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團體抗議性平教材揭露過多性知識、同性議題,要求教材退出校園。讓我們拿掉批判,將眼光深入目前教材內容,反思性平教育目的。

作者:李庭芝

《性別平等教育法》於 2004 年正式公布,要求課程與活動設計不能因為性別而有差別待遇,也必須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各項課程。在整體課綱中確立了三項核心能力,分別是:

性別的自我瞭解│瞭解性別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以培養健康的自我概念。

性別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別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的關係,以建立平等的人我互動關係。

性別的自我突破│發展積極的行動策略,以建立和諧、尊重、平等的性別關係。

乍看之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綱要,相信不會有人反對平等或尊重等基本道德價值。然而在最近幾個月,某些團體訴求要讓「不當」性平教材退出校園(但同時強調他們不是反對性平教材),他們說這些性平教材過分強調「性知識」,而且教材當中的「異性戀霸權」、「恐同症」、「性別光譜」等內容有打算把學生洗腦成同性戀的嫌疑。這些團體結合地方議員不斷騷擾各縣市教育局,不斷複誦他們模稜兩可的空洞訴求,企圖藉此逼迫公部門受不了而就範。

推薦閱讀:彩虹媽媽在教會:你總是避談性教育,孩子怎麼瞭解自己?

不過在這波行動當中,有件事情讓人大惑不解——這些團體口中的性平教材,到底是指什麼呢?我們到處都找不到一本叫做「性平課本」的書可以翻閱啊!從他們所列舉的那幾個「怎麼可以教給小孩」的內容關鍵字推測,應該是《健康與護理》之類的科目。於是我們查閱了各年級的相關課本,希望能了解性平教育具體教了些什麼。

各年齡層教材總論:保守平實

目前幾個特別被那些團體拿出來針對的主題如保險套、同性戀,多半集中在高中教材。在高中的《健康與護理》課本裡有較多且完整的專章講述性教育、情感教育,包含許多父母非常在意的性病與性侵害防治。在國小與國中也有些許內容,多半以教導身體界限、青春期的身體變化與如何自我保養為主,並摻雜少量的情感教育。

各年齡層的教材共通特性,是幾乎沒有偏離常理太多,例如:不要太早進行性行為、不要歧視他人、要懂得說「不」來保護自己。這些普世價值很難說有什麼錯誤,也看不出有任何鼓吹濫交或未婚懷孕的嫌疑,讓人非常困惑究竟這些教材是「不當」在什麼地方。

另一方面,這些教材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例如談論性與情感等主題時,仍然有遮遮掩掩的狀況,使得內容似乎無法回應學生實際的需要;只強調要「保護自己」卻缺乏真實案例探討,可能容易讓學生將彼此看作潛在的加害者或受害者而加深對立,曾有實際遭遇的學生則可能感到自己被檢討「抵抗不力」。

推薦閱讀:專訪蘇芊玲:台灣性教育,最大的瓶頸是恐懼與無知

不過整體而言,相較於以前什麼都不講,這樣的狀況仍然是好上許多。課本當中也有跟隨科技的演進,加入對 A 片或性愛自拍的討論與批判,讓學生對於自己當前所處的社會可以有更多準備。

那些號稱「並不反性教育,只是反對不當教材」的人們,卻反對這些反對歧視、提醒不要太早進行性行為、批判性愛自拍的教材,真令人搞不懂他們贊同的是什麼?

國小教材:強調保護自己,談論身心發展


圖片來源︱南一版《健康與體育》課本

國小的《健康與體育》課本內容多半大同小異,以南一書局的版本為例,與性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有關的內容,集中在二年級下學期與五年級上、下學期。在二下課本第四章當中,用簡單的漫畫向學生解釋什麼是懷孕、胎兒在子宮裡如何成長,接著介紹人是如何從剛出生的小嬰兒逐漸步入成年、老年,並介紹了一些手足相處之道。

在向孩子介紹完自己是如何出生的之後,課本緊接著教導要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界限。課本當中的虛構人物小安,面對父母從外國來訪的朋友一家,對方孩子的熱情擁抱讓他十分不自在,在爸媽的開導下,他說:

「身體是我的,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接觸我的身體或對我做出傷害的行為。當別人對我做出「不可以」的接觸時,我會說不,也不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課本接著教導孩子特定的隱私部位是不能被隨意碰觸的,並列出幾個情境,例如上廁所時要關好門、醫師檢查身體時請家人陪同,讓孩子可以更具體理解保護自己是什麼意思。最後是如果遇到騷擾者應該如何拒絕和尋求幫助的步驟教學,並請學生在課堂上演練。

推薦閱讀:大人與孩子都該修的一堂課:正因為有性焦慮,更需要性教育

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年齡大約是 11 歲左右,女學生可能要準備迎接初潮,男學生也可能開始變聲、長出鬍鬚。因此在課本第三章〈青春記事簿〉當中,藉由幾位虛構角色的煩惱,介紹了進入青春期之後會有什麼樣的身體變化。例如月經是什麼,生理期要記得帶衛生棉、充分休息;如果發生夢遺是正常現象,不用太過緊張,要注意清潔衛生。

青春期可能會開始面對各種煩惱,覺得自己外貌比不上別人、對身高與體重不滿意、情緒變化快速無法適應,也可能會開始思考戀愛的問題,或是會擔心同儕的眼光。課本概述了這些問題,儘管只提供了簡單的解決方案,然而不論實用與否,至少可以讓學生安心下來,覺得原來自己並不奇怪。

五年級下學期的課本第四章〈飛躍的青春〉,主題與前述章節差不多,只是更著重在人際關係的部分,探討什麼是戀愛、想要追求他人羨慕眼光的心情,課本並沒有鼓勵或美化,而是將這樣的心情導向如何與同儕建立友誼,鼓勵學生認識彼此,以健康的態度相處,並且肯定自己的外貌。最後則是討論男女生的志願可以不用受到刻板印象的限制,男生可以成為護理師、女生可以從軍。

推薦閱讀:白手起家的中國女力:重點不是性別,而是你如何運用腦袋制勝

與那些團體的指控相反,這套教材在整個課程規劃當中相當注重教導孩子保護自己、尊重他人。與那些團體聲稱自己欲達成的目標相同,教材確實在適當的年齡教導孩子自身的變化。這,其實與現行性平教育課綱的理念相符。

在整個國小階段的性平教育,內容較為單純,沒有值得大書特書之處。雖然在討論外貌裝扮、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選擇的部分,還有許多可以深入探討的地方,但是基本上,就是不過不失、不慍不火的一份教材。

國中教材:回應現實問題,教導危險辨識


圖片來源︱翰林版《綜合活動》課本

國中的《健康與體育》課本在性平教育的部份,與高中《健康與護理》課本在相關單元的架構、概念相差不多,在這裡先略過不談。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出版社在《綜合活動》課本裡面,特別拉出一個章節討論性平教育,在這裡以翰林出版社八年級下學期的課本做作為範例。

進入中學時期,人際互動開始變得複雜,同儕問題在此時左右了一個孩子的生活品質,甚至也可以說左右了他的生命安全。霸凌、排擠、歧視,在中學非常氾濫,當中有許多人是因為他「娘娘腔」、她「男人婆」而遭到訕笑,也因此重新反思性別角色,讓學生知道每種樣子都是正常的,就變得非常重要。

在〈幸福真言〉這個章節一開始,就帶領學生去思考「性別」具體而言指的是什麼,是服裝嗎?是個性嗎?是社會期待我有的某些氣質嗎?並讓學生去思考生活周遭會出現的性別議題。接著介紹的是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他因為性別氣質而遭受霸凌,最終孤獨地死在學校廁所裡。

推薦閱讀:你該重修的《性別平等教育》:不要再有下一個彭婉如與葉永鋕

有許多「不一樣」的孩子,因為這份「不一樣」而被欺凌,學校變得像是戰場一般,需要全副武裝才能換取安全。但是沒有人應該要負起這麼沉重的生存壓力,沒有人應該要覺得自己生下來就是個錯誤。在這個單元的最後是性別光譜的學習單,也是遭到反對者抨擊的重點之一,他們聲稱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性別錯亂,讓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性別。然而,教導這樣的事情是很重要的,並不是像某些品格教育聲稱要教會孩子尊重,但實際上是教他們要降尊紆貴去「包容」、「可憐」那些不正常的人,就能讓不一樣的學生免於災禍。而是藉由這些思考與課程,學到其實每種看起來不一樣的模樣,都是這個世界多采多姿的正常展現,才能讓他們有機會帶著自信成長。

本章的第二個部分〈幸福協奏曲〉討論青少年情竇初開怎麼辦,乍看之下是個可能會讓父母氣得跳腳的主題,但是仔細審視的話,就會發現課本內容還是以保守、保護的感情觀為主,帶領學生思考經營愛情的種種困難,並且特別強調在 16 歲以下發生性行為會觸法、如果遭遇性侵害可以怎麼處理等資訊。

課本中也討論了美國教育學者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素理論」,讓學生有機會可以思考自己對於愛情的想像是怎麼回事,好的關係經營需要什麼要件。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描述的「愛情」大多著墨在相處與經營的面向上,鼓勵學生要注重雙方個性的契合度、有無共通話題等,較為接近現代人的思考方向。即使課文沒有特別沒有言明,也足以讓學生思考在一段愛情當中,性行為並非主體,彼此之間的相處與互動才是。這剛好與守貞教育所教導的,要將「性」當成「禮物」奉獻給「真愛」的觀念完全相反。

推薦閱讀:他是危險伴侶嗎?親密關係暴力的八大警訊

章節的最後是教導如何辨識危險情人的資訊。危險情人、分手暴力等議題在過去很少被討論,就算有也往往流於批判受害者的愚蠢。在課本的這個段落教導學生如何藉由幾個警訊來分辨危險情人——

......可仔細評估「對方是否有穩定的工作或求學生活(如果還在學)?對未來是否有規劃?對別人的負面情緒是否關心在意?和家人朋友的關係好不好?他的生活是否很封閉?他是否尊重生命(會不會虐待小動物或小孩)?對另一半是否尊重(會不會貶抑、甚至口出穢言)?是否有物質濫用的情況(酒精或毒品)?」......

這些簡單清楚、沒有道德包袱的訊息,相當實用。

高中教材談「色情媒體」:培養判斷能力


圖片來源︱育達文化《健康與護理》課本

高中的《健康與護理》課本在性教育及情感教育的部份,用了比過去更大的篇幅,各出版社之間對於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也出現較大的分歧,但在主題架構的設計上差異仍然不大。這裡用育達文化出版社的課本作為範例。

課本第五單元是〈親密交友達人篇〉,單元一是輕鬆學習做個「知性達人」。在章節的一開始,課文寫到:

什麼是全人的性教育?它主要是從「人性」的角度來培養青少年建立一個完整、正確的「性價值觀」。 全人的性,有兩個很重要的核心價值——「自尊」與「愛」,是青少年在探索「性」之前需要先被建立起來的能力。

單元內除了破除常見的避孕謠言(性交中斷法、可樂殺精等等),介紹不同國家對性的態度之外,還介紹了「性」在不同齡層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因應網路發達,也特別講解性愛自拍的風險、媒體識讀的重要。例如在〈色情媒體面面觀〉當中,虛構角色小力收到同學寄來的色情影片,課文提到可以如何使用批判思考來面對,並寫道:

色情媒體是否值得我們一探究竟?所引起的遐想是否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其實色情媒體之所以聳動在於它扭曲誇大了男女間的性愛,青少年正值對性產生好奇容易誤將性與暴力、物化女性連結,反而模糊性與愛的真諦。...... 

......經過一連串的思考後,不難發現色情媒體不僅曲解了性與愛的真諦,長期觀看後也容易誤導性觀念,以為女性說「不」時,就是「要」,或以女性為主軸,物化女性等。青少年若能以批判性的思考分析色情媒體,便不易被媒體資訊不正確的性觀念與性知識所主宰,成為一個處變不驚、情慾自主的達人喔!(推薦閱讀:性沒有原罪,違反意願才重點!十張圖瞭解性暴力迷思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曾有一項研究,想比較看色情片和不看色情片的男人之間的差異,結果根本找不到二十幾歲還沒有看過色情片的男人。每當有人提到要留意色情片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時,就會有另外一些人說:不用教了,通通禁掉!好像這樣就真的能保護孩子的大腦,永保一片純潔祥和的淨土;然而常在網路上漫遊的人,都會知道色情影片的廣告是多麼氾濫,有時甚至是在查找無關的資訊時都可以看到。就算有本事能把孩子徹底隔絕於網路,捷運站內充滿性暗示的廣告大張旗鼓地貼在燈箱上、電視新聞對於性犯罪充滿細節又露骨的描繪錯誤的訊息永遠禁絕不完,為何不趁早讓青少年學會正確的性知識,讓他們有能力去判斷分析這些訊息呢?

高中教材談情感與性:提供資訊,思考因應之道


圖片來源︱育達文化《健康與護理》課本

育達版的單元二〈健康兩性交往體驗營〉則是以情感教育為主,鼓勵學生用合宜的態度、有效的溝通來傳達心意,以及如何用誠懇又具同理心的態度去拒絕他人。

接著討論到要如何看待婚前性行為時,課本明確指出「性」除了是感官享受外,也會受到同儕和文化因素所影響,從醫學的觀點來看,延後發生性行為也是對生殖系統健康的保障。課本引導學生思考性行為會發生什麼具體後果,讓他們得以自行評估採取什麼策略。也談到如果分手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又要用什麼心態去因應。單元的最後則是談到尊重與接納不同性傾向的人,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拿別人的性傾向開玩笑,傷害別人而不自知,並討論為什麼同性戀者常會有「出櫃與否」的掙扎。

推薦閱讀:【羅毓嘉專文】愛何時能沒有條件?願每個同志都能從幽暗角落出櫃

單元三〈健康的愛,安全的性〉討論到懷孕生子是怎麼回事,人工流產又是指什麼,如果意外懷孕可以到哪些單位尋求協助。接著則介紹幾項常見的避孕方法及其原理,用模型圖解該如何使用保險套。單元的最後是性病資訊以及性騷擾、性侵害防治的資訊,由於內容實在沒有特殊之處,在此不多贅述。

結語

聽著反對性平教材者的聲明,我們幾乎都要以為翻開課本就可以看到 3P 或雜交之類的前衛內容;但翻開當前的性平教材,我們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處心積慮地說這些內容「不當」,要它們退出校園。實際上課程內容平實穩健,具備專業素養;這些教材盡可能地去建構一個以性別平等、相互尊重為基礎的價值觀,並傳達真實的資訊,讓學生從中學習如何取捨自己的決定,同時又不會背負無謂的道德壓力。

推薦閱讀:台灣性教育怎麼了?蘇芊玲專訪:台灣的進步,不能只靠悲劇推動

「教育」不是洗腦,不是用來服務特定價值觀的工具。藉由傳達正確的知識讓學生能夠與自己的身體有所連結,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讓那些感覺自己是異類的人們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單。這樣的教育何其重要?又怎麼能輕言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