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的 6 種警訊:朋友不喜歡你的伴侶、用做愛來解決衝突
你能想像和伴侶在一起的未來嗎?親密關係如果出現這 6 種狀況,那可能是感情中出現警訊了。
你能想像和伴侶在一起的未來嗎?親密關係如果出現這 6 種狀況,那可能是感情中出現警訊了。
說「單戀者」享受追獵的過程;如果最終他們得到了想要之物,他們就會變得——不想要了。
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話,目標若是「和諧」,那麼在說話之前,千萬別被慣性牽著跑,盡量讓自己的話語放在「核對」的脈絡裡,將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情緒波瀾,也會更貼近孩子的內在。
在約會時喜歡上對方的特質,譬如自信、很在乎你等等,當初你為他的一切感到心動,然而相處久之後,你發現自己越來越沒辦法忍受對方當初令自己心動的特質——以前他的自信,現在看來都是自吹自擂,只會一味誇讚自己能力多好、被誰賞識,
愛情和關係本身就是不斷的嘗試、嘗試、再嘗試的過程,我們只能在這過程中學習,改進,讓自己慢慢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這之中沒有所謂絕對的成功和絕對的失敗。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對關係中錯誤行為的浪漫化,加深了我們對愛的誤解。說著愛你,卻限制你和朋友之間的正常來往;說著愛你,卻莫名不准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說著愛你,卻常常讓你感覺如履薄冰,似乎連基本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脅。事實上,過強的佔有慾和控制欲通常都並非出於對伴侶的愛,而更像是一種自我滿足,也是一種過度自戀的表現。
吃食心理學,你進食的方式,其實與你想被愛的方式有關。於是,好好對待食物,好好進食,你也才能慢慢改變對待自己的方式。
你的「不愛了」未必為真,與其不明不白地結束親密關係,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間歇性厭惡伴侶」是親密關係中常見的狀況,但卻有 5 種以上的可能原因需要探究,這是改善關係的契機。
青春期有一陣子我跟爸爸大吵架,罰跪、挨巴掌,每天哭著睡著。一直到我發現自己居然媽媽討好爸爸一樣,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先想爸媽會不會開心。很久以後我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一句話說:很多被情緒勒索的人,其實是自願上繳自由。
對家人、對另一半、對孩子、對老闆、對同事,你最近一次出現不耐煩的情緒是什麼時候? 是偶爾的,還是反覆發生? 為什麼我要不耐煩,其實事後都會不解,我剛剛怎麼是那樣的態度,但是如果重來一次,我可能還是會,因為我實在受不了剛剛那個場面。
大概在幾年前,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喜歡太過親密的關係:每當我開始對一個人產生依戀之心,我很快就會同時產生很多似乎自己也說不清楚的負面情緒,憤怒的、失望的、厭惡的、煩躁的。這些感覺會很快讓我不再感受到來自依戀的快樂和甜蜜,而想要重新疏遠距離。相比,我更喜歡剛開始和人接近的時候,一切都顯得輕鬆愉悅。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先主動的人就輸了」,它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關係中,那些一直處於被動方的、態度模糊的人,很多時候在關係的權力鬥爭中的確處於「上風」。 社會學家 Willard Waller 曾提出過「最少興趣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這一理論現在也被廣泛地應用於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中。簡單來說,在關係中,投入越少、表現得越被動,就擁有越多的權力;或者說,至少看起來擁有更多權力。用一句俗話概括就是,「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往往更吃虧」。
有沒有一本繪本,可以教孩子如何説「對不起」?鄧惠文醫師繪本《我不想説對不起》,如果我們重新定義道歉的意義,將可以如何改變彼此間的關係?
「任何愛情都需要面對荷爾蒙燒完的時候」如果他不回你訊息,又或者你已經不想回他訊息,那這段感情也許⋯⋯
有時大家做的選擇,你也會跟著選,但在某些情況下,當其他人選了,你反而故意做出不同的選擇。例如⋯⋯
阿滴英文、理科太太⋯⋯許多台灣名人近年來公開坦承自己罹患心理疾病的事,讓一般人更認識自己的負面狀態。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會擔心被他人討厭,而形成自我評價低的防衛機制。但根據研究結果,對方通常會比自己所想的要喜歡自己。
想一想,你有下面這樣的症狀嗎?過年過節每次要回家,心裡壓力就很大,如果你也有上面這些症狀,那麼很可能你也被「家庭的陰影」(shadow of family)給籠罩了。最近在唸榮格心理學,結果發現我也是擁有家庭陰影的人[1]。
不管他們是不是網紅,但你身邊總是有一對一直放閃的情侶嗎?又或者,你自己就是這對情侶,甚至另創帳號,經營起一個閃閃發光的版面?無論如何,今天讓我們以心理學的角度,用三個形式,去了解這個現象背後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