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社群玩得不亦樂乎的撩人/拒絕金句,你怎麼看?

上週,臉書動態被各種撩妹金句洗版,從蔡倫、愛因斯坦、愛迪生、孔融到莎氏比亞的撩妹語錄,大家在社群上玩得不亦樂乎。

同時,也有人隱約感覺不太對勁但沒說出口。這些人或許擔心自己太敏感,怕說出來是「連玩笑都開不起」,或不想破壞大家興致。

我也是那其中一個人。其後在網上看見其他夥伴分別說出感想,發現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被接納的、值得分享的。

不過坦白說,收到撩妹金句的第一時間,我是很開心的,後來則在不同的情境,經歷了不同情緒,包括疑惑、驚訝、不舒服、沈默。

感受變化之多,使我自己感到訝異,回顧自己情緒過程,我發現,承認並說出這些含糊不清的感受,其實能夠幫我們釐清社會整體的性別預設、以及權力分佈問題。

被撩,可以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初次被金句撩,我感到開心的原因很簡單。上週四,我的心情莫名低落,便在座位上悶頭趕稿。

女人迷是會關注夥伴狀態的環境,即使什麼都沒說,也有夥伴感應到我散發的沈重氣息。通訊軟體叮咚,送來了一張馬丁路德的撩人語錄。


圖片來源|網路

收到這張圖,一邊疑惑「馬丁路德真有講過這句話?」,但也真心笑了。我感受到被愛,知道夥伴正試圖讓我的心情輕盈一點,以有點搞笑、有點笨拙的方式,送來一個表達關愛的搞笑語錄。那樣的心意本身是很棒的,心情也瞬間明亮起來。

其後,撩妹語錄開始大量流行。在馬丁路德那張圖之外,開始在臉書上看到了更多撩妹金句創作。然後漸漸感覺不太對勁。以這張孔融讓梨的撩妹圖為例。


圖片來源|網路

這張圖讓我很快皺起眉頭,首先是疑問「我難道可以被當作梨子?」,接著又想,「人豈是你說讓就讓、說不讓就不讓?」六月份曾做親密關係暴力研究,我也直覺聯想,這個版本的孔融成為親密關係暴力加害者的可能性。

當一系列撩妹模仿樣本愈來愈多,覺得不對勁的原因,也逐漸清晰。

這些撩妹金句少了什麼?

這一系列的撩妹金句圖,都存在單一片面的預設值:異性戀、男主動女被動。

以孔融來說,孔融可不可以其實想撩弟/哥?作為一個主動的女性,有沒有女性名人的撩人語錄,可以當作女性的參考範本?

同時之間,被撩者消失了。「撩」構不構成「撩」,其實不是撩的人說了算,而是被撩的人說了算。一直撩一直撩,不管不問對方感受,很可能會構成騷擾。畢竟,調情不是單方向的活動,而是雙向的。如果有互撩、對話式的語錄,該有多好。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撩妹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事實上,異男怕撩妹失敗,我們可以理解,付出心力追求失敗,是很挫折的事。這也是為什麼八月份女人迷月主題,將聚焦討論被拒絕、失戀的心情。

然而你知道嗎?異女其實也可能害怕異男感到挫敗。

在一個追求情境裡,異女可能會走過以下思考路徑:

A. 如果明確拒絕對方追求,有沒有可能
一、遭到取笑——啊妳幹嘛當真,我只是開玩笑的,不要自作多情。
二、遭到暴力對待——我已經付出這麼多,妳不可以不接受!
三、遭到蕩婦羞辱——啊妳先前一直沒有明確拒絕啊,不喜歡還不早講?妳是不是跟很多人都這樣?是不是喜歡操控男性?

B. 如果拒絕得不夠明確,對方會不會一再使用同樣方式與我互動?

於是,許多女性總隱隱約約感受到一種壓力,感覺自己必須維護對方自尊,感覺自己必須爲對方的感受負責,好讓自己能夠在追求文化中,安全退場。

上半年的親密關係暴力案件(俗稱情殺案)新聞留言下方,往往有網友對女性遭遇感到惋惜的「如果___就好了」的句型。「如果她懂得察言觀色,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如果她不要明確拒絕,或許現在還活著。」這些說法有惋惜之意,卻也把責任默默放到受害者一端。

在一般追求情況,女性必須知道如何有禮、委婉的回應或拒絕;在可能產生衝突的追求情境(求復合、求不分手),女性則要知道如何不讓對方受傷。然而關係轉換,必然有傷,我們的社會期待女性為男性被拒的感受負責?然而是否曾以相同標準,要求男性為女性感受著想呢?女性有沒有一個,說出不舒服,她的感受會被重視的環境?

可安心拒絕、表達異議的話語環境

當整個社群網絡陷入「撩」的語境,有些人感到壓力、無法說出口的原因,不全是「撩」所帶來的不適,而是整個場景之中,權力分佈不均衡,造成的不適。

當語錄幾乎都以異性戀男性角度出發,當他們放鬆沒有顧忌地訴說如何撩妹,有些人感到不適,可能是因為她/他在其中感受到微妙的不平等。例如,「我能和這些男性一樣,也大膽超譯女性名人的語錄去撩男/撩人嗎?」「我說不好笑/不舒服,是否會被視為不懂情趣?(感受被否定)」

自認不舒服的感受,可能遭社會忽視、嘲笑、否定,同樣也顯示在調情或開性別玩笑的場景中,權力關係往往是不等的——「你不能不笑」。

女性不笑,是不解風情。男性不笑,則可能被認為沒有男子氣概。這是一個尷尬的狀態,少有人敢指出——這個笑話不好笑、這個調情沒撩到、這個國王沒穿衣。

事實上,不只是「撩」這個話題值得討論,幾乎所有話題我們都必須注意,自己是在用什麼方式討論它、與你討論的對象是誰、你們原本的關係是什麼。

這也是我與撩妹金句初接觸,感覺開心且溫馨的根本原因。開心,是因為我本來就和這位夥伴感情不錯,因我知道這是對方表達關愛的方式。

撩妹金句使用的情境,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使用者的起心動念、兩人原本的互動模式,都會影響訊息如何被接收與解讀。同樣的金句,如果是網路陌生人送來,我的反應絕對不是溫馨,而是驚恐了。

被撩到,就表示我缺少性別意識嗎?

所以,撩不撩得成,其實,話語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讓對方感覺到你重視他的感受、你的起心動念與意圖,是更重要也更有效的。基於對彼此的認識,在既有互動關係之中,打造出讓對方覺得安心也小鹿亂撞的氛圍,才是「撩」的精髓。

最後,還是感謝各位製作撩妹語錄的網友們,如果不是這場「撩妹」社群遊戲,我們大概也不會仔細去看撩的情境可能產生的狀況。關於如何撩,總是可以再進步,不是嗎?同時激盪出拒絕的、反撩的語錄,也都是具有創意和性別意識的社群對話創作。


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臉書


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臉書


圖片來源|陳宏儒諮商心理師

同時,也想向所有一樣敏感害羞的人說說話:其實,微觀我們自身感受,仔細拆解,會看見你的情緒如何反映了社會框架、話語權力、以及女性主義降落在「我」這個個體,與社會發生的化學作用。

帶著女性主義的理論和養分上路,當女性主義者成為我們眾多的身份之一,當我們在人生路上與各種情境交手,當這一具具乘載女性主義的肉身穿越社會,總是有快樂、有疑惑、也有悶痛。可是這一切仍很值得,向著其他前輩夥伴學習,也向著自己的情緒學習,從不否認自己的感受開始。

向著自己的感受進行覺察,或者在被拒絕以後更懂得體察對方心意,都是很值得珍惜的經驗,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