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誌】「快新聞是關於資訊的,而慢新聞是關於意義的。」每週為你精選 4 到 6 則國際新聞,看見生活裡的性別痕跡,用柔軟視角領你洞見各國脈動。

青年世代的 「年輕政治地震」,撼動英國大選結果


圖片來源|EPA

英國大選落幕,最終結果造成政治版圖重組,外媒報導此次選舉結果是場由年輕人引起的政治震盪,他們將此現象稱之“Youthquake”,年輕選民選擇起身行動,關注政治,用選票表態出世代立場。

根據《BBC》報導,英國首相梅伊提前三年舉行大選,主要是因看到立場極左的工黨領袖科爾賓與黨內多數議員不睦,民調低迷。梅伊本想利用工黨內訌的機會取得大勝,大幅度增加議會多數。但結果出人意料,工黨表現出色,保守黨獲得 381 個席位,雖仍屬最大黨,卻未能在議會席次中過半,造成了「懸浮議會」的現況。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德蕾莎梅伊上任!為何女性領導人總是「出來擔」?

【懸浮議會】也稱作「少數派國會」(Minority Parliament)或「均勢國會」(Balanced Parliament
是指在議會制國家中,沒有一個政黨在議會內取得絕對多數。

報導指出,此次英國大選年輕人積極投入的主要原因為表態對政府強硬脫歐的不滿。

2016 年 6 月 23 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民調機構 YouGov 調查,65 歲以上民眾,只有 36% 選擇留在歐盟,18 至 24 歲的人口中,71% 支持留歐。儘管許多英國年輕人認為,脫歐威脅他們的工作機會及在歐洲自由遷徙的權利,卻沒有在公投中積極表態,最終公投結果,英國脫歐通過。

英國的年輕一代從脫歐公投中學了一課,政治關乎生活,年輕人必須站出來,踴躍參與民主政治。這次高度關注青年議題、投身政治參與的「年輕政治地震」是英國大選中世代立場的表態。據估計,此次大選 18 至 24 歲的選民投票率高達 72%,兩年前的英國大選,此年齡段的投票率僅 43%。

倫敦恐攻後,穆斯林街頭分送玫瑰:「我們不會讓倫敦橋,或是任何橋塌下來。」

英國倫敦月初發生恐攻,恐怖分子駕車於倫敦橋衝撞行人,並揮刀刺殺民眾,造成 7 死約 50 傷。事發後,在英國的穆斯林於週日(11)重返倫敦橋發放 3000 朵玫瑰,希望向世人展現愛與團結,在街頭增添人性的溫暖風景。

推薦閱讀:溫柔比仇恨強大!TED 演講:「我是個穆斯林,我不是恐怖份子」

英國《太陽報》報導,發起此次行動的團體「倫敦 1000 玫瑰」(1000 Roses London)透過網路募資購買玫瑰,發起人之一巴蘇(Zakia Bassou)表示:「我們想要對受到事件影響的群眾,展現愛的象徵。我們不會讓倫敦橋,或是任何橋塌下來。」

收到玫瑰花的民眾 Elida Ercolano 有感而發:「我認為這太美了。這就是倫敦。儘管發生了這些事情,但這美好的象徵才是民眾該記得的。相信恐懼很容易,但是我們應該看見每個人內在的善良,這才是最重要的!」

來自多塞特郡(Dorset)的柯里斯(June Collis)表示:「看到有團體挺身而出分享愛真是太美好了。穆斯林必須站出來替自己說話,對極端主義者喊話。我們一起期盼不要再看到恐怖的殺戮。」

活動結束後,「倫敦 1000 玫瑰」(1000 Roses London)的籌款仍正在繼續,他們計劃未來要舉辦另一個活動,透過更多活動表態愛與團結的意念,讓這樣的愛傳遞出去。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墜機,留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於週日(11)進行空拍工作時發生墜機意外,不幸身亡,引起社會惋惜亦感念他對台灣的付出。齊柏林導演於2013 年投身拍攝《看見台灣》,因對土地熱愛,盼透過空拍方式讓世人看見台灣之美,重燃土地之愛。

日前舉行《看見台灣 II》開鏡記者會,齊柏林導演指出這些年進行空拍計畫,看見台灣的美,也聽見了美麗夾雜著的哀戚。過度的土地開發、環境汙染,他將台灣環境的悲歌忠實地呈現觀眾眼前,希望透過鏡頭,喚起大眾對環保議題重視。他曾說:「《看見台灣》這部片最大的目的就是讓世人看見台灣、疼惜台灣。」

推薦閱讀:【紀錄片】看見台灣:不是鬼島是值得守護的寶島

 過去因拍攝《看見台灣》,齊柏林導演拍下桃園市觀音工業區、大園河川出海口汙染嚴重,對當年稽查取締汙染工廠改善深具貢獻。此外《看見台灣 II》,導演也打算用鏡頭記錄更真實環境問題,當中包括一名 22 歲荷蘭青年史拉特(Boyan Slat)發展清理海洋塑膠垃圾技術的「清除太平洋垃圾帶計畫」,同時點出台灣垃圾問題、高山森林現狀、空氣品質及能源議題。

去年 Home Run Taiwan 曾以齊柏林為主角,拍攝一支近 3 分鐘的短片《看見 齊柏林》,導演也談及新作《看見台灣 II》的理念:「計畫透過台灣島嶼的生成,台灣人的歷史脈絡,然後跟國際間的環境議題,然後串連成台灣土地,與世界接軌的故事,讓世界看到台灣。」

不僅對台灣土地有所貢獻,齊柏林導演更要讓世界看見台灣,如今台灣痛失一位真心關懷土地的導演,但其身後留下的理念值得世人用更多的心力懷念,重新思考土地之於生命的意義,用不一樣的角度去認識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用愛組成一個家,男同志家庭暖心收養四個孩子登上《艾倫秀》

來自美國馬里蘭州(Maryland)的男同志雙親羅伯(Rob)和里斯・席爾(Reece Scheer)受邀登上週一(12)《艾倫秀》(The Ellen Show),他們不僅用愛收養四個孩童,更將愛心擴及其他需幫助的寄養兒童,溫暖舉動讓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表示:「他們的故事是讓我愛我的工作的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奧斯卡主持人艾倫.狄珍妮畢業演說:誠實才是真正的成功

根據《Gagatai》網站報導,羅伯和里斯已結婚七年,前後共收養四名孩子,各有各的生、心理問題:一個兒子不會說話或走路,另個兒子不懂什麼是擁抱。他們的女兒因怕三餐無以為繼,會將食物囤積在房裡。這對同志爸爸解釋,「從他們抵達的那刻,我們就知道他們從那些缺乏愛的『家』,帶著包袱而來。」

撫養這樣的孩子對他們來講是嚴苛的挑戰,但他們毫不退卻,因為「家庭就是這樣,你只需要讓它運作。孩子們從不在乎我們是白人、是男同志。他們在乎的是,我們愛著他們。」


圖片來源|ABC News

收養過程中,他們著實體會了社福系統對寄養兒童的不友善,當他們去接收養孩子時,孩子們居然使用垃圾袋裝上自己的物品。這樣的衝擊讓他們創立了“ Comfort Cases”機構,此機構主要提供寄養兒童們裝帶生活必需品的小行李袋,讓他們能有尊嚴地到新家展開新生活。

節目尾聲,主持人艾倫還和知名旅行箱品牌 Samsonite 聯名捐贈 1 萬美金(約台幣 29.5 萬元),及價值 4 萬美金(約台幣 118 萬元)的行李箱,支持組織持續運作,繼續關注寄養兒童議題。

同志運動的奮起與開展:華盛頓新聞博物館將舉辦《石牆 50 週年特展》

華盛頓新聞博物館(Newseum)6 月 8 日在臉書上公布將於 2019 年 3 月舉辦《起身:石牆與同志平權運動》特展,以此紀念同志運動的奮起,爬梳同志平權運動歷史脈絡,探討 LGBT 議題如何被大眾媒體形塑,希望透過此一特展打破社會對同志族群的刻板印象,為自由與平權發聲。

根據《NEWNOWNEXT》Adam Salandra 報導,華盛頓特區的新聞博物館為紀念同志里程碑「石牆事件」50 週年,推出《起身:石牆與同志平權運動》特別展覽,除了石牆事件外,也會針對同志運動裡重要的歷史事件做完整的探討,包括 1978 年美國第一位同志政治人物哈維‧米爾克遭暗殺、愛滋危機、美軍「不問不說」政策以及婚姻平權行動。

同志平權運動裡,作為指標性歷史事件的「石牆事件」(Stonewall riots)被認為是現代同性平權運動的起點,因其引發美國同性戀爭取平權的行動,此事件影響力也擴及世界。同性戀維權組織——「同性戀解放陣線」因而成立,類似的組織的興起擴及全球。「石牆事件」一年後,近萬人於紐約舉行大規模遊行,要求明定同性戀權利和相關法律。此後 6 月成了同志驕傲月。

推薦閱讀:517 國際不再恐同日!愛不分性別,我深愛你的靈魂

此特展除了回顧歷史事件外,主流媒體與社會如何形塑 LGBT 議題也將是展覽一大重點,深究電視、電影、音樂長久以來對同志議題汙名化的現象。在此展覽開幕之前,新聞博物館將規劃一系列同志媒體、宗教自由及 LGBT 權益的活動,持續關注同志平權議題。

【石牆暴動】,又名石牆事件(英語:Stonewall riots),是 1969 年 6 月 28 日凌晨,
發生在美國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石牆酒吧的一連串自發性暴力示威衝突。警察臨檢直接導致了衝突的發生。
石牆暴動常被認定是美國史上同性戀者首次反抗政府主導之迫害性別弱勢群體的實例,亦被認為是美國及全球同性戀權利運動發跡的關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