

只有當「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有責任討論 DE&I 這個議題,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立法委員 林靜儀


圖片|林靜儀醫師 / 立法委員

自 2006 年開始,台灣跟隨著聯合國的步伐導入性別主流化國家機制,在醫療業界,無論是醫師、護理師或相關科別專業人士在更換執照時,必須得要有一定程度的性別平等學分,方能取得執業資格。

然而,「上了課」並不等於「理解」,林靜儀醫師引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說明:「我們可以發現,越平等的地方,國家發展得越好,收入也越高;簡單而言,當你的產業只能容納一種背景、特質與生活經驗的人才,那麼便沒有辦法吸納多元能力者為產業付出,競爭能力相對也會變差;反之,一個產業若能讓擁有不同背景、特質與經驗的人才都能進來,針對政策及需求面進行討論,那麼這個產業的競爭力也會越強。」

延伸閱讀:「從個人推進組織,使組織影響個人!」醫藥與健康照護領域,如何推動多元共融?

所謂的「變革」就是:突破常態、建立新的規則

此次由女人迷及默克共同舉辦的「未來醫療的多元與共融論壇」邀請來自醫療產業界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女性領導者對談,包括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醫師、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蘇本華醫師、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秉瑤醫師、中國附醫新竹分院外科部長沈名吟醫師,以及現任立法委員林靜儀醫師,透過自身經驗帶出 DE&I 在過去數十年來於醫療產業的實踐。


圖片|(由左至右)中國附醫新竹分院外科部長沈名吟、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秉瑤、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蘇本華、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立法委員林靜儀

作為台大醫院婦產科第一位女性教授、台灣生殖醫學會第一位女性理事長,陳美州醫師說:「醫療業界持續朝向平等的方向努力,然而直至現在,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如今我們持續於醫療現場、研究單位進行改革,例如,持續強化在臨床試驗中的性別平衡,希望有朝一日,再也不會發生某種疾病的研究數據,皆採集相同性別,或者某種藥物試驗皆是西方人種的資料。」陳美州說。

希望我們能逐漸從平等(equality)走向公平(equity)階段,並注重在各個面向上的實踐。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 陳美州


圖片|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 陳美州

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蘇本華醫師則表示,自己在早年就曾因為是「生理女性」而被排除於某醫院的住院醫師錄取名單之外,落榜的理由竟是該醫院「沒有女性值班室」。蘇本華感嘆:「在早期,對於女醫師來說,這個落榜原因是稀鬆平常,如今看來是多麼荒謬可笑的回應。」

蘇本華醫師說:「我們的工作環境是一個白色巨塔,是日系教育的高壓環境,不是只有女性在這個環境中受到刁難及苛責,我也曾親眼看到,有教授當著我們的面,撕掉男性醫師要求請陪產假的假單。」

重新建構白色巨塔的工作文化,因為困難,所以極具挑戰,蘇本華醫師引用尼采名言「要知道為何,才能迎向任何」勉勵現場醫藥從業人員,堅守不畏艱難、持續尋找解方的信念。

回首過去,我們發現醫療產業的現況已經改善許多,但仍有許多未盡之業。

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 蘇本華


圖片|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 蘇本華

對此,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秉瑤醫師也回應道:「對我而言,DE&I 之中最重要的先是 D(Diversity,多元),女性醫療人員以前面對各種各樣不平等的待遇,卻因為擔憂害怕而不敢為自己發聲;然而,只有當這些多元需求的聲音,能被聽見與重視,才有可能進一步邁向 E(Equity 公平)。」

我們要先看見「多元」的存在,才有「共融」的努力空間。

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林秉瑤


圖片|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林秉瑤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性別的偏見還是普遍存在醫療現場。中國附醫新竹分院外科部長沈名吟醫師就感嘆:「在專為女性醫師設置的論壇裡,還是常常聽到女醫師們在討論『怎麼讓病人信任我?』」

不僅如此,女性醫療工作者也比一般人更容易面對到婚育抉擇與職涯發展的拉扯與兩難。對此,沈名吟根據自身經驗說道:「我想要跟告訴所有女性醫療工作者,有很多時候我們必須體認到『I can't take it all』(我無法什麼都要),但我們有權依照自己感到舒服、想要的方式去追求我們的職涯,快或慢都沒有關係。」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最終,你還是能夠獲得自己理想的成就與生活。

中國附醫新竹分院外科部長 沈名吟


圖片|中國附醫新竹分院外科部長 沈名吟

DE&I 之所以能夠在醫療產業發生,並逐漸取得重視與共識進而在文化與模式上做出改變,是因為來自許多人的努力。作為在該產業中的意見領袖,林靜儀醫師認為,主動的詢問與支持,是一個環境之所以能發展出更多元共融的主要動能。

「我們走過暗路,當自己成為具有能力、有權說話的人,便要為了還沒有能力及權力的人說話,」林靜儀醫師呼籲:「我們應該主動去創造更友善的環境,還有很多相對沒有資源、不具備話語權的人,需要仰賴大家的領導與爭取,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當更多元的 Role Model挺身而出,能讓後進之輩被支持與激勵,知道毋需在意自己的背景及身分,可以盡情勇敢、無所畏懼。這是領導者的責任和義務,也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不用像我們一樣,經歷早年那些困難。」

看見需求是實踐多元共融的第一步,在這場由女人迷與默克(Merck)合作舉辦醫藥界多元共融論壇中,我們一起回顧過往醫療產業走過的路,也探尋未來前進方向,共同推進醫療產業的多元共融,提升醫療照護品質、改善醫病關係,為台灣醫療的未來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