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美副總裁【古里奧重磅專欄第四篇】探究職場工作態度,思想上的惰性常讓人挑簡練的事做,試著不劃分工作界線,不替自己找藉口,提高對工作的投入程度。

古里奧說:在中國文化中懶惰是很難聽的指責,沒人願意被如此定義,但工作中的惰性卻經常發生,不斷自我反省,提醒自己不要用各種理由給自己的偷懶找藉口,才能保持高效產出,最重要的是,提升工作的滿足感和投入程度。

我跟自己團隊裡的一個支持部門負責人說:「你們這個策劃做完之後,跟業務部門和我一起去見客戶吧。需要你們跟客戶講解一下你們的想法,也好第一手聽到客戶的反饋。」

這位領導不以為然地說,「這種事不用我去了吧,派個人跟著湊個數就行了。」

一邊說一邊順手指了一位坐在旁邊的人:「那誰誰,到時你跟著去聽聽。」

我問道:「你為什麼不去呢?很忙?」他有點驚訝我會追問,說到:「我覺得這事不大,不需要我本人去。」

「你帶人做出來的方案,不想去聽客戶反饋嗎?怎麼會覺得只要湊數就行了?」我皺起了眉。他意識到出了問題,趕緊挽回道:「哦,那我就去吧。你早說我要去不就得了。」我沒有再接他的話,一方面我知道他只是嘴硬;另一方面我怕自己失了言,說出什麼太嚴厲的話。

推薦閱讀:成功無法模仿,但態度可以!七個創業家的效率生活法

可能他當下只是一個下意識的反應,我沒必要無限上綱,但我卻開始不安起來,這個下意識的本能反應讓人焦慮,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同事不想去開會的?

初步猜測有 2 個可能性:

一,他覺得這不屬於自己的工作範圍。因為他不是業務部門,所以見客戶跟他沒關系;換個角度說,這是工作的惰性——只把自己認為是份內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二,他身體懶,能不出門就不出門,能不開會就不開會了;他個人身體是否懶散就不去討論了,畢竟也純屬我個人的胡亂猜測。

但工作範圍真的有界限嗎?我的答案一直都是:沒有。

一個公司裡面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永遠有空間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這些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需要每位同事一起去主動付出,才能多做一些出來,多進步一點。如果全靠領導指派,按工作範圍文件框定,那要麼就是累死領導,要麼就是公司越來越差。

如果一個團隊裡面所有人都只掃門前雪,遇到事情都喜歡談判是否屬於自己的本職範圍,不單止內部人做的沒勁,外人看起來也是個沒有衝勁、動能,比較懶散的隊伍。

這種思想上的惰性被很多人叫做「工作態度」,推一下走一步是態度性問題。我卻覺得是懶惰的問題。思想上,他們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去碰的事就不要管,寧可自己閒著沒事。

推薦閱讀:職場筆記:至少我很努力,其實是一種懶惰

有人說這是體制管理問題,如果領導不把工作都分配清楚,角色劃定清楚,自然下面都不敢做,不想碰。我倒覺得這是給自己找藉口。

商業世界應該沒有哪位領導會嫌棄自己的下屬搶事情做,最好是所有人都搶的昏天暗地,老板只要負責拒絕和調停就可以。所謂的規定和文件,只是為了麻煩而設定的建議,並不應該成為不想多做一丁點事情的藉口。

還有一種懶惰叫得過且過。只要沒有人再提出異議了,那麼就可以趕緊呼攏過去,不願意再多看 2 遍,多問一些,再嘗試做的更好。

在廣告公司最經常出現的狀況就是有人會說:「客戶都 OK 了,你還要改什麼?」不止是同事之間,連我這種做領導的也經常被如此挑戰。有時候我看到自己團隊做出來的東西出了街,覺得不太滿意,跑去跟他們說哪裡哪裡下次可以做的更好。就會有人跟我說:「沒辦法啊,我們早就試過了,我們客戶就這個品味,就這個要求,我也只能這樣了。」

推薦閱讀:職場筆記:職場成就氣場!做一個有品格的工作者

我問他們:「你的建議有做出來給他們看過嗎?有親自去提案解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太多的時候我們都只是做了個大概,然後隨便給客戶解釋 2 句,指望對方可以買單。在沒看到最終產出物之前,我們的客戶也非常為難。他們壓根不知道我們所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樣的,如果不能被好好解釋說明,他們只能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思進行修改。

現實中如果我們認真討論過,很好想過並演示出來的創意,很多時候客戶都會比較認可,到最後不能被完美執行出來,是因為到細節執行的時候,每一處的討論和思考又不足夠了,參與者貪圖省事,想趕緊弄出來就算了,也懶得再去多諮詢不同人的意見,不想把事情搞的太復雜。

但在有惰性的人眼裡,沒有做足功課,沒有耗盡所有心力做好一件事的真正原因被放在了一邊,客戶的要求卻被當作了藉口。反正客戶最後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我們幹嘛還要去折騰這麼多沒用的呢?聽起來是滿腹的道理,但細細想起來問題卻很大。

客戶如果真的什麼都很清楚,知道怎麼做,他們為什麼還要找代理公司呢?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的安排嗎?乾脆自己招聘 2 個人進團隊做掉就算了。

除了拿著客戶的要求當幌子,自己不想多試多做之外,還有一種懶惰,叫做「凡事挑最簡單的做法」。 

舉個例子,我們團隊經常組織一些內部的團建活動,每一次我都想搞出不同的花樣,藉由這樣的機會提升同事感情,增進了解。有時候負責團建的同事會跟大家徵求意見,一聽到有機會出去玩,所有人都樂開了花,各有各的想法,但有時被拿到我這裡來的最終建議,卻要嘛是唱歌,要嘛是吃飯喝酒,也沒有什麼新花樣。

開始我懷疑是大家都沒創意,後來卻意識到是組織的人嫌麻煩,一想到要做其他的活動策劃組織和執行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就乾脆挑了最省事的方案:唱歌吃飯喝酒,都只要打個電話預訂一下,到時通知一下時間地點就好了。相比起其他的項目,基本不用做什麼額外的工作。

恰恰唱歌吃飯這些簡單的活動有同事提議,所以當事人在諸多建議中就放棄了真正對團隊建設有幫助的活動,轉向自己工作量最少執行最簡單的。同樣的狀況經常出現在日常的工作中,哪怕是寫一篇微信的文章,如果能用文字的,大家就不建議畫圖,能做成動圖的,就沒人願意拍視頻。

推薦閱讀:職場筆記:如果你想成長,別留退路給自己

當然有時候確實是工作視野的問題,但我還是會經常聽到一些諸如很麻煩,沒人、沒時間的理由。

有沒有資源做是一件事,自己到底想不想做卻是另一件事。就像之前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並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我們的甲方朋友可以在不怎麼花錢的情況下自己拍出一個視頻(這支視頻後來我分享到微博上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新浪微博找古里奧的帳號觀賞)。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想盡方法用有限的金錢和時間做出一些不同的事情呢?

在中國文化中懶惰是很難聽的指責。沒人願意自己被如此定義,我們在工作中也盡量避免用這個詞語去描述別人。但工作中的惰性卻經常發生,就連我自己也發現有些事情的處理方法其實是盡量省事的懶辦法。

不斷自我反省,提醒自己不要用各種理由給自己的偷懶找藉口,才能保持高效產出,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工作的滿足感和投入程度。

以上,同行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