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自己會成為單親媽媽,我就不會生小孩了。」歐陽靖坦言單親母職的「相對剝奪感」,來自我們對完美的家庭想像。破除侷限的家庭框架,從參與團體共學,一起合作共好!

文|李圓恩

看到近期關於「歐陽靖坦言『早知道變單親就不生』 曝產後照:殘破不堪」的相關報導,筆者有許多延伸想法。

報導中提及,歐陽靖於 2020 年與日本攝影師結婚,後續決定回台灣生產。但因遭遇疫情的影響,因此與伴侶長時間分隔兩地,自己也被迫成為偽單親的照顧者,而近期因諸多考量,更做下了離婚的決定。

歐陽靖
圖片|歐陽靖臉書

歐陽靖經常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育兒生活的大小事,8 月初她在社群媒體上開放網友即時問答。

當網友詢問:「如果能夠重來,妳會決定生小孩嗎?」

歐陽靖貼出了一張相片並回覆道:「老實說⋯⋯如果知道自己會成為單親媽媽,我就不會生小孩了。」「這是我生產完殘破不堪的擁腫身體,我一點都不鼓勵別人生小孩。但既然孩子選擇了我,這就是我的功課。」

而對於「單親育兒最難受的是什麼事?」,則回答是「相對剝奪感」──每當和其他媽媽朋友聚會,其他媽媽大部分的話題都在聊自己老公,或是全家到齊,一起帶小孩出遊玩耍等,在那樣的場合,她就會自己默默帶著小孩躲到角落。

歐陽靖
圖片|歐陽靖臉書

何謂「正常的家庭」?

從報導中的敘述,筆者察覺到的是希望有伴侶共同育兒的渴望。

現代社會上也有為數眾多,擁有伴侶一同育兒的親子家庭,但為何當「聊自己的老公」、「帶小孩出遊玩全家到齊」這些條件都被滿足了,這社會還是存在層出不窮的家庭問題?

還是有許多「豬隊友」、「老公都不幫忙做家事」、「伴侶回到家就倒在沙發上滑手機」、「孩子交給老公帶簡直就是災難」⋯⋯等各式各樣,女性對伴侶的評價和指責。

筆者曾聽一位從小被領養的朋友提到:「以前我都覺得一定是因為自己特殊的身世,所以在家庭裡與家人之間,才感覺有許多的衝突和問題。」

「但是後來我認識了一位朋友,他是在我以前所認為的『正常家庭』長大的。但是我發現他在與家人的關係裡,仍舊存在許多錯綜複雜的拉扯。繼而才理解到,沒有所謂『正常的家庭』。」

家庭
圖片|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如果讓你重新選擇,你會走入婚姻和生育嗎?

筆者也曾聽聞許多媽媽朋友感嘆:「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不會走入婚姻,也不會生小孩。」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在步入婚姻前,並不理解婚姻和育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沒有預先的學習,就各個層面仔細且認真地了解,都是遇到了就看著辦,要嘛就隱忍咬牙,要嘛就大吵特吵。

一開始,我們站在「婚姻」外頭,用著夢幻迷濛的眼光向內望去。然後等我們身在其中,理解婚姻與育兒帶來的各種限制、制約、痛苦等面向,經常容易變得麻木,只想趕緊度過這一切,或者乾脆選擇離婚。

但婚姻關係裡的「合作」議題,不會輕易因離婚而告終。

離婚
圖片|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在婚姻中,沒有孩子的,相較於有孩子的,單純一些,無法繼續在關係中合作,就是解除合作關係。

但是有孩子的伴侶之間,儘管在婚姻的面向上不再合作,但在孩子的部分仍需要持續合作。人與人之間,成人與孩子之間,育兒與教養之間,充滿了龐然需要持續學習的課題,而最基本且重要的,就是「合作」。

不管是雙親家庭、伴侶離異的單親家庭,或其他原因而無伴侶的單親家庭等,「合作」的藝術,都貫穿在其中。

延伸閱讀:離婚男人的真情告白:20 個我希望離婚前就能知道的秘密

參與團體共學,一起合作共好,揮別「相對剝奪感」

在這個講究競爭的社會氛圍下,我們從小到大都缺乏合作的練習。但是只要意識到,願意開始,一切都不嫌晚。

可以透過找尋理念相同的育兒團體,一起共學成長。補足我們之前缺乏的學習和練習。像是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或是十多年來持續在全台透過「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的運作,積極推動兒童人權,及友善親職等倡議的,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等。

照顧者可透過家庭教育中心或共學團,為自己建立能夠相互支持的社會安全網,讓自己不再孤單育兒,孤獨地承受「相對剝奪感」。

甚至可以透過社群內的網絡,建立社群經濟的互助與自主,進一步參與相關政策的關注與監督,為單親照顧者,爭取更多的空間。而也在這樣的團體中,逐步地認識孩子各階段的發展,理解兒童人權,與孩子一起合作共好。

單親的照顧者也就不再遇到如報導最末所述:「身為單親媽媽體力要很好,還有生計問題,工作要更努力。」這樣的困境。

改變這個普遍討厭兒童,及認為照顧者是沒有生產力的社會,就讓我們從各種關係裡,持續練習合作、共好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