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一生精彩絕倫,她用細膩的文字領我們走過世界的不同角落。這個不世出的獨特女子,現在輪到西方世界開始認識她了。

從一八五一年開始,《紐約時報》的訃聞版刊載過無數名人逝世的消息以及他們的生平報導,但這些被認為「重要」的人物幾乎都是白人男性,因此在二○一八年婦女節當天,《紐約時報》開啟了一個專欄「被忽視的名人訃聞」(Overlooked Obituary),專門報導值得被矚目、認識,但因性別或種族,在逝世時沒有獲得報社關注的人物。

《紐約時報》在十月二十三日選擇介紹的,即是以流浪文學聞名的知名女作家三毛。三毛本名陳平,在一九八○、九○年代出版近二十本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為其成名代表作,以幽默溫暖的文字描述她與西班牙夫婿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物質極其艱辛,但三毛總能以如珠妙語,將大漠生活描寫得精采絕倫,也引發當時一波三毛熱。


圖片|皇冠文化 提供


圖片|皇冠文化 提供

三毛過世於一九九一年,但三毛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力並未減退,長年受到中港台讀者喜愛,簡體中文版總銷量更超過一千五百萬冊,三毛祖居位於中國浙江的舟山定海小沙鎮,修繕成立三毛紀念館,吸引大量遊客。也因為華文世界有太多喜愛三毛的讀者,中國浙江成立「三毛散文獎」,藉此紀念三毛帶給讀者、創作者的啟發。

三毛與荷西居住過的西班牙迦納利群島,西班牙政府甚至打造旅遊路線,慕名而來的書迷得以拜訪三毛故居,也引發當地旅遊熱潮。今年三毛生日,也就是三月二十六日,Google 在首頁發布三毛人物插畫專案(Google Doodle),讓台港讀者驚喜不已。

《撒哈拉的故事》出版於一九七六年,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在三毛逝世二十週年推出三毛典藏新版,更名為《撒哈拉歲月》,同樣受到書迷喜愛。而三毛的名字與故事距今超過四十年,與知名版權經紀人譚光磊合作下,終於踏上歐美版圖,二○一六年西班牙與加泰隆尼亞版問世,二○一九年十一月將由 Bloomsbury 出版社推出英國版、 二○二○年一月推出美國版,此外更授權了日本、荷蘭、挪威、義大利、波蘭等國家。


圖片|皇冠文化 提供

三毛代表的,不僅僅是流浪的勇氣,更是追求自由與豐足心靈的渴望,她對於人的關懷與同理心、對多重文化的尊重、對美感的敏銳,在在豎立了她多年來獨一無二的形象。《紐約時報》「被忽視的名人訃聞」希望為尚未認識三毛的西方讀者打開一扇窗,特地撰文介紹三毛創作歷程、與荷西的愛情故事,以及三毛跨足〈橄欖樹〉歌詞創作、電影《滾滾紅塵》劇本創作。三毛的文字與人生都是故事,要如何為她做出定義並不簡單,或許誠如《紐約時報》所引用的《我的寶貝》摘文,可以稍稍描繪出這位不世出的獨特女子。

延伸閱讀:三毛與風信子:我一直很清楚,我是什麼樣的人

看自己,毛衣上織著──「堪薩斯城・美國」幾個大字。那條清邁的項圈安安穩穩的貼在圓領衣服上,下面的牛仔褲買自士林,長筒靴來處是西班牙,那個大皮包──哥斯大黎加,那件大外套,巴黎的。一場世界大拼盤,也可以說,它們交織得那麼和諧又安然,這就是個我吧。

三毛帶領我們看了華文世界以外荒涼溫暖的角落,現在輪到西方讀者認識她,相信西方讀者也會跟隨她輕快自由的腳步,追尋自我,並且願意對他人付出更多的關懷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