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是渴望自由的。但自由是什麼?生存壓力這麼大,我們又如何才能獲得自由?

KY 的創始人回母校做了一次關於這個主題的演講,今天就給大家帶來她的發言稿。

大家好,我叫錢莊,是 KnowYourself 的創始人。在座有多少人知道 KnowYourself 麼?請你們舉起手讓我看一看。很好,還是有人的,不然我剛才問這個問題就很尷尬了。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叫《如何過上一種更自由的人生》。從小,我媽媽對我的管束就很嚴格。所以我從小就想,我要快點長大,長大以後我就自由了。在那個時候的想象裡,自由它是一種徹底不受管束、又簡單又輕松的狀態。而等我真的長大後,我才發現,自由並不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就會自然獲得的東西,要想獲得它,人們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我今天在這裡談的自由是什麼呢?它是指一個人外在的行為、選擇、生活,多大程度上體現了他內心健康的需求和感受,多大程度上將他往能讓他自己感到幸福的道路上引領。


圖片|來源

我在北大上完學之後,去了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習,碩士第二年的時候,我著手開始準備臨床心理博士項目的申請。當時我已經聯系好了三位老師為我寫推薦信,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勵。但我卻漸漸越來越無法忽視自己內心的一種恐慌。我從未進入過社會,內心裡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負擔自己的生活,繼續讀書固然是我的興趣所在,卻可能也有一部分,是逃避進入社會、推遲面對考驗。

因為對自由多年的渴望,我對「不自由」十分敏感。我的恐慌是我好像無法靠自己,過上自己現在的生活,在這種恐慌中我的不自由感是空前強烈的——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的生存需要依附於他人時,他是沒有任何自由可言的,即便當這個他人給自己很大的空間時也一樣。我很慶幸自己在還比較年輕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對自由都存在這樣一種誤解,他們想要的自由裡只包含了權利,不包含任何責任義務。另外一種情況是,他們中的有些人不斷抱怨周圍的環境令自己不具備自由的可能,比如父母不允許。弗洛姆有一本書叫《逃避自由》,講述了人們有時為了迴避承擔自己人生的責任,會主動把自由上繳給一種更大的力量,由這個更大的力量來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其實是很常見的,許多抱怨自己被控制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也配合交出了自由,從而讓他人成為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人。

自由本身就意味著責任,世界上不存在脫離責任的自由。自由是辛苦的。你首先需要具備在這個社會上存活的能力。經濟獨立、自給自足是所有人走向自由的起點。這是我在一開始就想要首先強調的事,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過得更加自由,首先必須接受這一點。如果你還沒有做到經濟獨立,找到自己謀生的方法是你現在最應該做的事。

在意識到這種經濟不獨立的不自由之後,我選擇了暫緩 PHD 計劃,碩士畢業後選擇了回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命運在我們身上實現的形式,是什麼?它不是一個虛幻的過程,它是有一個行動作為中間介質發生的。這個實現命運的行動就是「做選擇/做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本質上就是我們所做的所有大大小小的選擇和決定的疊加。


圖片|來源

因此,在做每一個選擇和決定時,我們能多大程度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想要什麼,多大程度堅持自己的判斷,我們就能夠多大程度上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里爾克有一段話說的是,「我們所謂的命運是從我們人裡出來,並不是從外邊向我們人走進。」

我當時作出回國這個決定,是因為我已經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喜歡一成不變的人,我更喜歡有冒險的生活。我所就讀的社會工作學院、臨床精神衛生專業,在美國跨專業就業是比較困難的,如果留在那裡,我的職業道路會非常明確。回國的話,我會面臨更大的未知,但未知同時也就意味著可能性。因為我瞭解自己是一個風險偏好者,我做出了回國這個選擇。

大家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如果你想沒有障礙地為自己作出決定,你首先需要瞭解你自己。

自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想要過得自由來說,你最需要的,是一套能夠最大程度指導你做決定的價值體系。

什麼時候我們會覺得不自由呢?當我們在做決定的過程中,感到糾結,我們就會覺得不自由。比如我又想要更好的工作發展,又想要更加安適的生活方式。人不可能什麼都擁有,這個道理所有人都懂。那為什麼還會感到糾結呢?

其實這還是因為,你對不同的東西對於自己來說的價值排序,是不夠清晰的。哪些東西能給你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哪些東西對你來說是更重要的?你的價值排序越明確、越堅定,你就越容易面對各種各樣的抉擇。


圖片|來源

我曾經問過一位我很欽佩的長輩一個問題。我說,有時在一些情境中,我不知道是否不誠實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難以判斷未來可能的獲益與風險。這位長輩對我說,是的你並不瞭解未來,但你瞭解自己,你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是能讓你自己舒服的。當時他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意識到,如果我足夠瞭解,我的幸福來自於哪些價值感,我在面對誘惑、混沌、他人的意見時,都將能夠更篤定、更平靜地作出自己堅持與舍棄。

所以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你知道哪些東西能夠給你帶來最大的滿足感麼?我有一位大學同班的好朋友,從本科畢業起就選擇了不會去公司上班,而是陸續做了一些不同的商業項目,他就是因為發現,自己能夠從一件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而不太能夠從維護一個東西中獲得價值感,才義無反顧地放棄進一切大企業工作的機會。

延伸閱讀:找大公司還小公司?畢業生,先將關心放在自己身上

你可以嘗試問自己這樣一系列問題。你喜歡更有 routine 的生活,還是更有新意的生活?你更喜歡隱藏於眾人中,還是成為註意力的焦點?你是否願意妥協物質生活的需求,來獲得當下更多的舒適?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多種社會角色,哪一個角色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作為家人朋友的你,還是作為職業人的你?超越日常的精神追求更能滿足你,還是生活層面的追求更能滿足你?堅守你自己的原則更快樂,還是獲得更大的成就更快樂?等等,你需要用有創造力的方式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你都覺得,答案很不清楚。我給你的第一個建議是讀小說,那些偉大的長篇小說們,你會看到不同的角色作出的不同選擇,而他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我給你的第二個建議是,去實踐。

無論你想做任何一個決定,就去做吧,只有在你實踐這個選擇的過程中,你才會真的面對許多問題,只有到了那個直面抉擇的時刻,你的決定才會告訴你你是誰,也塑造了你是誰。靠坐著想是想不清楚的。


圖片|來源

除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體系,為了更自由地走出自己的命運,你還需要認識到一些尤其難易被認識的東西。那就是,你潛意識裡存在的一些不良的模式。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由地為自己作出抉擇很難。你不但容易被外界、被他人綁架,有時你還會被自己綁架。我身後的PPT上是榮格說的一句話,它的意思其實是說,如果我們的潛意識裡,有一些自己還沒有處理好的沖突、矛盾、被壓抑了的渴望,我們雖然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它們卻會發生在外部世界裡,顯得好像是我們的命運。

日常生活中很經典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女孩子,各方面都優秀,身邊也不乏對她好的追求者,但她總是愛上那些不太有能力給予她一段好的親密關系的人。對於那些表現出對家庭很負責任、對兩個人的未來很認真期待、非常體貼她的感受的男人,她無法被他們吸引。這樣的事情,在她有約會經歷以來的數十年裡反復發生,看起來像是所謂的宿命。

但事實上,她就是一個被自己的潛意識綁架了,而無法自由作出選擇的例子。因為她的父親是一個沒有能力愛她的人。所以她的潛意識中一直有這樣兩個願望,那個看起來不愛我的人其實是愛我的,以及我能夠通過我的努力讓這個不愛我的人愛上我。但由於在自己的父親身上,多年來這兩個願望反復受挫,她為了避免痛苦已經把願望壓抑了起來,不讓自己感受到有這樣的渴望存在,從而避免失望。但她卻還是會不斷通過愛上類似的男人製造出熟悉的情境,因為那樣的願望仍然存在,只是她轉移到了新的情境中,期待在新的情境中得到解決。

延伸閱讀:別把錯誤歸咎「選擇」,而是學會替選擇後的人生負責

她的願望在新的情境中,倒不一定說絕對不會實現。但一定是困難重重的。而因為潛意識的綁架,她的情感是不自由的。她甚至沒有真正接觸過那些有能力愛她的人。

很多人的心中都存在著這樣秘密的鎖,鎖住了自己,讓自己沒有辦法從當下的自己究竟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出發做決定,而是反復活在過去某些願望的籠罩中。


圖片|來源

人要從自己的束縛中解脫,才能獲得真正最高程度的自由,而這種解脫也是最難的。它要求我們抽離出來,站在一個有距離的位置觀察自己生活中所有習以為常的細節,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自動化的行為和情緒模式,覺察它們對自己造成的影響。覺察會成為我們脫離它們控制的第一步。

最後,我還想告訴大家,除了提高自知,如果你想獲得更自由,你需要有更多樣的生活側面,和更多元的價值來源。它的意思是說,你在生活中最好同時保有更多樣的身份和活動,比如說工作、家人、伴侶、興趣愛好等等,你的生活側面越多元,能夠給你提供價值感的來源就越多。而這些來源不太可能同時失去。

生活中另一個不自由的情境,就發生在價值來源太單一的時候。因為這件事是我僅有的存在的意義,所以我被它困住,當它出現問題,我也會隨之摧毀。這就是一個不夠令人滿足的生活狀態。所以我鼓勵大家找到生活的更多面,讓自己擁有更多,這樣你始終會有寄情之所,不會那麼容易感到絕對的困頓。


圖片|來源

我們要的自由,都是為了能夠自由地走向符合我自己需求的幸福。這張 PPT 上,是榮格說的,一個人想要感到幸福必需具備的五點要素。大家可以比對一下自己是否都具備了。

在今天演講的最後,我祝願在座每一個人能夠在這個瘋狂的時代裡,找到內心的平靜,能夠不疾不徐、篤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能夠自由地主宰屬於你自己的這短暫的一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