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家庭對自己的意義,究竟為何?身為媽媽,該如何看待工作與家庭?【媽媽的第二職場】專家經驗談,我們邀請得人資源整合創辦人蔡淯鈴現身分享,她說,因為追求幸福,所以規劃職涯!探討女性職涯議題,得把工作與家庭並列,才能看到脈絡及兩者的交織性、找到出路,無論是個人層次、社會整體層次,都是如此。

文|蔡淯鈴(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

得人資源整合,是一個在七年多前成立的社會企業,創立時的起心動念是為了「幫媽媽找工作」,以第一線媒合、活動跟課程,陪伴協助很多專業女性展開新生涯。差不多做到第三年,我們開始明白,比重回職場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她留在職場上?如果沒有長期中斷,就沒有所謂的重回職場需求。


圖說:蔡淯鈴(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這當中,有順利重回職場的人,也有不順利的人。我們一再地探求:除了個人家庭狀況、產業態勢以外,哪些關鍵因素會影響一個人重回職場?我們後來發現,動力跟成功關鍵因素都在於「自己」。做自己的渴望,是最大的動力;「為了長遠人生幸福而要做自己」的堅持,是讓一個人可以克服種種挑戰的關鍵因素。

但到底什麼是做自己?為什麼一個人會沒有自己?為什麼做自己對一個人來說會這麼不容易?
圖片來源|PIXTA

從大規模調查看到「傳統」的影響力

2019 年起,得人每年都做大規模社會調查或研究來梳理、總結階段性洞察,以及整理、提煉個案工作的經驗和發現。2021 年新冠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我們的研究主題是居家辦公對工作與生活的影響;近 2000 人填答,排除未在職人士,有 1422 份有效問卷。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研究,在同一份問卷裡,同時問一個人關乎工作、家庭、以及他個人背景的問題。讓人得以探討這彼此交織的關係,比較全面地看一個人。

調查發現:台灣人的「公心」跟「工心」非常強烈,大家普遍在意公司的營運多過在意自己,或者,在家能否繼續順利工作;其中,我們注意到,在家庭裡,特別是在收入較高、年齡較長的家庭裡,仍然有比較傳統的照顧責任安排。

女性、四十五歲以上、主管職、高收入、家庭有 0~6 歲幼兒的人:是在三級警戒期間,在家庭勞務分配上,比較不利的群體;若同時具備以上數項身分,則更辛苦。她們平常透過對外購買服務來處理飲食、照顧、家事清潔等需要,夫妻間沒有家事協商安排,閃過了性別分工的討論;但在三級警戒期間,這類女性要兼顧工作跟家庭,很多人幸福感是下降的。

這個調查是一個起點,讓我們往後有意識地辨識「傳統」這件事的影響,傳統形塑了我們的價值觀、做事方式,在職場上,也在家庭裡。公而忘私塑造了我們的工作觀;在家庭裡,男主外、女主內,男性要在工作上拚出成就,女性做為太太、做為媽媽要把家庭照顧好的責任感與自我期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這些工作與家庭價值觀,支撐著我們的祖先、長輩運轉一個比較集體主義、大家庭、三合院、務農互相照顧的社會,每個人在這個社會有各自的角色:把自己種種角色扮演得好的人,就是一個成功的人。這是我們的阿祖、阿公、阿嬤、爸爸、媽媽所經歷的社會,所追求的人生幸福。

從集體社會到個體社會的演進

四、五十年來,隨著產業發展,女性進入職場,知識經濟的興起,這個集體為主的社會,逐漸地演進到個體為主的社會:直到今天,我們仍在這個演進的過程裡。職場演進的速度快一點,從早年的有些女性結婚、懷孕得辭職,到今天職場性別平等漸漸成為許多企業的主張,產生具體改變。但在家庭裡,當今社會雖然以小家庭為主,但在很多家庭裡,夫妻間的互動分工,牽涉到雙方原生家庭長輩的互動關係,照顧子女上的分工跟自我期許,隱隱地仍有「男主外、女主內」、「照顧小孩是媽媽的責任」的思維。

有些家庭會以主要經濟貢獻者、次要經濟貢獻者來做決策依據;當太太的薪水較低時,太太承擔家庭照顧責任似乎是最理性的決策。也有的,是因為工作型態的關係,譬如說,在竹科半導體廠工作的丈夫要輪班、收入較高,為了照顧孩子,太太得辭去工作當偽單親媽媽、撐起一片天。在整體運作上,我們的家庭比職場更加傳統。

在這樣的社會變遷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家庭是夫妻雙方獨立自主,攜手成家,夫妻共親職;有的家庭是太太經濟上靠丈夫多一些,彼此的家庭角色也比較傳統一點;有的家庭是太太經濟上的貢獻較多,但在家務分工上,先生仍比較傳統,太太選擇外購家事服務來為自己減輕負擔;也有的家庭,先生跳脫傳統框架,喜歡承擔比太太更多的家庭照顧責任,支持她在職場發光。


圖片來源|PIXTA

工作與家庭對自己的意義何在?

其中,我們要面對的核心問題是: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工作與家庭,哪一個、抑或兩個都是一個人生命的核心,是不可割捨的?我們對於自己做為一個人,自我認同的來源從何而來?唯有想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決定自己對工作與家庭的態度是什麼。

更早以前的年代,家庭不單純是夫妻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它意味著傳宗接代的延續、社會角色的扮演、家族財產的繼承、生養兒女的責任等;家底越豐厚、越有歷史與教養的大家族,在這方面的期許格外深重;而有些經濟單薄的家庭,也可能在親情跟責任的大義名分上,讓女兒、媳婦承擔超過她們自身所能扛起的責任。在這個環境下,有些現代女性選擇不結婚:為了維持自己的獨立跟自由,或是不想承擔複雜的人際關係跟社會期待,選擇不要結婚、不要孩子。

她們並不一定是不想要愛情、親情,但隨著愛而來的傳統實在太沉重,所以寧可放棄。

也有些優秀女性,因為在傳統框架裡,男性、女性各自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男人寧可找不如自己的另一半、而不是要優於自己的,所以她們沒有結婚。這是在一些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生的故事。

其實是拒絕傳統,而不是拒絕家庭

傳統價值觀跟家庭交織在一起,讓有些女性為了自由得拒絕家庭:事實上,她們拒絕的不是家庭,而是傳統。但在今天,我們若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要拒絕的是什麼?我們就比較有機會走出傳統的期待,活出一個比較自由的人生;在婚姻跟生育的考量上,有更大的空間。

不只是家庭會讓一個人沒有自由,工作也會。有很多積極投入工作的女性,投入到一種程度,工作對她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沒有比工作更重要的事了。工作給她成就感、給她人生體驗、給她財富、給她尊敬、給她很多很多東西。

所以,為了工作,以公司為先,自己的感情、婚姻、家庭、健康、興趣等都可以往後排。在集體主義的社會脈絡下,以公司為先是深明大義的,廣為社會認可。但若公司的優先順序高到一個程度,會衝擊自己生命中的其他事情,那就變成反過來:似乎做一個主管、一個優秀員工,甚至比「自己做自己」更重要。這是值得反省的。

下一篇,讓我們來看:重返職場,會對不起孩子?不是當媽媽失去自己,是傳統讓我們沒有自己|專家談媽媽的第二職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