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性別觀察】筆記,帶著激勵自己、影響環境的起心動念,與大家分享以性別出發的時事觀察。這個週末,巴西傳出駭人聽聞的輪暴案,同時輔大學生性侵案件遭院長冷處理。性暴力,一直活在我們的分秒,直視它的存在,才有可能改變未來,讓我們的兒女不必再活在沈默的恐懼裡。

這個假日,巴西與台灣爆出令人震怒的強暴案。巴西里約傳出 33 名男子涉嫌輪姦一名 16 歲少女,並且將影片傳網路,造成受害少女極大的身心壓力,引起憤怒民眾走上街頭。影片剛流竄在 twitter 時,許多人撻伐該女性,說她不檢點、不該喝醉、因為主動去男友家裡所以活該被強暴。受害少女其後在 facebook 發文,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們有一天總可捱過這些,輪姦真正傷害的不是子宮,而是靈魂。」

同時間台灣從社群網路爆出輔大性侵事件被院長「權威處理」事件讓人震驚。去年,輔大巫姓學生在畢業典禮晚上與同學聚會,醉後遭學弟性侵。巫姓同學男友朱同學近日在臉書發表〈關於巫沛瑀的性侵事件〉一文,還清原委。說明在案發現場以及遭院長壓迫譴責的情形。

我們再次思考,人們何以只質疑為什麼女人不離開暴力的關係與環境,而不是譴責為何男人對女人施加暴力?我想藉此討論體制沈默的惡習,以及情慾流動與性解放和平共存的可能。

沈默的惡意:你的受害經驗,是一則笑話

年初輔大性侵事件發生後,除蘋果〈知名私大爆醜聞 學弟校園內性侵醉學姊〉、udn〈遭學弟撿屍爛醉學姊 被發現嚷意識不清 〉以即時新聞報導,幾乎沒有其他間媒體報導事件。因此,網路上各社群平台以群眾力量集體曝光事件,譴責院長獨斷荒蠻行徑。

媒體對校園性侵漠不關心,院長更以「情慾流動」掩蓋性侵案、以「醜聞」指責受害者。以下為輔大社科院院長夏院長與受害者的對話(原文來自〈關於巫沛瑀的性侵事件〉):

「『一直以來,輔大心理系都有一支屬於自己的獨特路線,因為這支路線,你也知道外面的很多人是怎麼看我們的,你們以為院裡關係很和平嗎?其他系誰都等著看心理系是不是會出點甚麼紕漏或是笑話,這件事如果傳出去,搞不好會成為壓垮這個系的最後一根稻草!(夏院長)』

接著,要沛瑀講述她身為一個女人在這件事裡面經驗到什麼,彼時,我完全被眼前這個陌生的夏林清震驚而說不出話,眼睜睜看著接下來的第三次霸凌——巫沛瑀痛哭著講起自己覺得作為一個女人覺得在這件事中被侵犯,很受傷,而且開始對人不信任,立刻又被夏打斷,夏甚至展演起了發怒的樣貌

『我不要聽一個受害者的版本!你們學生之間的情慾流動我也知道,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平常在 8 樓幹些什麼,偷吃也要把嘴巴擦乾淨,沒錯,你,確實,酒後,亂了性,但我不要聽一個受害者的版本,我要聽你作為一個女人在這件事裡面經驗到什麼!不要亂踩上一個受害者的位置!(夏院長)』。」

台灣性侵害申訴管道:缺乏專業與友善服務

作為一名院長,將「學校名譽」置於「受害者名譽」之前,甚至譴責受害者破壞系所和諧。目前夏院長還沒有出面表態,但我們在性侵受害者男友的轉述看見身為學生對「體制」的不信任與失望。

輔大性侵事件不是個案,你還記得頻頻受校方打壓的南台灣特教學校性侵事件;今年五月陳潔皓以《不再沈默》揭開自己壓抑性侵傷痛的三十年;去年美國哥大女學生以搬床行動抗議警察與校園對性侵案的漠視;今年五月,一名十年來遭受父親性侵的荷蘭 20 歲少女接受安樂死⋯⋯。

同場加映:勇敢承受傷痛!哥大女學生扛著事發的床墊控訴強暴文化

悲傷不曾止息,性暴力倖存者還在無數個漫長黑夜,等待有人傾聽,等待遲來的正義。

我們能不能不只是等待?面對傷痛,「正視」就是第一個行動,女人迷在 2016 性別問卷大調查裡,問卷填答有超過半數使用過申訴管道,52% 的人反應主管人員的態度不佳、48% 的人認為效率不好、更有 46% 的人在申訴過程中受到二次傷害。媒體與社會、教育系統的集體冷落、甚至是家庭教育讓他們閉嘴,使性侵受害者在事件裡失語。這豈止是校園的白色恐怖,強暴沈默是世界性的議題,從女人迷性別大調查針對性騷擾性侵害申訴管道的回饋,看見台灣制度必須改善的第一步:

  • 主管人員態度 52%
  • 效率不好 48%
  • 造成二次傷害 46%
  • 主管人員缺乏專業知識 44%
  • 申訴方法太過複雜 40%
  • 申訴過程缺乏隱私保障 38%
  • 騷擾、侵害的情形仍繼續發生 28%

「我在國中時因為性侵害強制通報而被迫與原生家庭分離,那是突然且沒有任何充分告知的情況,雖然我勢必得離開,但用這樣的方式卻造成我莫大的痛苦,雖然我是遭受到暴力性對待的人,但是不代表我需要被同情以及可憐更不需要特權保護,因為那只會讓我被迫與其他人隔絕,更加隱藏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女人迷性別問卷填答者經驗

要有效改善申訴管道,建議從申訴管道的「本質」調整,除應針對言語、肢體、性侵害等不同侵害程度而有不同的申訴方式外,主管人員的基本教育更不容忽視。另外,申訴方法以及詳細的效果,也應抱持申訴者的同理心、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因應調查結果,更深信,在等世界還給他們清白前,我們能動多少就要動。女人迷透過性別觀察企圖讓性別知識更普及,並設置〈寫下你的痛〉專頁讓受害者有訴說平台。我們渴望從平台開始建立一個更友善也有效率的申訴管道,也期待校園到企業、政府,直視那些真實的受害經驗。

情慾流動,讓女人合理地被強暴?

無論是巴西輪暴案,或是輔大性侵案,兩位女生都在事後遭遇許多輿論檢討,舉凡:女孩子還是不要喝太多酒、大學生哪個不是性飢渴、她的行事輕佻,甚至以「男友發現變性侵,男友沒發現是體驗」將受害者的受暴經驗合理化。

推薦閱讀:被強暴不是女人自找的!#YesAllWomen 說出女人心聲

受害者落入了「被撿屍是女生活該」的強暴文化 [註1] 迷思:不出去玩不就好了、幹嘛一定要喝到醉、為什麼不找女生朋友照顧、愛玩喝酒本來就不對⋯⋯。諸如此類對受害者的質疑與責怪,讓犯罪者從大眾輿論裡逃逸。「不自愛的女生被撿屍根本剛好而已」這樣的大眾邏輯,正是強暴犯的狡辯。

以及夏院長的「你們學生之間的情慾流動我也知道」打破受害者在案發現場的不能動位置。情慾流動頓時助燃「性侵文化」,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因為女性情慾自主、使得強暴者更有道理犯罪?我們預設情慾有能動性的女生就該好好保護自己,我們將蕩婦一詞推向理所當然「被性侵」的位置。更多人開始懷疑,性解放,是迫害善良風氣的幫兇。


 

性解放,解放的是性暴力還是性自主?

性解放,解放的是性別。我們要做的不是馴服「引起慾望」的女人,而是該譴責因慾望而任意侵犯他人的罪犯、以及指責受害者的環境。

「因為,我們一定要動搖那個舊因果。我們需要開始說:強暴不一定可以「毀了一個女人的名節」、「奪走了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造成女人心中無法彌補的傷害」。這些說法的普遍性往往已經先行決定了女人能如何經歷或理解強暴經驗,它們已經先行明定了傷害的必然和嚴重。諷刺的是,這些想要增加控訴的正當性的說法,其實不見得對起訴加害者有幫助,反而常常會在受害者的經驗上再附加傷害,強化她的受害感,用貞節觀的統一強大陰影滲透個人的經驗。」——何春蕤〈驅散強暴的陰影〉

所以我們必須反抗強暴,不是因為它讓一個女人不完整、奪走貞節,而是它侵犯個人的身體主權。

如果沒有性解放,我們依然為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躲躲藏藏的拿起商店裡的衛生棉羞赧結帳;如果不是性解放,我們一味指責受侵害女生的穿著與言行;如果沒有性解放,無論蕩婦良婦,都為自己的情慾感到不安歉疚。

同場加映:半路出家的女性主義!性解放の學姊 范綱皓:「解放的不只情慾,更是所有人的自由」


Free The Nipple 

我們需要的不是沈默,而是能安全釋放傷痛的世界

認同情慾流動,不表示接受他人任意擺弄我的身體;身為一名性侵受害者,不表示失去一個人完整的意義。我期望我們的社會、校園、家庭,能真正看見性暴力的本質,而非咎責引起性暴力的主體。

我希望面向任何侵犯身體的犯罪時(裸照流露、性騷擾、性侵害),我們不該逼受害者容忍與噤聲,打破沈默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過程,從自身到社會,我們要讓性侵受害者有更安全訴說的環境,讓傷痛得到被認同的權利,而非打壓受害經驗、毀屍滅跡。

引述巴西受暴少女「輪姦真正傷害的不是子宮,而是靈魂。」這個靈魂,不是身為女人不潔的羞恥,而是身為一個人應當擁有的自主權與主體性。

平等不會一夜降臨,第一步,我們必須正視傷痛。第二步,我們必須鼓勵社會打破沈默。最後,我們必須一次再一次,不厭其煩地重申每個活著的人應當被尊重的自主權。

推薦閱讀:2015 世界性平報告:118年後,男女薪資才可能平等

許多人問女人迷,我們不斷討論性別,要的到底是什麼,是和男人一樣的權利嗎?是掌握國家的大權嗎?是打敗所有陽剛媒體讓陰性論述被看見嗎?

我覺得,我們要的很簡單,要一個無需刻意保護自己的黑夜、能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出門的白天、不必遷就任何人理所當然地生存在社會裡。甚至是,我們不過需要一個,在被體制傷害後,有說出口的機會。

延伸閱讀:倖存之後:性暴力受害者需要世界更多的溫柔


[註1]強暴文化:Rape culture (強暴文化)中怪罪受害人的衣著、「怪罪受害人」對週遭環境、對「陌生人」欠醒覺性等,是最常見的現象。因此女性不斷被教導要好好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