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葆品吃單元,用文字書寫食物的香氣,情人節將至,你知道哪一種魚,象徵愛情嗎?答案是比目魚。聽楊子葆說比目魚的典故,比目魚如何從鶼「鰈」情深到年年「多寶」,若是想在情人節下廚,不妨就選這一尾象徵愛情的魚吧!

法文與英文同名的 Turbot,屬於比目魚(Poisson plat,法文亦常見以拉丁文 Heterosomata 稱呼,這個拉丁字的意思是「另外一邊不一樣」)的一種,拉丁學名 Psetta maxima ,中文譯作「大菱鮃」,或常以英、法文發音翻譯成「多寶魚」。

比目魚為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魚類統稱,是一種卵圓形扁平深海魚類,最大的特徵是兩眼均長在身體一側,「比目」之名因此而得,有眼的一側呈體色,另一側則接近白色。

鰈形目魚類超過四百個品種,其中鮃科(Bothidae)約兩百種,兩眼長在身體左側;鲽科(Pleuronectidae)約一百種,兩眼卻相反地長在身體右側;其他主要還有鳎科(Soleidae)和舌鳎科(Cynoglossidae),兩眼也都在身體右側。鰈形目魚體型差異很大,較大型的如大西洋比目魚(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與多寶魚,都是珍貴美味的食用魚類。不過大西洋比目魚因為肉質雪白鮮嫩,常被切片冒充鱈魚,台灣俗稱「扁鱈」,事實上與鱈魚毫無親屬關係。

關於比目魚的中國文獻出現得很早,據信是秦漢時代出版的辭典《爾雅》記載:「東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西晉左思(250-305)《三都賦.吳都賦》中則說:「雙則比目,片則王餘。」

原來古代中國流傳著一個非常有趣的神話:曾經有一位國王吃魚僅吃掉一側魚肉,剩下一半拋回水中,居然又活了過來,成為一種獨特的魚,因為是國王留下魚肉演變而成,故稱「王餘」魚,這種魚終身都在找尋另一半,要是碰到了,相依相偎合在一起,成為一條「完整的」魚,兩側各有眼睛,就是「比目」魚。

因此,在中國的文學傳統裡,比目魚成為象徵堅貞愛情的奇魚,唐代詩人盧照鄰(636-689)就曾留下「得成比目何辭死,顧作鴛鴦不羨仙」傳頌一時的名句。清代著名戲曲大家李漁(1610-1680)亦曾創作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浪漫愛情故事的劇本,劇名就叫作《比目魚》。

同場加映:純屬虛構的淒美愛情?宋徽宗與李師師

而中國形容夫妻感情極好的常用成語「鶼鰈情深」,「鶼」指比翼鳥,「鰈」則是比目魚,鶼鰈放在一起以形容親密在中國文學已成套語,例如清末思想家龔自珍(1792-1841)著名的《己亥雜詩》裡,就有詩句「事事相同古所難,如鶼如鰈在長安。」

推薦歷史故事:為妻畫眉有什麼錯?「這是我的隱私!」

西方人食用多寶魚的歷史也很悠久。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Decimus Iunius Iuvenalis, 60-140)曾以諷刺筆調撰文描述某一次的元老院會議:羅馬皇帝多米提安(Domitien, 51-96)召集全體元老們,為的是討論用什麼調味料來來搭配一條巨大的多寶魚,可惜眾說紛紜,無法達成共識,會議無果而終。

在法國,多寶魚最常見的料理是沾滿麵粉,放進平底鍋裡以奶油慢火煎熟的魚排,或加上各式調味如「香檳酒多寶魚排」或「番紅花多寶魚排」;北部諾曼第(Normandie)特色菜式「迪耶波瓦斯魚湯」(Marmite dieppoise),則必須放入多寶魚才算正宗。多寶,多寶,既有口采,又有美味,農曆新年,不妨來道「年年有魚擁多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