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故事:能成為伴侶的人,靈魂都有類似的課題
一段感情中出現第三者或精神外遇,通常意謂著在本來的感情中就有些問題,或有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但沒想到我的這個問題,又挖堀出了另外一條支線劇情。
一段感情中出現第三者或精神外遇,通常意謂著在本來的感情中就有些問題,或有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但沒想到我的這個問題,又挖堀出了另外一條支線劇情。
雜而不精,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跟價值,就變成那一年我不快樂的主因;活動企劃工作回不去了(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原本以為會喜歡的管顧公司待著也不開心,讓我有一種進退兩難的感覺,那一年,我感覺到特別的焦慮以及迷惘。如果你現在也經歷人生迷惘,方向模糊的時期除了探索自己不同的興趣跟面向之外,不如也可以跳脫現況,用未來的角度好好的思考:「待在現在的工作中,能為你開發什麼樣的技能,讓自己可以更加分?」
回家吧【晚安故事】單元,小時候在睡前,你的爸媽會為你說故事嗎?睡前的床邊故事,是你感覺每天有人為你預留了一段時間,無論那有多長,那只屬於你們。而且今天未完,明天待續。今天要說的,是一個失戀女孩的故事,總是習慣在愛裡討好他人的她,要如何找回遺失的自己?
2020 年年初,風靡全球的《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第二季在 Netflix 上線,而女主角梅芙.懷利(Maeve Wiley)也再度回到了校園中。經由兩季、十六集的故事建構,梅芙的角色越加立體,那個總是厭世無比、充滿距離感,又曾被性污名化的高中女孩,這次帶著她引以為傲的文字作品們,當作自己的武器,重啟高中生活。
他從性侵害是「一方不願意,卻被無視拒絕的意願」切入,指出「伴侶之間也算性侵」、「男性也會被性侵」。
小王子的故事,講的其實就像人生的故事。每一次的迷航,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停留,每一次的離別,都是我們人生中的必經時刻。從小王子裡頭看人生的六個關係練習,感受自己的存在,去成為某個人生命裡的玫瑰,去豢養與被豢養,去學著笑著離別。
如果你曾經讀過《小王子》,那麼你可能也會產生相同的疑問。為什麼小王子要離開星球去冒險?為什麼他要離開那朵他深愛的玫瑰?
《東京愛情故事》是從沒停止訴說的愛情故事。多年以後,許多人的相愛記憶裡,依然有莉香、完治、關口、三上的模樣。
蔡依林在 11/6 演唱會上播映玫瑰少年的紀錄片,世界停下腳步重讀葉永鋕。
玫瑰是小王子的初戀,被愛的人被應允驕傲,芒刺與傲骨,靠得太近會疼,愛也給了人耐心,願意磨合,拿捏輕重,盤算姿態,終於磨掉彼此尖銳的犄角,尋找到足以嵌合彼此體型,適合擁抱的距離。
過去蔡依林也常常被媒體追問,為何還不結婚?她理所當然地回,自己很滿意現在的狀態。蔡依林這些年來除了持續在音樂上耕耘,也活得越來越放鬆自在,一不小心,一頭栽進翻糖蛋糕的世界裡,從業餘到能夠出國比賽拿獎金。偶爾「不務正業」地去探索自我,又有什麼關係?我們來到這世上,僅能活一趟,這是自己的人生,何必活成他人期待的樣子?蔡依林用自己的經歷教育社會,也給女孩不同的人物典範,一個人幸不幸福,何必用婚姻來衡量?搞懂自己渴望怎樣的人生,並執著實踐,才是最重要的事。
其實下詛咒的女巫、沈睡的公主、勇敢的王子,都是我們自己,只有自己會讓自己沈睡,也只有自己能解救自己。
回頭再看看這個故事,或許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找到「那一個人」,而是找到「願意陪伴自己的你自己」,這樣一種願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需要很大的勇氣,我繞了好大一圈,才回到這個點,然後才發現,那些讓我恐懼的事物裡面,有屬於我自己的寶藏。
人魚公主在許多童話故事中是特別的存在,不像一般童話故事的歡樂結局,王子和公主非但沒有幸福快樂的在一起,小美人魚甚至犧牲自己,變成泡沫消逝在海中。乍看下是一個悲壯的愛情故事,細細讀來,會體會到這是一個自我成長的故事。我們要讀懂小美人魚,可以試著從主角的故事,去深入其中隱喻,靠近幽微的潛意識,將心中的困頓看得更清晰。
《愛麗絲夢遊仙境》像一場奇幻沒有敘事結構可言的冒險,讀讀一個荒唐童話帶給我們的人生寓言,回到愛麗絲的赤子之心吧。
隨著民眾生活方式因為疫情而出現改變,文學橋段也連帶產生變化;對此一名澳洲作家投入開闢「疫下情色」(pandemic porn)小說行列,探索疫情下的情慾和想望。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描述了幾個寂寞的孩子,他們的成長故事。如果我的出生只是為了某些目的,如果我無法達成父母對我的要求,那我是不是就不配擁有愛?高文英創作的《喪屍小孩》繪本會讓你看到,孩子要的從來不是食物,而是母親的溫暖。
Netflix 的熱門影劇《性愛自修室》在今年二月宣布續訂第三季,不少人都在敲碗接下來的人物故事發展,而我們也更期待,第三季將會大膽觸碰什麼樣的性話題,例如該怎麼讓伴侶也快樂?不喜歡讓對方看到自己性愛時的表情怎麼辦?怎麼說 Dirty Talk?
或許多數女生,都不敢在年級還小的時候就承認自己會自慰——當然也有可能是不知如何自慰。當青春期男生學會如何打手槍、讓自己舒服,甚至談論 A 片或 AV 女優時,女生的情慾去哪了?
五年的時間不長也不短,從結婚到懷孕生產, Sunny 與 Dizzy 這對羨煞眾人的夫妻檔,如今走向了愛的另一章節。婚姻的故事千百種,而我們現在要感受的,是最幸福的典範。
三年前,我在上海遇見台幹S,她告訴我,三十二歲結婚前,她爸爸突然簽下一筆房貸,頭期款、貸款,都要她出錢,房子登記她的名字,但弟弟、妹妹、弟弟未過門的女朋友,都住在裡面。S說,房子登記她的名字,但地點、房型、居住環境,都是為了其他人打造的,她估計自己不會去住,弟弟、弟妹住在裡面,即使未來父母過世,她也不敢把房子收回去(顯得不近人情)。S說,這種「家庭責任」,不答應顯得「無情」,背上了又氣喘吁吁,很有壓力。
專訪魏如萱,成為人母後她推出專輯《藏著並不等於遺忘》。像是說著,若你也有些藏在心裡的,鮮少向外人提起的心事,我在這裡陪著你。
電影《婚姻故事》一上架就引起眾人討論。兩個相愛的人,是如何走到相互傷害的這一步?也許,事情永遠不是不再愛了那麼簡單。
前陣子我很喜歡的作家張西在 Instagram 講述了自己小時候被霸凌的故事,貼文下方有許多讀者也分享了自己過去的經驗。作為一個萬年潛水粉,我原本只想安安靜靜的讀別人的故事,但看著看著卻也想起自己過去那段不那麼愉快的回憶。
在本次金鐘入圍包括最佳戲劇節目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六項大獎的《雙城故事》,是 Netflix 首度在拍攝前即買下全球預售版權的台劇。在榮獲金鐘入圍肯定後,我們特地專訪導演葉天倫,聊聊當時為何會有《雙城故事》這個故事概念,與國際平台合作又帶給他什麼樣的刺激與想法。
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中,暗戀是一種充斥著投射和理想化的情感。很多時候,我們的暗戀對象可能只是符合某一點我們內心對「完美情人」的想像,於是我們就把自己對「完美情人」的全部幻想投射在了對方身上。
上週五(8/30)爆怨公社粉專上公開了一段在新莊某國小校園內的霸凌影片。片中有十多人圍繞一名女孩,先命令她在教室中庭罰站,隨後多人輪流上前抓住女孩的頭、連續賞巴掌,及不斷出現言語辱罵恐嚇。我們也由此更進一步問,為什麼霸凌並非偶發特殊事件?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校園為何經常成為集體霸凌發生的場所?
節錄張亦絢《性意思史》性別故事:他們總想在床上讓我知道,他們才是老大。但誰知道呢,我十二歲時,就幫男人打手槍,沒人像我,那麼懂得白顏料⋯⋯。
「做好當下能做的事,剩下的結果會自己來。」寫催眠師與一段放不下的故事,你會捨不得,是因為自己是空的。只有當你回頭看內心的需要,潛意識會回饋你自我療癒力量。
我們的文化對諸如紋身這樣的次文化仍然是不友好的,仍有很多人把紋身和叛逆、學壞聯繫在一起。但其實,紋身可以有一千種理由。狹隘的偏見不僅傷害了被誤解的人,也傷害了因為這些偏見、誤解了別人的那些人。他們因此錯過了欣賞很多美好的機會。
蔡依林從 19 歲出道至今 20 年,一開始,她從不知道自己在「蔡依林」的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到後來她在眾人面前將最柔軟的腹面袒露,問著如果我是個會痛會哭的女孩,你們會不會更愛我?到現在,她不再是為追求其他人認同而努力的蔡依林,此後的追尋,都該是為了自己。如同所有女孩的成長史,跌跌撞撞至今,你的成長史裡,總有一首歌,是留給蔡依林的。
從葉永鋕事件後,追求性別氣質的差異認同,花了十九年的時間,依舊無法止息這類的霸凌事件在校園發生;台灣同志運動之父祁家威,更是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去推動同志婚姻的平等權益,直到今日的立院表決案通過,才終於露出曙光。
終於脫困以後,我看著自己全身向下垂掛,燒捲起來的手和腿皮,心中一股巨大的惶恐與憤怒油然而生:「靠!這什麼爛活動?到底是誰把這鬼活動辦成這樣子啊?」驚恐的眼淚無法順流而出,只能不斷的怒罵著。
隨時隨地準備最好的自己,在 Dizzy 蔡詩芸身上看見的,是由內而外的自信,你可以在她身上看見許多形容關鍵字,但她絕不臣服於在任何一個標籤之下,她用態度演繹了一切關於美的可能。
她從國一就開始自慰,但身邊沒有女孩會聊這些,她也不敢說。直到一次高中同學會,她才知道,原來其他女生也會自慰。當自慰仍是少女不能說的秘密,我們會發現,原來,蕩婦羞辱和男賺女賠的性事邏輯,其實從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