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討厭的人,或許是跟你很像的人

人們總是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短處與缺點。比如說,雖然我的演講有推出DVD,但我從來沒看過。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很丟臉」。如果我看DVD,一定會很在意自己說話時的缺點與習慣,而且會覺得自己拙於言詞,甚至惱羞成怒。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將這樣的想法套在其他人身上。

當對方有和自己一樣的缺點或弱點,就會產生攻擊、憤怒的心理。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投射」。因為不想承認自己醜陋的一面,所以把這些醜陋強加在其他人身上。如果你本能的覺得不喜歡、討厭某些人,通常只要仔細觀察對方,開誠布公的與對方談一談,就會發現,對方與你有許多共通點,跟你很像……

一開始很合不來的那對夫妻亦是如此,他們都說自己跟對方很像。因為很像,所以第一印象很差,覺得跟對方合不來……這種事經常發生。你討厭的人、無法喜歡的人,他們不一定和你勢不兩立。或許你們之間有許多共通點,雙方立場很接近。

「喜歡」和「討厭」並不是完全相反的感情,從心理層面來說,它們的關係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是一體的。

大腦只能判斷「喜歡」或「討厭」

我們經常把人分成喜歡和討厭兩種,為什麼呢?

一如前文所述,人的愉快或不快,是由大腦裡的杏仁核判斷,而且杏仁核會在瞬間以本能作出判斷。不只是對人的好惡,大腦會對發生在身邊的所有事物作出「愉快」或「不快」的判斷。如果大腦判斷接收到的刺激是「愉快」,就會促使人們接近;若是「不快」則會引起迴避的反應。

把食物放入口中,若獲得「好吃」這個「愉快」的刺激,就會「想繼續吃」;如果獲得「不快」的刺激,就會產生「不想吃了」「再也不吃」等反應。

第一次的反應(第一印象),幾乎就決定了大腦要為這件事貼上什麼標籤。

比如說,當小朋友第一次吃胡蘿蔔時覺得「好苦」,這會變成「不快」的刺激,將「我再也不吃胡蘿蔔了」的感覺深植在大腦中。就算把胡蘿蔔做成甜的,一點苦味也沒有,不喜歡胡蘿蔔的小朋友還是會強烈抗拒。

迴避「不快」的行動,可以讓生物遠離危險,進而提高生存機率。

根據一項心理學實驗,人對其他人的印象,有九成決定於初次見面。一旦決定了,之後就很難改變。初次見面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心理學稱之為「初始效應」。大腦會無意識的為初次見面的人貼上「愉快或不快」「喜歡或討厭」二選一的標籤。

請大家一定要記得,不要一下子就認為:「我不喜歡這個人。」

想一下和你共事的十個人

「但討厭的感覺是無意識發生的,就算提醒自己不要討厭對方,也無法控制啊。」應該有很多人會這麼想,現在就讓我告訴大家,要怎麼消除「討厭」的感覺。

很簡單,請想一下和你共事的十個人,再把他們分類成「喜歡」或「討厭」。「喜歡」和「討厭」,分別有多少人呢?相信大部分是「喜歡」七人、「討厭」三人;或是「喜歡」八人、「討厭」兩人。

如果只有一個人,要你判斷「喜歡」或「討厭」,會很容易出現「討厭」的結果;但如果有十個人,就會比較容易出現「喜歡」的結果。

三分法意識改革──只要覺得「普通」,就能消除「討厭」的感覺

接下來,請想一下剛才那十個人中,被你分類為「討厭」的人。

裡頭或許有些人讓你覺得:「我最討厭那個人了!」「我完全不想跟那個人說話,也不想遇到那個人。」但一定也有你不是那麼「討厭」、讓你態度如此明確的人,比如說,「雖然我不太喜歡那個人,但其實他也沒惹到我。」「雖然我不喜歡那個人,但我們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其實無所謂……」

剛才被你分類為「討厭」的人當中,試著把不是「非常討厭」的人,分類為「普通」。雖然不是你喜歡的類型,但對方也沒做什麼讓你討厭的事,更沒有每天都惹你不開心,既然不是「非
常討厭」,應該可以分類為「普通」吧?

大家在判斷的時候,可以不要只有「喜歡」與「討厭」二選一,而是用「喜歡」「普通」和「非常討厭」來分類。現在再想一下剛才那十個人。原本是用「喜歡」或「討厭」來分類,現在改用「喜歡」「普通」和「非常討厭」來分類看看!

如果原本「喜歡」七人、「討厭」三人,應該會變成「喜歡」七人、「普通」兩人、「非常討厭」一人;而原本「喜歡」八人、「討厭」兩人,應該也會變成「喜歡」八人、「普通」一人、「非常討厭」一人吧。

說不定還會出現「喜歡」八人、「普通」兩人、「非常討厭」零的結果。雖然說「無法喜歡」,但又不是「非常討厭」,那就分到「普通」好了。只要這樣想,就會發現,我們一直誤會「不喜歡」是「討厭」了。

我們作決定時,不會只靠「本能的判斷」,還會運用「理性的判斷」、「邏輯的判斷」來掌控。

更多內容閱讀《一口氣突破情緒困境:煩惱退散!每一天更快樂的大腦練習》

上班族的職場求生術
〉〉你的「九個東西」是什麼?
〉〉職場中的貼心習慣
〉〉釐清職場的下一步

圖片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