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讓你認清朋友的機會。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樣你才分辨得出什麼是你的光芒。」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讓迷惘也值得被認同。與艾彼一起讀書,閱讀讓日子更有重量。

中學之前,小說、散文陪伴我度過很長的童年。休假沒事時,就纏著爸爸說:「走,我們去書店看書。」在書店吹免錢的冷氣,一下午就能看完一兩本讀物。爸爸常笑,他自己不愛看書,卻生了個愛看書的女兒。偶而,爸爸會問我:「到底這些書都講些甚麼?妳真覺得這麼好看?」

我便會一一告訴他這本書的「故事」在寫些甚麼,有甚麼引人入勝的地方。在爸爸的觀念裡,他認為小說等同於故事書,散文也只是隨筆罷了,不見得有閱讀的價值。升上中學,課業繁重起來自然也越少心思放在閱讀上,更難得有機會好好看完一本小說、散文,我也日益忘了它們的魅力,未再一一拾起這些伴我許久的讀物。研究所至工作以來,時間多半被花在自覺可以提升能力的專業書籍上,它們也沒讓我失望地供給我不少專業知識養分,得以持續茁壯紮根。

若不是最近為了拓展自己的閱讀習慣,我想自己應該很難翻閱到《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本書,再度理解散文、小說的魅力。讀這本書,很難不被劉同的文字吸引,他的文詞與讀者產生的,是人性的共鳴。你是個甚麼樣的人,在他的文詞內,就會看到自己,以這部分的自己和他的生命經驗連結。

《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本書集結了作者自2004-2014的日誌,正因為是日誌的關係,得以看到作者特別誠實的一面,畢竟日誌是未曾以發表為目的而記錄的文章,誰想得到哪一天會被公開呢?他寫,職場的習慣怎麼影響他和戀人吵架;他寫,外公逝世時自己在電話一端想起有機會而未能夠的失落,奶奶的記憶只剩下一碗麵能夠含括的悵然;他寫,一起打拚的青春夥伴一同起跑卻只剩下自己能鼓勵自己的時移事往。與青春有關,職場、感情、親情、友情,作者都著墨了。

心理專業背景的我深信,看書、看人的時候,別只看對方說的,也要留心他沒說出口的。雖青春迷茫是本書主軸,但作者文中也隱約透露出自己擁有清楚的理想、抱負。資淺而不能被伯樂相識的無奈,隱藏在拚勁、態度和對前輩的感激之中。

工作關係常接觸年輕世代,我認為,對於一個年輕的生命,貪戀更需要被鼓勵。貪戀,讓人試圖做更多。我是這樣期許自己的,當我有機會聽見年輕世代告訴我他們的夢想時,我不想以「過來人」的立場告訴他:「我以前也是這樣想,不過人會變,再一段時間後也許你就不覺得這些很重要了。」當你聽見別人說這些話時,你知道他已經與命運低頭了,不論是現實環境亦或是年歲心力。(推薦閱讀:20歲,迷惘得很剛好:別放棄為任何迷路找答案

青春,就是你沒錢、沒房,但窮有夢想的時候。青春,是尋找定位點的過程,跨越極限的過程。青春,是在未能大鳴大放前,未曾放棄過的貪戀。當你還保有這樣一絲嘗試,想與命運一拚的時候,無論在哪個年歲,都是青春的。

活在自己年紀裡的青年,期盼能要的更多、期盼躍身更大的舞台,這便是青春。

作者劉同的理想、抱負,在迷茫之中,替未來指引了方向。這種迷茫又清楚的感覺,讓我想起一句話,「I am not sure how. But, I know I will. (我不確定如何能夠,但我知道一定可以。)」我會成為什麼人、我會做到甚麼事,這麼清楚的目標會牽引出計畫。

上學期,學生在課上反駁我做計畫之必要。他告訴我,船到橋頭自然直,為什麼一定要做計畫?我說,我很喜歡妳的隨遇而安,這是個很高的境界。我認為,小船漂漂盪盪,雖然也有機率到橋頭。但若槳在你手上,你能夠控制方向,為什麼你不拿起來划、控制水流到你要去的地方,讓到達機率變的高些?(同場加映:人生是一場長途旅行:勇敢迷路才有出路

有了方向,沿路的線索都是清楚明確的指引。當走錯了,你便會修正方向。

這就是目標之必須存在的意義。

目標,是迷茫青春裡隱約見著的光。領我們前行,唯一可依賴的一道光。

同場加映艾彼心理對話時間

來這裡與艾彼對話:心理師的會心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