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母離婚,身為孩子的我們該怎麼調適?諮商師獻給孩子的一句話:「放下焦慮,你沒必要、也沒辦法為他們的選擇負責。」

文| Nita

「相信你們都知道,我和你媽媽,要分開了。」

2022 年的春天,剛從隔離出來的我,和爸爸、哥哥到古拉爵吃飯。那天一點都不冷,但爸爸的話還是讓我感受到從腳底直竄上來的寒意,相較於哥哥的冷靜,我的眼淚像斷線的珍珠一樣不停地掉。

我一直都是個戀家的孩子,新的環境、人事物,容易讓我沒有安全感。因此,家對我來說是個熟悉又溫暖的港灣,我最喜歡一家人待在一起看電視、玩桌遊,一起因為無聊玩笑相視大笑的瞬間。記得小時候爸爸出差,我因為太想念他,對著他和媽媽的結婚照一直哭,讓媽媽看得既好笑又心疼。


圖片|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家人是心底最柔軟的角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的後幾天,爸媽因為老問題大吵一架,從那天起他們不再跟彼此說話。明明在同個屋簷下,我們卻要從中過濾掉言語間的酸意後,再幫他們傳話。家裡氣氛掉到冰點,而我對這樣的狀況既焦慮又無能為力,每每想到,總是會紅了眼眶。

時間一天天的過,一個月、兩個月、半年,我和妹妹也從原本的焦慮轉為麻木。

我原本以為自己早就已經接受現實,但那份麻木,在聽到爸爸的話之後,瞬間瓦解,轉為排山倒海的難過和心痛。心臟好像被無數個碎玻璃嵌入,深淺不一的傷口滴滴答答的留著紅色的眼淚。

同場加映:「你們離婚後,我還剩下什麼」寫給每對父母,一個孩子的自白

那段時間的情緒極度不穩定,再小的事情都能勾起我的傷痛,我常常自己躲起來大哭,看著曾經出遊的相片,不段質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因為不想再增加爸媽的負擔,每次大哭完我都裝作什麼都沒發生,若無其事的和他們相處。理性上,我知道爸媽分別都還是很愛我們,但感性上,我覺得家已經不再完整了。


圖片|Photo by Luemen Rutkowski on Unsplash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陣子,過了幾個月後,儘管很難,但我也逐漸接受他們分開的事實。

這時另一個擔心出現了,爸媽分開住之後,要一個人住的爸爸會不會很孤單?等到我們都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們有辦法自己快樂的生活嗎?在 20 年吵吵鬧鬧的家庭生活之後,他們要怎麼能獨自面對人生的下半場?

同場加映:無法滿足我們期待的父母之愛:何不勇於幻滅,讓自己成長?

身在香港的我既焦慮又束手無策,每次打回去的電話,我總是逼自己多說點好消息、多開朗活潑一點,藉此沖淡螢幕裡面,比以前蒼老許多的那個面容,帶給我的傷感。儘管爸媽向我保證會好好生活,但是我卻不完全相信,擔心沒有隨著時間減少。

有天在例行的諮商中,我向諮商師說明自己困擾,諮商師溫柔的笑著跟我說:「你沒必要、也沒辦法,為別人的選擇負責任。」

這句話重重的提醒了我,讓我意識到:爸媽離婚是他們雙方的決定,而每個人在做決定時,都必須要肩負其所帶來的好與壞、酸與甜。

身為女兒的我,會擔心、會焦慮,可以表達關心、盡量幫忙,但同時要清楚明白自己不可能、也不應該把爸媽的生活攬在肩膀上當自己的責任。自以為是的想幫忙,反而更加重他們的負擔,在療傷之餘,還要顧及女兒的擔心。

他們是成熟的大人,必然是在平衡各項得失後才作出這項重大的人生決定,我作為女兒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照顧好、適時地表達關心。


圖片|Photo by Jackson Simmer on Unsplash

「家」永遠都在,只是換種方式陪伴

當我努力抽離「爸媽離婚後,他們自己生活好可憐」的既有觀念後,我反而能更客觀的去看待這個改變。

離開一起生活 20 年的伴侶是個痛苦的過程,感情的切割、生活的重整、下半輩子未知的恐懼,但即便如此,這個婚還是離了。這是不是就代表著,關係問題所帶來的痛苦,已經大於承受改變帶來的不安?

如果只是單純的希望爸媽能過得快樂幸福,那離婚對他們來說,不正是個最好的結果嗎?

雖然我內心深處,還是覺得我的家碎裂了,害怕這個改變會讓我的家不再是家。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我逐漸明白:「家」永遠都在,只是換了不同的形式陪伴我。

同場加映:父母的婚姻關係,會影響你嗎?七年級生如何轉大人

可能永遠不會再有全家出遊,但現在我可以獨享爸爸媽媽,和爸爸去不同的餐廳吃好吃的,談談最近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和媽媽去逛街做臉,喝下午茶。

他們各自給我們的愛一分沒有少,反而因為相處時間沒有以前那麼多,彼此都非常珍惜能在一起的時光。這樣的心態讓我們對彼此多了一些包容,少了埋怨和指責,相處起來更融洽和自在。


圖片|Photo by Eye for Ebony on Unsplash

離婚父母該怎麼面對孩子?

另一個角度來說,爸媽離婚其實為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年過半百,有勇氣離開超過 20 年的婚姻、習慣的生活方式,而非得過且過、自我安慰,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也讓我深深覺得改變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在對於未知的恐懼裡而遲遲不敢踏出那一步。

同場加映:「離婚不是多一個仇人,而是讓生命中多一個朋友」關係心理學:好好離婚的 5 個心態

在這裏,想以為人子女的角度,向正在處理類似議題的父母們一些建議,在離婚的前後,要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孩子所受到的傷害。

一、誠實告知所有可能性

  1. 誠實告知孩子離婚的決定,並盡可能地說明原因。
  2. 誠實告訴孩子之後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比如每個禮拜二要到另一方家裡吃飯。
  3. 誠實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

悶著情緒不說,會讓孩子以為這是個不能提的話題,也間接阻礙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也要注意,誠實的表達和將負面情緒傾瀉而出是兩回事,誠實的表達是真實的面對自己的現況、情緒,並用理性溫和的態度讓孩子了解整個狀況。


圖片|Photo by Aarón Blanco Tejedor on Unsplash

二、理性且成熟的面對離婚的另一半

不在孩子面前說任何前夫/妻的壞話、不語帶酸意地提及對方。當你在孩子面前抱怨對方時,不是讓孩子陷入一個「替你抱不平」的出征者姿態,就是讓孩子反覆糾結在爸媽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擁有平等愛爸爸媽媽的權利,而這點,不應該因為離婚而有任何改變。

三、與孩子聊聊內心的想法

有些孩子在面對父母離婚時,會裝作什麼事都沒有,但內心的難受與煎熬卻只能自己承受。

這時最好請信任的第三方,比如舅舅、阿姨,來和孩子談論離婚帶來的感受和轉變,給孩子一個出口。因為對父母,孩子很難短時間敞開心房,除了會擔心加重父母的心理負擔之外,也難以和事件當事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同場加映:回家路上|真正愛父母,就把父母的課題還給他們

經過一年的自我療癒後,我能夠用坦然的態度面對離婚這件事,一個曾讓我的全世界崩塌的變化。

我還是會懷念全家都在一起的時光,會懷念那些歡聲笑語,但是,我也十分明白,沒有什麼不會改變。而當改變來臨的時候,深吸一口氣,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害怕尋求幫助。

那麼慢慢的,我們都能在隧道的盡頭看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