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期待男性「堅強」、「有擔當」,以致男性在罹患憂鬱症時,不願意向外尋求協助。其實憂鬱症無關乎能力高低,若周邊有男性出現心理症狀,可以細心觀察並陪伴,鼓勵他們尋求外界協助,才能真正守護所愛的人。

文|許正榆

許多研究顯示,男性相較於女性,更不願意因為心理健康問題尋求協助,多半選擇隱瞞,認為自己要表現堅強的一面,或本身對於憂鬱症認知的污名化,認為罹患憂鬱症自己就像是「魯蛇」。

專家提醒,若周邊有男性出現心理症狀,親友可以細心觀察並陪伴,增加男性患者願意尋求專業協助並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

2020 年 11 月發表於《精神病學前沿期刊》的研究,由德國烏爾姆大學精神醫學系和烏爾姆岡茲堡區醫院共同研究;

以 250 名年齡介於 18 到 64 歲的男性憂鬱症患者,進行潛在類別分析,確定 3 種類別的男性角色特質取向及工作相關態度的組合,並從每個組合選出 4 名代表,共 12 位受試者進行 12 次生命史敘述訪談。

研究發現,男性角色規範會影響男性對於憂鬱症的態度以及尋求協助的決定,這些角色規範,讓男性輕忽自己的症狀、想要自己解決問題或以工作優先而不願意或延遲就醫。

且社會對於憂鬱症認知污名化,也會阻礙男性求助動機,像是憂鬱症是因為沒能力處理痛苦所造成;家人對憂鬱症不了解,以及基層醫療醫師對憂鬱症患者態度,都會影響男性求助意願。

延伸閱讀:「像男人一樣承擔」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身為男性,分享脆弱,是我想擁有的勇氣

男性憂鬱症
圖片|Photo by Amin Moshrefi on Unsplash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男性有心理健康問題是否願意求助,取決於:

一、對憂鬱症的態度

二、社會對憂鬱症的看法

三、家庭環境:角色期待與社會支持

四、心理健康服務交流經驗。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約有 5% 的人患有憂鬱症,而國內 50 到 64 歲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急遽增加。

他呼籲上述研究,男性大多採用「簡單」或「淡化」方式描述自身的憂鬱症狀,因此家庭端、醫療端甚至社會端,細心觀察與陪伴是健康促進一大方向,且有助於男性憂鬱患者,增加他們願意對外尋求專業協助並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

猜你想看:「懂得展現脆弱的男性,更加令人尊敬」所有父親的自白,都彌足珍貴

男性憂鬱症
圖片|Photo by Vidar Nordli-Mathisen on Unsplash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會對男性角色規範,總認為要展現堅強、忽略感受、不該哭泣,是要解決問題的人,加上男性對憂鬱症認知的污名化;

若自己罹患憂鬱症,就會是「魯蛇」,怕被視為「懶惰」、「無能」,更不敢承認生病;

若家人對於憂鬱症不理解或不諒解,會認為自己的爸爸很遜。

她提醒,憂鬱症無關能力高低,民眾對於憂鬱症應有正確認知,並也有所察覺、給予同理並鼓勵尋求專業。

葉雅馨提醒,男性應將憂鬱症是為一種「重要的生活經驗和警示」,也試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多從事有益於自己的事。

男性憂鬱患者可多試著和類似疾病的病友交流、參加男性病友團體,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從中獲得同理、支持,都有助於疾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