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力」像土壤一般,決定知識的價值

問題解決力在「運用現有資訊,產出新知識」的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我之所以選用「問題解決力」這個詞彙,是為了將上述流程中的「知識/記憶力」和「思考力」這兩個部分完全分離的緣故。雖然直接使用「思考力」也亦無不可,但「思考」這個說法未免太過一般,此外為了使「知識」、「資訊收集」、「記憶力」等不同的知識力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所以刻意使用這個新的詞彙。

「知識」與「問題解決力」間的關係,就如下圖4所示,可用「土壤」與「作物」的關係來比喻:知識是我們栽種所得的果實,但決定這些作物品質的關鍵,則是土壤底下的力量。

在這層意義下,「知識」之於「問題解決力」,就如同食材之於烹調技術、電腦資料之於演算裝置一樣,互為表裡,缺一不可。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我認為「知識」與「問題解決力」間的平衡狀態,已經出現顯著的變化。比起重視長年經驗、嚴守規 則、以國內為中心的業界,在變化激烈、限制趨緩並逐步全球化的業界裡,問題解決力 相對顯得重要。

日本顧問業中經常使用「catch up」這個術語。對於必須不斷接觸不同業界與客戶的顧問人員來說,快速吸收並且適應新領域的知識,就稱為「catch up」,而 catch up 的速度,正是成為優秀顧問人員的重要因素。 環境快速變化、人才不斷流動的現今社會,這種適應力不再只是顧問的必備能力,我認為無論在任何業界,甚至是商場以外的地方,「問題解決力」都是相當重要能力。

光有知識,遲早會被社會淘汰!

在思考的過程中,知識與資訊固然是重點所在,然而隨著問題解決力的重要性日漸 提升,知識所扮演的角色已經漸漸從目的,退居為手段。

在過去,大量累積知識是件有意義的事。只要擁有他人所沒有的知識或資訊,便能在工作上運用自如。然而,網路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模式。因為知識無論再怎麼累積都有其限制,而且只要一經曝光,轉眼就淪為網路資源的一部分,被他人所共享。

事態演變及此,為了與他人建立差別,「在流通的知識上添加自己的附加價值,再將它流通出去」,就顯得日漸重要。也就是說,在知識的定位上,「使知識流通」(flow)已比「儲存知識」(stock)更為重要。

六種能力,解決生活中所有難題

接著,讓我簡單說明構成「問題解決力」的六大基礎要素。

問題解決力的構成如圖 5 所示,一共分為三層:

位於最底層的是「求知慾」,也就是思考的原動力。對任何事物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就算是極其稀鬆平常的事,也覺得有不對勁的地方,我想這就是所謂「求知慾」。唯有這樣的好奇心,才能啟動思考迴路,促使我們開始思考。

再往上一層的是「邏輯思考力」與「直覺力」。

「邏輯思考」一詞的普及,讓多數人誤以為運用邏輯思考便能解決所有問題,更在不知不覺中錯以「邏輯思考」一詞,來代表所有的思考能力。其實,邏輯思考的作用在於「找出事物背後通用的準則」,因此光靠邏輯思考,只能如實表現並傳達事實,並無法產生新的發想與獨特觀點。

而同屬第二層的「直覺力」,正可以補足這一點。如果說邏輯思考是一種「防守」,那麼直覺力就是「攻擊」了。突然間的「靈光一閃」即屬於直覺力,可說是一種由個人經驗和先天資質所決定的能力。

以上三個要素是問題解決力的基礎。接著,位於最上層的是「假說思考力」、「架構思考力」與「抽象化思考力」。簡單來說,假說思考就是「從結論」開始思考;架構思考是「從整體」開始思考;而抽象化思考則是「單純化」地思考。前述的三項基礎能力與這三種思考力的關係,猶如電腦作業系統(OS)與應用程式一般,必須相互配搭,才能維持正常運作。

接下來我將以最上層的三種思考力——「從結論」、「從整體」並且「單純化」的思考為中心,列舉具體例子進行解說。這三種思考力比起基礎能力,在鍛鍊上不僅相對容易,更能直接在商場及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

更多職場得勝技巧,請看《不用腦袋思考,你就一輩子領死薪水: 掌握6種思考力,擺脫零存款的加班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