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不生,背後隱含著是複雜的社會結構性問題,然而更重要的,是出自於個人的意志與選擇。當現代人均壽命延長,許多年輕人也便不急著結婚生子,年輕人在思考生育議題上,「保留自己未來的選擇權」以及「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就變得格外重要。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新生兒在 2022 年僅剩 13 萬 8,986 人,創下歷史新低,且台灣的出生率已是全球倒數第一。面對少子化的趨勢,除了探討社會結構性問題,政府也積極推動生育政策,藉由福利措施,試圖減緩家長負擔與壓力,進而刺激生育。

然而,除了政策鼓勵,當然還必須要有社會氛圍、家庭後援等支持,生育率低的真正癥結,在於年輕人認為沒有「生孩子的條件」。當前的社會與經濟環境,讓許多年輕人對生孩子的事情感到不安,包括職場是否具備足夠的支持、穩定的家庭關係,以及是否負擔得起超過兩人居住的購屋選擇及生活需要。更不用提在高競爭的學習環境中,現代育兒觀念,往往從小就要學習各種才藝與體驗多樣化生活,進一步增加了生活成本,在在都降低了生育意願。


圖片來源|PIXTA

從公共衛生以及自己身為三寶媽的育兒經驗,現代人均壽命延長,許多年輕人也便不急著結婚生子,「保留自己未來的選擇權」以及「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這件事就變得格外重要。當我可以活得更久、趁年輕還可以多享受幾年青春時光,何嘗不多體驗幾年美好青春再來思考進入家庭?

如果當時有預先進行凍卵的選擇,再加上可預期的未來有穩定的社會與經濟環境,就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充分條件。到時候等你願意生、想要生的時候,國家和社會能夠支持你,有相對應的配套政策能夠依靠、有良好的幼托系統和教養環境來協助,藉此來鼓勵年輕伴侶進行生育選擇,組建家庭讓下一代能夠延續。


圖片來源|PIXTA

透過循序漸進來回應未來社會的需求與期待,提前部署未來政策需求,以求長遠治本台灣的少子化國安危機。

另一方面,社會上更有一群想要生但卻無法透過自然懷孕、人工生殖等方式成功授孕的單身女性、已結婚的同志伴侶族群,仍被排除在台灣當前的人工生殖法規之外,我們也應傾聽與看見當代的生育需求與期待,透過相對應的法規調適,讓願意生養下一代的人們,能夠成為拯救當前台灣低出生率危機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