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來臨,讓台灣看見更多「國際化」的可能,但缺乏多元的訓練數據,會引發更嚴重的歧視、偏見,作為人類,我們該怎麼做?

中國終於明白有 Open 才有 AI。

簡立峰

前天聽簡立峰老師分享 AI 時代的看見,立峰老師一如以往,總是能看見時代最大的機會和挑戰。

其實看到挑戰與機會的人總是有,但我衷心仰慕與佩服的,是立峰老師總是能有最大的格局,替台灣和企業看見最有機會的定位。他不斷強調,OpenAI 讓台灣可以獲得新的機會。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懂 GPT-4?ChatGPT 之父:掌握 AI 讓你不再被工作綁架!

無論從政治、國防還是經濟,台灣都是個非常需要「國際化」的地方,但我們一直還沒有應該是與生俱來的「海洋思維」,相反的,台灣更習慣「島內思維」,不斷向內排擠、衝突。

而 OpenAI 有機會帶來新的刺激,讓更多人看見「國際化」的可能,更快速的閱讀與翻譯,讓最新的知識以及被聽見的可能。立峰老師,有他一慣的樂觀主義,看見台灣最有可能獲益,以及把握機會之處。


圖片|Photo by Steve Johnson on Unsplash

AI 時代來臨,對於台灣或是人類物種,我說不上是樂觀或悲觀(也輪不到我樂觀或悲觀),但我絕對是興奮的。興奮,身處在如此時代的漩渦之中,要嘛往上,要嘛往下。

AI 時代,「資料」就是新的礦產,資料就是能量的來源。就像是工業時代,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掌握了動力。

所以我現在最必須呼籲的,也會一說再說的,就是「多元性資料」的缺乏,會是 AI 時代來臨時,非常可能會被忽略,但真的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幾乎會決定了人是誰,會是什麼。

多元共融 DEI 在 AI 時代,本質上,已經不是「實踐理想」,根本就是「迫在眉睫」。

張瑋軒


圖片|Photo by BoliviaInteligente on Unsplash

史丹佛大學資工教授 James Zou 與女性主義歷史學家 Londa Schiebinger ,2018 年時就在《Nature》上,呼籲人工智慧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問題,其源頭則在於缺乏代表性的訓練數據。

人類文化中的隱性歧視,加劇 AI 產生偏見

人工智能專家 Joanna Bryson 在研究中發現,在訓練 AI 時,AI 會自動判定「白人名字」與「正面詞彙」(如愛情、微笑等)有關,而「有色人種/非白色人種」的名字則與「負面詞彙」(如癌症、失敗等)有關,明顯是受到人類在文字中,有意或無意歧視的影響。

只要你不是「白人男性」,AI 崛起,很有可能不會對你有利,因為人類持有的無意識偏見(uncounsious bias),在 AI 時代會越被放大,甚至這些偏見都不再被視為偏見,而變成機器判斷的「客觀事實」。

後話:我要來一個 promote,請像簡立峰一樣的思考,和凡人可以做到的事情,然後回答我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