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的七夕是「乞巧」與「拜七娘媽」的節日。女孩們在這天向織女祈求心靈手巧、姻緣順利;台灣民間信仰則會祭拜「七娘媽」,保佑婦女與兒童。

你知道,最初「七夕」其實與情人節完全無關嗎?直到二、三十年前的台灣社會,七夕都還是祭拜床母、魁星與七娘媽的民間節慶。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七日是屬於女孩的節日,女子們會相邀進行祭拜儀式,祈求未來心靈手巧、覓得好伴侶。而台灣民間信仰中,七月七日則是「七娘媽」的生日,要用油飯、雞酒與糖粿熱情款待,祈求保佑家中孩子們順利長大。

猜你喜歡:如何拜月老找到理想對象?劉芒求姻緣 10 招,帶你找到「對的人」

至於我們熟悉的牛郎織女鵲橋相遇的傳說,則是最初「董永賣身葬父,其孝心贏得天帝嫁女為妻」這段故事的變體。近二十年來,受到西方情人節的影響與消費文化的促成,原來向天神祈願的祭拜儀式,才轉變為傳達心意、情侶共度的浪漫節日。

七夕乞巧的習俗

七夕固然是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但因為傳說織女有雙善於女紅的巧手,所以這天也是地上女孩們向織女「乞巧」的時節。

過去,穿針引線的手藝就代表了婦女的生產力,也與愛情相關。因此,女孩們會在七夕當天與閨中姊妹相約,一起在庭院中焚香跪拜、呈上供品後,映著月光用五色線穿針乞巧、學織女在河畔取水洗髮(七夕的河水有銀河的意象),祈求能像織女一樣織工精巧、覓得良侶。


圖片|Photo by zhang kaiyv on Unsplash

祭拜織女需要在月下設香案焚香,準備代表多子多孫的瓜果、象徵姣好面容的鮮花,以及胭脂白粉、甜食。結束後,女子們必須將一半妝粉拋上屋頂,另一半留下來每天使用,據傳可以永保青春美麗。因為七月有此節日,所以農曆七月又稱巧月、七月七日又稱為巧節。

在不同地區,乞巧的習俗有各種變體。「丟巧針」是在水面上拋一根針,端詳陽光下繡針的影子,來預測自己的手藝與命運;各地用來祭拜的酥炸甜食「巧果」也有各種不同的面貌。

這是個專屬女性的節日,七夕前後會有許多攤販聚集到街上販售乞巧用的脂粉、首飾與供品,女子們與閨密攜伴上街採購、享受節慶前夕的熱鬧氛圍。依據習俗男賓不可參加,否則可能颳起俗稱「織女暴」的怪風破壞盛會。

七娘媽是誰?

在台灣傳統信仰中,七夕的重頭戲之一是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又稱為七星娘娘、七星夫人,是王母娘娘誕下的七仙女中最小的女兒,有時在傳說中也與織女混同。

七娘媽是保佑孩童順利長大的守護神。她專門保護 16 歲以下的孩童,因此有幼童、孕婦的家庭會設下祭壇祈求七娘媽保佑孩子健康長大。

同場加映:傳統習俗與性別反思:初一回娘家會帶窮?

祭拜七娘媽,有傳說「拜七碗」的習俗。具體供奉的物品則因地區而異,一般而言需要擺上生產前後養護婦女的麻油雞酒與油飯、供給七娘媽梳妝使用的胭脂水粉、鏡梳套組,來感謝生育和保護幼童成長的辛勞。

此外,供桌上也會插上圓仔花與雞冠花兩種花卉來代表七娘媽的花容月貌、呈上圓形而中間有凹陷「糖粿」,用來盛裝女子的淚水。


圖片|Photo by Hiu Yan Chelsia Choi on Unsplash

初生的幼兒會被帶到廟裡求七星娘娘認為「契子」或「契女」,並戴上紅線和鐵片象徵保佑之意。其後每年七夕、七星娘娘誕辰時,都要回到廟裡拜會「換絭」,換掉紅絲線或鐵牌,直到 16 歲成人才停止、脫離七星娘娘的保護,也就出現了台南地區成年禮「做 16 歲」的習俗。

台灣的七娘媽信仰是因應早期的高嬰兒死亡率而生,在 16 歲這個年紀以前,孩童都還很容易患病、早夭。如今醫學發達,許多地方已經失去了祭拜七娘媽、定期換絭的傳統。但各地由神明「收養」義子女、佩戴平安符的習俗仍然留傳至今。

七月七日,屬於女性的一天

七夕賦予古代女子一小段屬於自己與同性朋友的時間,也提供一個悉心照顧自己、盛裝打扮出席的場合,女子們在這天專心為了自己的幸福、戀情圓滿而在織女的香案前虔心寄託希望、求取順遂人生。

為了祈求自己未來能織出精美的布匹綢緞,乞巧前上街採買、「丟巧針」等等的習俗,也是閨閣中的少女好友間的盛事。


圖片|Photo by Bamboo Joe on Unsplash

據說若巧針映出的水影不祥,許多人會感到失望,沮喪哭泣,也反映這些女性對自己的前程,也許與現代的我們有共同的一份焦慮不安,卻也同樣在年輕時充滿想像和希望。

華人社會中,父系血緣更加被重視,因此道教中男性神祇占多數,也經常主導歲時節慶的設置與進行。閩粵一帶、台灣的地方信仰是個例外,王母娘娘、九天玄女、媽祖等女性神祇的存在,都強化了守護、哺育的母性特質,在傳統裡尤其難得。

延伸閱讀:在重男輕女的傳統家庭,女性如何捍衛自我主張?跳脫刻板印象:你的人生自己決定!

傳統中的農曆七月初七,不是關於愛情,而是屬於女性、他們各自的夢想,以及想永遠保護的人。這天,他們能排除他人的干涉,隆重款待母性之神,也肅穆地珍愛自己一番。

如今,七夕的意義、女孩成長過程中的想望已經不同,但現代的我們與古人共享的,依然是興奮、喜悅與期待的心情,還有守護身邊重要之人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