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本繪本,可以教孩子如何説「對不起」?鄧惠文醫師繪本《我不想説對不起》,如果我們重新定義道歉的意義,將可以如何改變彼此間的關係?

為什麼我們會渴望別人對自己道歉?不願意說一句對不起的人,心裡又有什麼樣的缺口?

鄧惠文醫師的兒童繪本《我不想説對不起》,女主角愛麗想出門玩,媽媽不在家,她於是去找了爸爸。但爸爸不願意。於是在父女拉扯間,打翻了爸爸手上的熱咖啡。然而兩個人都不願和對方道歉。接下來,該怎麼處理眼前的問題?鄧醫師表示,這部繪本不只是如何指引孩子説對不起,而是大人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去感受內心的需要與缺口。整個家,都可以一起感受「對不起」背後的秘密。

藉由繪本導讀,一起看鄧醫師要寫給家的三個情緒修復課:

第一課:「爸媽是因為我不開心的嗎」為什麼成長過程中,多少有點孤單?

「在做心理治療師工作時,我發現大人往往太低估我們讓小孩看到了什麼。」

鄧醫師表示,孩子會跟心理治療師說的事情讓大人很驚訝。例如,大人自認從來沒讓孩子感受到家中的角力,但孩子卻很準確地跟心理治療師說,爸媽感情不好,或是阿嬤不喜歡媽媽。

於是,這部繪本很在意如何呈現愛麗眼中爸爸媽媽的狀況。今天爸爸在家、媽媽出門,這是什麼樣的一個協定?爸爸是不是在家要陪我,可是他也想工作?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再不乖的話,爸爸發的那個脾氣,有多少是純粹針對我做的事,有多少其實是有點不高興「媽媽為什麼在這時候出門」?

「我自己覺得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在感覺上都是非常孤單的。並不是因為父母不在自己的身邊、不關心自己,而是覺得心裡面感受的那種困惑、那種悶,為什麼大人都不能討論?」

鄧醫師認為,大人之間的角力,孩子都看在眼裡。並且這也會連帶影響孩子的感受和反應。孩子的感受遠比大人想像中複雜。但鄧醫師也觀察,大人很難去相信孩子心裡有那麼多的東西;再加上孩子通常難以用言語表達,或者去思考他感覺到的事,因而經常容易被忽略。

「所以在我的工作,以及我自己跟小孩相處的經驗當中,從她很小的時候,我就會試著跟她聊聊『感覺』、聊感覺裡面的事情。」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聊的很有限。但你也會漸漸發現,大人有關注的事情,孩子其實都會吸收。而我們可以從中試著開始去陪伴彼此。

第二課:「認錯是不是代表我不值得被愛」為什麼我們難以開口說那句「對不起」?

在繪本故事中,愛麗打翻了爸爸手中的咖啡,但卻不願道歉。為什麼呢?此刻她心裡在想些什麼?鄧醫師表示,「不願意說對不起的人,大部分都是認為,『對不起』代表『我錯了』。」

那麼,「我錯了」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錯了』就代表『我不值得你愛』。」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很不願意說對不起。但同時間,當我們被別人所傷,或是覺得彼此之間有裂痕的時候,又會很希望對方能説對不起,來修補彼此之間的愛。「如果這一點能夠讓小朋友們可以在行為當中感覺到,他們其實是可以很快鬆綁、學習的。」

於是我們看到繪本中,媽媽回家後,她開始透過話語試著引導孩子思考。從反問「妳爸爸怎麼那麼壞」、「爸爸怎麼都只關心自己」的過程,愛麗也開始反省自己,並且願意去思考。

「試讀這個故事時,有些媽媽驚訝地問我,媽媽怎麼可以跟小孩談『妳爸爸怎麼那麼壞』,小孩已經不懂事了,這樣說,他們會不會更加不會思考?」鄧醫師表示,這點她自己並不那麼擔心,也建議各位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性格斟酌:「我的經驗是,想要協助孩子看到人我立場的衝突時,可以先靠近孩子那邊,再慢慢帶到客觀的中立點。如果一開始就堅持中立,可能拉不到孩子;孩子因為感覺不被瞭解,會更固守她自己的觀點。這是所有心理治療中,同理心的運作原理。」

如何教導孩子有同理心?鄧醫師提示,去讓孩子生活在被同理的經驗中。當孩子知道母親正接納自己的感受,他也會一邊因為知道母親重視自己說的話,而意識到自己(說話)的責任。同時間,因為母親的作為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他確認了自己不會因為犯錯、認錯,就失去爸媽對自己的愛。

接下來,他才會有承擔責任的勇氣。

第三課:「對不起,不是只在做錯事時才能說」道歉的修復力

在同時間,我們也看到爸爸堅持要愛麗說對不起時,繪本畫出了爸爸的影子,影子中看見他的心有一個缺口:「這時候,爸爸其實正在跟愛麗索討一個可以填補缺口的道歉。」

鄧醫師表示,大人孩子都是一樣的,當我們需要一句對不起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受傷、有缺口的。因此,當無法修復關係,是因為看不懂自己或對方內心的破洞。

在這個時候,媽媽做了一個示範的動作──她說了一句「對不起,我沒有辦法幫你跟爸爸和好。」但你可能想問,為什麼媽媽需要道歉呢?

首先,我們可以回到這個故事當中,母親的心理照顧:「我自己的經驗是,出門時孩子有問題,我會感到愧疚,愧疚造成壓力,壓力太大時,就會需要排除,需要確認『不是我的錯』,這時就會很想責怪別人。這種狀況下,媽媽的心也是破了一個洞。一家三口心都破洞了,誰能著手修補呢?那就要靠心理承載力了。」

也就是,不讓自己被愧疚感淹沒,不為了排除壓力給出更多的責怪,而是願意提供一個「大人般」的承載力。鄧醫師提到,每個家都需要至少一個這樣的人。試著同理孩子的感覺,為了孩子的難過而感到難過。於是,當大家都等著一句對不起來填補心的破洞時,媽媽先跨出第一步,做了這個示範。

同時間,全家人也一起理解到此刻「對不起」的不同意義。前述提到,不願道歉的人,通常是將對不起連結到「我不值得你愛」的情緒上而產生退卻。然而鄧醫師提醒,就像你在受傷時也希望對方道歉,若能思考這一點,「對不起」連結的抗拒,就有鬆綁的機會──我們可以在充分的支持下,藉由「對不起」表達「我很在意你」。

「我也希望大人們可以在這裡頭也感覺到自己內在的那個需求。其實大人也很需要被小孩愛,需要被另一半愛。」

對不起,不是只有在做錯事的時候才可以說,對不起有一個秘密的意思,就是我很在意你。這樣想的時候,也許關於家的很多情緒、很多事情,就會開始變得不太一樣。

《我不想説對不起》同時從大人的角度看孩子的心理,也從小孩的視角看見大人的缺口與渴望。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怎麼去說出那一句「對不起」,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同時感覺到自己的需要。如果以前來不及,不管你已經長得多大,也能從中再次修復自己。

編輯推薦:鄧惠文:練習承接對家人的失望,才會變成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