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教育觀念中,分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活出自我價值。親愛的,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的教育更好~

2013年一月九日到八月二十九日瑞典林雪平市交換學生的快八個月中,從零下20度冷冽的冬季一月到溫暖花開舒服春夏季節,我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語言、面孔、文化、氣候,生活周邊變成斜式的屋頂、高大的針葉林,與廣闊多層次雲的與天空,即使一年多後的現在,仍記憶猶新。

某些夜晚我會聽著瑞典女歌手 Sophie Zelmani 1995-2005年的精選歌曲,很喜歡她很輕很淡刷著吉他的旋律與很柔的歌聲,催化自己掉入去年瑞典生活回憶的漩渦,像是賴著床不想起來,也總是能從這段經歷中拾起動力。

一起看看:跟北歐人學秋冬穿搭!直擊瑞典街頭時尚

瑞典是一個國土面積約台灣13倍,由九百五十萬人口組成的福利國家。這裡有一半以上的國土被森林覆蓋,八成的人口住在佔國土約百分之一的城市裡,也因地廣人稀,林地廣大,污染很低。在台灣長年的鼻塞與過敏,在我來到這裡的第二天就消失無蹤。水源乾淨更可直接直接飲用廁所水龍頭的水,可以這樣直接喝水的方式也對來自台灣的我花了一點時間來適應。

[The Tree Path of Ryd , Sweden  2013 Jan ]
[The Tree Path of Ryd , Sweden  2013 Jan ]
每天早上都會經過這條結霜的樹道,樹霜經陽光的透射銀白閃的發亮。夏季時又是個完全不同的景色,草地取代了白雪的覆蓋,青草從褐土中竄出。瑞典林雪平市是瑞典第五大的城市,沒有多少高樓大廈,是一個生活簡單的大學小城。在這個林雪平大學的 Ryd 宿舍區,聚集了一千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學生,是一個精彩有活力的地球村。

 


[ Icing, Sweden, 2013 Jan]
雪花如的糖霜般輕輕地飄撒附著在地上,輕輕一碰就會留下印子。

 


[World of Snow 1/3, Sweden, 2013 ]


[World of Snow 2/3, Sweden, 2013 ]


[World of Snow 3/3, Sweden, 2013 ]
太陽正剛剛升起,我坐在前往滑雪場的雙層巴士上層的最前頭,一片一片被凍白的樹林不斷模糊的閃過車窗被拋在後面,穿過停擺的農場與結冰的湖水,迎面而來的又是綿延不絕的雪白世界。有時我會無法相信此時我就在瑞典,面對的是一個陌生但又迷人的景色。(和你分享:學會丹麥的六個幸福基因,台灣會更好
 


[Masterpiece of Snow, Sweden, 2013 Feb ]
路上隨處的一個小角落,白雪、結冰與陽光的組合。遠看是一片全白,而走進樹林近看,總是被這微小的細節所迷住。
 


[Black Line, Sweden, 2013 Jan]
下大雪的大清早,大型的道路清雪車在一切開始活動之前把到主要幹道掃過一遍,清除前夜的積雪,在一片白中劃出一道一道黑色的線。
 


[Morning Children, Sweden, 2013 Jan ]
林雪平市區一群快步過馬路的小孩。某天風雪的早晨,此時約攝氏零下-15度,我在市區遊蕩,遇見一群小學生正在過馬路,小孩低著頭快速大步走,想趕快回到有暖氣的室內,十分逗趣。(延伸閱讀:請感謝,願意在台灣生小孩的媽媽
 


[Bus in Linköping , Sweden, 2013 Jan]
一輛巴士停在總站,等著發車時間的到來。
瑞典文化中,守時準時非常重要。公車站牌上的倒數時間精準無比,在瑞典的八個月中,只遇到兩次公車誤點。這裡公車每一段票價為12克朗,約50多元台幣。雖然瑞典是非英語系國家英文程度最好的國家,但大部分公車司機還是習慣於說母語瑞典語。
 


[ Cloud and Sky, Sweden, 2013 Aug]
瑞典的天空感覺很低又很有層次,一層一層的推向無限遠的地平線。

 


[ Night of  Göteborg , Sweden, 2013 Aug ] 
瑞典西南岸的哥德堡每年八月都會的巨型大型音樂節,此時街上總是充滿一同歡慶的人、可以嚐到不同國家食物風味的International Market,帶動了整個城市的活力。這晚我與接待我的沙發主人騎著城市腳踏車閒晃著,經過這座橋時所拍下的照片。

 

有時我刻意走得很慢,留下相機,試圖用眼睛記下我每天走過的路在腦海裡,即使現在我閉上眼睛,都能清楚的看見我時常慢跑的森林軟木屑步道、每天煮飯的廚房、Ryd 宿舍區的每一條小角落,與每天通往學校的15分鐘的路。
瑞典林雪平市的簡單生活,讓我很難得可以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不需急躁,暫時不用去想未來升學、未來工作,難得的只要“活在當下”就好。此時此地,我擁有一完整不受干擾的乾淨時空,我能仔細去體驗簡單的生活與最重要的: 自己的感覺。

推薦閱讀:迷路就是旅行的開始,用漫遊體會城市的浪漫

因為步調慢與輕鬆,所以有更多平靜時間去挖掘以往沒有仔細想過,然後又總是被忽略的問題。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個性、優點、缺點?重視什麼?是否有非做不可的事?
開始與自己認真地坐下來對談。

 


[Glass Ball Dollhouse, Sweden, 2013 Feb]
林雪平市老城的公車站。雪季的林雪平像是裝飾玻璃球裡的雪屋。當你不動它時,它就會靜靜地待在那裡,讓雪花漸漸沈下,最後像是一幅靜止的畫,凝結的不只空間,還有時間。
很久沒有在這麼穩靜的地方坐著,不需要思考什麼事情。
 


[Linköping Central Station, Sweden , 2013 Feb]
林雪平火車站月台,早上八點十五分,月台上有正等著列車的進站的人。
火車站總是喚起我離家的感覺,想要很酷地去旅行,到了車站卻又開始感到恐懼與躊躇不前,最後得硬逼著自己再多走一步,旅途還是要出發。

 


[Summer, Sweden, 2013 Aug]
三個姐妹坐在哥德堡碼頭邊踢著腿聊著天。
當春夏一到,從日照極短、厚雪的冬天解放時,湖邊、草原到自家後院都能見到一群又一群出來享受陽光的人們,好好把握這難得的長日照與溫暖怡人的天氣。 我常常拖出一張長摺椅,在戶外草地上躺著放空,純粹感受陽光日照的感覺與青草的氣味。

 


[Stockholm, Sweden, 2013 Jan]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一個海港城市,也是瑞典政治、文化、經濟與交通中心,鐵路的集會地。
我正結束了兩天一夜的首都之旅,坐在回林雪平的巴士上,望著窗外景色不斷穿梭替換。我很享受火車與公車通勤時的時刻,窗外快速變換或是不斷重複的景象,如一首無法猜測下一拍節奏的歌律,不知道下一秒出現在窗外的會是什麼,配著心裡可能是雜亂的思緒,或是專心的沈思,有時會突然好像想通了些時麼,有時卻也享受把自己浸在情緒之中。

 

教育制度圈定了學生的思考範圍

瑞典的教育與文化給予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去發揮。
例如他們在自然環境中學習,在高中大學迎新活動與課堂上設計了很多出外郊遊,紮營登山的活動,讓教室回到最原始的大自然。課堂上更多的是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自行去推論答案或可能的結果。(芬蘭教育這樣改:愈多元、愈平等

瑞典教育環境也提供了成長中的孩子很多思想碰撞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去不斷的重組自己,促成自己的觀點,以及能夠更多角度的去評斷一件事情。同時父母會與還在小學的孩子討論電視上的新聞時事,聊兩性、婚姻、政治,促使瑞典的小孩十分早熟、成熟。

「學生」這個類別在瑞典社會上貌似是不存在的。
學生在台灣似乎是一個可以犯錯、可以有學生價、可以暫時不用面對現實的身份。在瑞典,學生只是表示你在學校裡修課,他們的眼界與思考範圍沒有因此而受到限制,他們也並不因為年紀小就畫地自限。(同場加映:脫褲、變裝,和性別學校教育
我能強烈的感受到瑞典的學生他們對每一種知識的尊重,也因此願意去學習每種不同的知識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能有機會打開他們的眼界,懂得的用心去感受。
沒有所謂能捨棄的知識,也沒有所謂高等與低等的學科。


[ Ellinor, Sweden, 2013 May ]
Ellinor,一位工業工程系的瑞典學生,現代舞是她的休閒喜好之一。除此之外,她自學繪畫,畫她的從小一起長大的狗,與生活讓她受感動的微小細節。她會在走路時停下來跟你介紹這路邊植物的名稱,她寫短篇小說,很多是她從小閱讀小說的靈感抒發。她喜愛音樂,留著小時後的電子琴彈簡單的旋律。她從9歲就與母親討論電視上的政治新聞,12歲時就覺得自己是個成熟的大人了。當我遇見她時她是19歲,有著超乎台灣同年紀的成熟。(不同觀點:北歐其實沒有那麼好!為什麼我不喜歡芬蘭教育
“I  belong to myself. You  belong to yourself.” 是我印象最深刻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想這也是瑞典文化的體現:我忠於自己,且互相尊重。
 


[The Same Toilet , Sweden, 2013 Feb]
瑞典對於每一種知識與想法的尊重也體現在男女平等上,除了在瑞典林雪平大學裡的廁所全都是不分男女共用外,從小的教育老師也極少將課程與活動以男女做劃分。

 


[Bike Repairing Basement, Sweden, 2013 Jan]
學校宿舍區的腳踏車維修站,是一群熱愛單車的學生所組成。
這裡提供工具,與部分收費的消耗品,所有的一切維修都要獨立自己動手,從換胎、補胎、換齒輪等等。這群學生會給你指導,讓你自己動手實作,並適時的給予協助。

 


[Corridor in Breaktime, Sweden, 2013 Jan]
走廊上的桌椅出奇的多,也總是被佔滿。
讀書學習在瑞典不是應該,而是需要跟想要,基於人生目標與規劃而投入校園增加自我涵養。也因此常看到中途休學的學生,他們想再更確認自己的志向時,再回到校園繼續充實自己。而他們更懂得在課外時間中找到平衡,因為社交與享受生活已是這文化的基調。
 


[Independence, Sweden, 2013 May]  
一位擦身而過的瑞典少女,自信的大步的走在北雪平的街上。
自我獨立性高是瑞典教育下的學生最貼切的描述。學生的視野與思想不受年級與年紀約束,我常在聊天討論中驚訝不已,回頭覺得自己要再加油。環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與思維,我們可以經選擇或創造環境去促使自己進步與改變。

 

 

我是一位傳統台灣教育體制裡的學生,就讀升學國中與高中,因此能從自身經驗貼切的比較瑞典教育與台灣教育。

芬蘭教育這樣改:考試越少、學得越多

台灣的教育很貼心,在12年國民義務教育中,我們將每一個科目細細切分,並完全獨立,因為這樣明確,這樣好讀,而且容易量化評分。當我們在上國文課時,教科書內的內容是我們唯一的所需要知道的知識,中國文學變成只是背註釋跟解析文章結構。當我們上數學課時,我們一題接著一題算,我們不談數學的歷史貢獻或是未來的角色應用、不重視數學的邏輯訓練,數學完全只是數字與運算,忘記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數學沒有情感與歷史感。當我們走出美術教室時,一切都與美術無關,我們只要在限時內繳交一樣作品,對於美的感受並不重要,創作的哲學思辨也不是重點,我們背離的藝術創作的始點。
最後我們不同知識、學科之間無法交流,考試導向讓所有的科目其實只分成兩種:會考與不會考。如此長年的學習讓我們以為世界就是這麼運作的。(哈佛啓示錄:現在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開始將知識做簡單的高低判斷,我們開始看不起某些學科,因為這些不會考所以不重要,因為這些課被拿來自習所以不重要。


[必勝到底是要勝了什麼?]
大部份學生時期的目標就是考到好分數,然後上好學校。但每年成績放榜後,出現了多少不知所措的學生,在玲琅滿目的大學科系選擇中迷失。這是一件弔詭且本末倒置的事情,教育不就是提身自身知識品格,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嗎?何時變成「先考到好成績再說」。
 

台灣的家長最怕的就是孩子輸在起跑點,分數高低是台灣大部份家長最關心的事情。比孩子是否找到自我價值更重要,比孩子是否有了解自己更重要,比孩子是否有獨立思考能力更重要。惡性循環的是繁重的課業與壓力讓一般學生無法喘息思考整理,壓縮的向外接觸碰思考碰撞的機會。

推薦閱讀:你可以抄作業!但拷貝解決不了問題

 

我永遠記得高中畢業典禮的那天,我看著鏡子裡的我,穿著制服,左胸口上別著紅色的「畢業生」胸花。我沒有畢業的快樂,沒有完成人生一個階段的喜悅,只是感到憂鬱與難過。失落不是只是因為要與這班朋友離別,而是我回想國中、高中這幾年幾乎空白的回憶,只追求分數與書本,拿到一個好成績,卻錯失了這個年紀應有的年少輕狂與學校外的人生經驗。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我們都從錯誤中學習,從失去中懂得珍惜。當我們逐漸成熟,能夠獨立思考(就算晚了一點)並見過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文化後比較,再回頭去看那個我們曾經當局者迷的國民教育與台灣環境時,這裏有很多值得保留但也有很多可以更好的地方。 同時台灣社會公民意識的崛起正在加速,我們已經漸漸跳脫出讀死書乖聽話的階段,如同瑞典一路走來一樣,台灣新一代青年也正在營造一個獨立自主思辨的環境。

一起看看:打破年齡限制,科技將帶來學校改革

從瑞典回國後,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立即的改變,反倒像是種下一株待長的幼芽,默默影響著我的選擇,而這累積起來的選擇,推動我離開原本不適合自己的圈子環境,逐步接近自我但又不確定的未來。其實這也是人生最奇妙的地方,如果願意嘗試向前、改變方向,你不知道你會去哪,但每一步都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