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迷人來稿,作者與我們淺談《海洋奇緣》如何在倡議性別平權的社會風氣,重新形塑女性形象,並藉由傳統部落中的性別價值、與文化脈絡與社會對話。

文|廖芷妮

你看電影的時候是都在看什麼呢?看著角色波瀾起伏的旅程,心中不經意的澎湃、憤怒、與惋惜。你是否也在等待一個片段好讓你安頓自己的故事?在看似縹緲魔幻的水面中,我們都企圖從電影裡尋找自己的倒影。但必須看見她們,才能看見自己。

還記得前陣子的迪士尼動畫大片《海洋奇緣》,看似又是一則公主成長系列的故事,但踩著大洋神話故事的藍本,這部電影從上映前的周邊商品與設計圖,就一路引燃了不少文化爭議。有人指責迪士尼不過是把西方主流文化的性別腳本,加上大洋文化的色彩塗塗抹抹、稍作潤色,仍不脫西方個人主義的思考模式。


《海洋奇緣》劇照

但也有人認為《海洋奇緣》讓人們看見文化的豐富性,並進一步對照出對當代課題。迪士尼商業電影,作為輸出跨國界父權思想的故事機器,近年來透過許多電影企圖反轉女性在故事中的附屬地位,然而《海洋奇緣》並不是在一個架空的魔幻世界中運作,如:長髮公主、青蛙王子、冰雪奇緣等等。隨著性別意識的提升,《海洋奇緣》這部在倡議平等價值社會中誕生的商業電影,是如何形塑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又應該如何與傳統部落中的性別價值、與文化脈絡做對話呢?這其中的權衡與取捨又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讓我們從電影中幾個關鍵的女性角色,來一窺《海洋奇緣》的意圖吧!

推薦閱讀:公主的陰性樂園:迪士尼童話的陰性文藝復興

首先,是扮演啟蒙女主角莫娜(Moana)的祖母塔拉(Tala),塔拉在電影中挑戰了代表權威的村落酋長,並經常鼓舞莫娜拋棄世俗的身份——酋長之女,到海邊追尋自己的想望。同時,塔拉也承接祖先流傳下來的經驗歷史,喚醒了莫娜的身份與族群認同感。祖母塔拉似乎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年長女性形象有些出入,但這樣頑皮不羈、卻仍受到部落重視的祖母,為何在傳統社會具有這樣的權力與角色定位呢?郭佩宜(2017)在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的講座中表示:

在部分太平洋島嶼社會中,女性作為長嗣是得以繼承酋長的位置,但在權力與禁忌體系中仍備受控制。然而,當女性邁入老年之時,卻可以不受習俗所規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還可以取鬧領袖階級的男性,這在一位島民學者導演、同時也是顧問團之一的 Vilsoni Hereniko 的電影《土地之眼》(The Land Has Eyes)中可以清楚看到。(引自林浩立 2017)

另外,《海洋奇緣》中兩位女神也引發不少討論,其中一位不曾出現在劇情中,另一位則是不存在於神話中。首先是在電影中隱遁的女神——希娜(Hina),她在玻里尼西亞神話中總是與毛伊(Maui)並肩出現,雖然在不同地區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從姊姊、母親、到妻子,但無論希娜以什麼樣的身份顯現,毛伊的力量是與希娜相應而生的。她並未藏在他的陰影之後,而是與他一同現身在神話的現場。在傳統文化中,「神性」 是指能夠創造出「和諧、均衡狀態的自然與社會秩序」,因此神話中的毛伊、和希娜總是彼此相隨,透過「對稱性的制衡力量」形塑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Tēvita ʻŌ. Kaʻili 2017)然而在電影中在談及毛伊所締造的功績中,卻不見女神的身影,將她在神話中的重要意涵直接從銀幕上抹除,如同女性在西方歷史發展中被公領域排除、不斷「被隱形」的足跡。

推薦閱讀:《神力女超人》的榮格心理學:陰性力量與女性的自性化歷程


《海洋奇緣》劇照

第二位則是大地之母塔菲緹(Te Fiti),她在電影中的角色形塑倒是受到不少讚賞。在電影中,毛伊為了替人類取得更多力量,因而偷取了萬物創造力量之源——塔菲緹的「心」。被偷「心」的塔菲緹無法在再維持自然環境的繁盛、與循環,甚至轉化成為黑暗力量的擴散源頭。而毛伊也在逃跑的同時,被岩漿惡魔塔卡(Teka)擊落。而直到電影的最後,我們才了解到原來岩漿惡魔塔卡竟然就是塔菲緹。在莫娜歸還「心」後,塔卡重新轉化成具有豐沛創造性力量的塔菲緹。其實在玻里尼西亞的神話中,並不存在塔菲緹這號人物,但她的原型極有可能是掌管了風、火、閃電、與火山的 Pele 女神。火山的岩漿,在玻里尼西亞地區並不被視為破壞性的存在,而是帶來土地與肥沃火山土壤的新生力量。(林浩立 2017) 

最後,我想透過女主角莫娜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來綜合探討前述女性角色如何在兩種文化邏輯中找到權衡與對話的可能性,一開始我在觀看電影時,不斷替女主角感到憤憤不平,為什麼作為女性的莫娜不能獨立完成任務,歸還塔菲緹的「心」?為什麼它不能成為對抗惡魔的主角,必須成為附庸性的舵手?為什麼必須由另一個男性去完成最後關鍵的一役?最終,我才慢慢理解莫娜在電影中的意義,如何透過原有文化中的性別脈絡與特質,來找尋其在族群文化中的定位與新出路。


《海洋奇緣》劇照

這也是人類學的核心關懷:「不同文化有其獨特性,但也有其共通性,而我們如何在其中找到對話的可能性?」我們如何藉由對照不同文化的生活經驗與歷史脈絡,重新看待自身、與生活的文化底蘊,而性別又是如何結構不同族群在親屬、政治等等層面的問題?我們假設「人人追求平等」,並依此去評判性別意涵與指涉範疇的優劣,但或許性別之間的關係並非總是二元對立、支配或被支配著。電影中,女主角莫娜雖是舵手卻也是引路人,她在力量上無法與對手一拼高下,但卻能從戰鬥的僵局中找到另行突圍的切入點。當她面對惡魔塔卡,電影沒有讓莫娜透過陽剛的力量去成就任務,而是在理解傳統性別角色後,讓莫娜與毛伊扮演相互補充的位置,並獲得共同得轉化世界的的力量。

推薦閱讀:網路論戰非得要「拼輸贏」嗎?陽剛脈絡以外的陰性表達

即便迪士尼電影關注的主體仍是西方世界,在個人主義的影響下,形塑了莫娜追求自我認同與冒險的主線故事,而也在電影商品化的過程也引起了不少消費文化的爭議,這些都是必須討論的議題。然而它在商業電影的定位下,仍企圖呈現文化異質性,並回應跨文化的現代性問題——我們是誰?女性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位置?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權力關係是一場零和競賽嗎?《海洋奇緣》透過與傳統文化的對話,叩問性別角色與權力關係。從電影中對許多女性角色的刻畫可見一斑,包括:祖母跳脫常軌挑戰權威、女神從熔岩惡魔的身份轉化新生等等,都不斷挑戰我們對於力量展現的想像。電影透過當地文化對性別內涵的實踐,建構了電影中的社會關係與角色互動,順著當地性別內涵的文理,發展出不同女性角色的特性,並在電影中扮演關鍵性的承接、制衡、整合、與重生的角色,也帶領我們去思考當代女性力量來自什麼樣的經驗與歷史?位在什麼位置上,航向什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