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下兇殺案的兇手,行兇後銷聲匿跡整整一年,連警方都束手無策,案情陷入膠著。三條支線的主角各有可疑之處,究竟誰是兇手?有時候的憤怒,是源自於自己無能為力悲傷,劇情一步步的考驗人性和對於身邊愛人的信任,你是否能全心交付信任給對方?面對親密愛人有兇手的嫌疑,你能如何自處?來看看作者如何刻畫角色的人性

文/ EN  Oct.24,2016

《怒》─ 吉田修一同名原著小說改編。導演:李相日
渡邊謙、妻夫木聰、松山研一、森山未來、綾野剛、廣瀨鈴、宮崎葵、佐久本寶主演

我還是一如既往的特別關注演員─傳逹故事最重要的載體。因此我將自己從中場時段開始的不自覺緊捏手掌、強烈想站起來走動的衝動,以及自主反應的心絞痛,大半歸因給成功的演員群。他們是這麼年輕,卻這麼有暴發力。

由一椿尚未破案的殺人事件起頭,叉出三條不同路線的故事組合,二個多小時的電影,能夠完成多層次又深度的議題探討,演員必須非常有能力釋放訊息。得先替角色建立性格骨架,一點點為其填上來自成長背景、生活現況的靈肉,多維度的瞭解角色以及時空樣態,然後才能在各種表情與行為反應中,活生生地說故事。

常與人討論什麼是演員的存在感,有一位朋友的解答令我至今都這麼認同,即是足以讓你從頭到尾地在乎、影片結束後許久腦子裏都無法忘記他或她的演員。

《怒》裏頭的三組演員相當能說明這一點。他們的容貎無疑是好看的,年輕但不淺薄、明亮但不虛浮,他們使你相信他們就是角色本身,並巧無聲息地誘發你的同理心和臨場感。公園美軍強暴一幕,高中生小泉貼在沙土上的臉因為掙扎而暴漲,鏡頭特寫的那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裏,她的眼神說了好多話,直到吐出:「不要說出去」幾個字的時候,才明白剛剛眼神裏的千迴百轉是告訴你,她把往後都想清楚了,在驚恐中;愛子聽到警察回覆確認哲也的血跡驗定不是兇手後嘶吼般地哭喊已經力道足具,但渡邊謙飾演的爸爸無限理解的緊抱她時,她雙腳猛踢的畫面,才真正令張力瀕臨邊界。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巴西輪暴案與輔大性侵案,他們的受害經驗不是你的笑話

優馬得知直人並非恐怖殺人兇手而且擁有值得心疼的過去,所有解釋疑惑的蛛絲般的回憶隨著走出咖啡館的腳步,一點點湧現,彊硬翻轉的身體,把再回頭已不是當時,前進也陰陽二隔的悔恨,清楚地說了出來。唯一可惜的反倒是漁夫爸爸最後抽蓄哭泣的背影,像是導演必須安插一個空檔讓演技無雍置疑的渡邊謙,最後再秀一手好拉開和年輕演員的距離。渡邊謙從出場拿著白紙站在街頭茫然的身影,早就證明了他自己,多此一遭卻像完美禮服上打了一個蝴蝶結。演員的存在感有多強烈,取決於他為角色構建的維度有多寬。這是觀影的趣味。

這部電影主要談的是信任,包圍這個探討還談及了懦弱、悔恨和自我承擔。小泉的信任是來自天性,愛子從信轉而不信是生活背景的影響,辰哉面對懦弱忘了起初也是直覺上質疑信吾,優馬的懷疑行徑以至最後的悔恨,說明每個人對訊息的解釋能力是多麼地不可自靠。殘酷的是,所有起心動念或有意識選擇,我們都難以避免和周遭之人的傷與被傷。

推薦你看:未成年誘拐與真愛的界線:從電影《信任》談網路性侵

但我思索的,是「與人為善」。

特別愛看中國一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訪談節目,論證專業、口語溫和,加上女性形象談論懸疑恐怖的反差效果,碰巧能收看的時候必定放下手邊雜事認真地聽。

人是多維的,行為的前因後果也是多維的,研究實案犯罪心理已無可捥回事實,但至少能為防範未來、辦案手法、制度建立提出建議。李玫瑾令我著迷的不是分析犯罪的懸疑過程,相反卻是她的寛容,雖然對犯人或犯罪寬容的言說總是備受爭議。

李玫瑾的一個說法改變了我:與人為善是自救。她說她二十多年來接觸各種反社會人格殘殺事件,對犯罪人作具細糜遺的調查,最後總能得出結論,這些犯罪人多半從幼年至成人都生存在問題家庭或弱勢環境裏,也是在他們年紀都很輕的時候,就開始遭受家庭和社會上大大小小、有感無感的惡意。

惡意如種子,一經澆水,直至失去控制成了殘暴的犯罪事件。李玫瑾要說,我們並不該為突發事件驚恐,因為很大程度上,是我們每個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播種更不斷地為其澆水。對清潔人員厭煩的口氣、斜視公車上有異味流浪汗的眼神、對殘疾人不利索動作的不耐,傷害更大的可能更多是來自家庭或學校。

我們身處在自我裏,必須努力,否則很難時刻對他人處境有同理心。使我想起去年女童割頭案,從上午事發直到深夜,全台灣像聞到血腥味的鯊群,憤怒和衝動在低格媒體、社群網站以至街頭巷尾上失去節制,彼時,我們都忘了往深遠處思考原因防範未來,寬容的言論反遭撻伐。與人為善,不是軟弱和偽善,是自救,是自我承擔。

推薦你看:【圖集】性侵害、言語暴力、親密暴力!你不知道的性別暴力日常

《怒》三組故事力量均等,彼此互相切換順暢,Okinawa 明魅的陽光、溫和的時間感卻講述充滿暴發力的懸疑情節和人性思考,導演李相日調度能力水準很高。影片反映日本人的秉性和文化特質,他們總是把問題想得極深。近年引爆關注的數起老人院殘殺事件,不僅幅射出人口結構老齡化、經濟衰退、政治右傾的情勢,也說明日本人對生、死、靈、人性的思考,是多麼多麼地深刻和不容鬆懈。這樣的秉性,在他們的商業、文化、藝術、生活中無處不展現。好的作品不是將別人引向你,而是透過表達,讓每個人走向自己的內心深處。這一點,國片實在是距離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