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公平與共融」(DEI)的職場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環境,讓我們可以無懼地為職場上的歧視和差別對待站出來發聲。

隨著聯合國「2030 永續發展目標」期限將至,以及 2020 年包含新冠肺炎大流行所導致的排華效應、佛洛伊德之死、香港反送中、MeToo 運動全球串連等指標性事件的催化之下,全球數間指標型科技公司,包括 Google、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Tesla 等在內,皆相繼祭出其 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公平、共融)政策及分析報告,以闡明其對於社會正義的關注與支持。

Apple 於其 D&I(Diversity & Inclusion,多元共融)聲明中提及,2020 年蘋果員工組成中來自 URCs(Underrepresented Communities,代表性不足群體)人數增加 64%,佔 Apple 美國員工數將近五成;其中,非白人領導階層人數整體增加逾五成。

而在性別平權方面,Apple 全球女性員工數亦於短短數年期間增加超過 70%。

而 Google 也在聲明中提及,2020 年全球針對亞裔、黑人、拉丁裔及多元性別族群的暴力、種族主義的不當對待,迫使世界必須正視歷史的不公正仍持續影響的事實;且新冠肺炎疫情的升溫為家庭主要照顧者帶來莫大的負擔,其中有相當多數為女性,這些問題深深地影響著所有的人。

「這些事實提醒了我們,系統性的障礙仍阻礙太多,而我們意識到作為一全球企業,我們有責任迎接這一時刻,並相信我們可以為改變這些結構所造成的不公平做出貢獻。」在發表聲明的同時,Google 如多數全球前 500 大企業一樣,以設置 「CDO(Chief Diversity Officer,多元化長)」為起點,展開一連串的多元共融革新。

女人迷暨 2021 年以「多元領導力」為題針對台灣女性職場發展現況進行一連串的千人調查之後,2022 年又再度發起「職場真心話大調查」,與 1,962 名受試者展開對話,一同探討台灣職場環境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逾 7 成受試者認為,職場對於 LGBTQ 群體不絕對友善

「為了解決我們社會所面臨的結構性不公平,企業必須採取系統層面的解方。」—— Google

首先,單就性別議題來看,相當多企業仍力有未逮。

根據此次女人迷調查結果發現,台灣企業最常針對「性別(57.3%)」、「年齡(50.9%)」及「身體外貌(41%)」產生歧視及偏見,且容易付諸於行動和語言,使受測者實際感受與經驗。

這也是為什麼有超過 6 成的填答者表示,自己「有」或「不確定有沒有」曾親身經歷/觀察到所在職場出現缺乏 DEI 意識的現狀;而確切表達所在組織「沒有」出現過任何歧視及差別待遇狀況者,僅佔不到 4 成(36.9%)。

由此可見,台灣仍有部分企業、組織針對員工先天性的多元身份、狀態而產生不公平、不友善甚至違法的待遇。

「我所在的職場⋯⋯對我是同性戀身份小小排斥。」

「男性對女性有刻板印象,覺得女性是職場弱勢。」

「職場環境對媽媽這個角色不甚友善,無法體諒難處。」

「面對與其他分店男性長輩主管的聚會現場,會需要聽到或是被用言語上的文字感到性騷擾。」

「大家突然在上班時間傳色情影片,甚至共享,而我不點開影片看的時候,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與男性負責人或是與幾位男性業務對談時,還是無法免除『女生不懂』的既定觀念,尤其我本身非科班出身。」

「在會談的時候,個案表達對自己同性戀兒子不滿;個案會特別補充他覺得女同性戀就還好,這個感覺很不舒服。」

根據上述填答者質性回應也可看出,無形中職場裡的性別刻板印象及言語上的性騷擾仍頻。

即便在同婚推進與合法化後的今日,仍有超過半數(54.3%)的受試者表示,其「不確定」自己所在職場是否對於 LGBTQ 族群足夠友善。

而在此之外,甚有將近 2 成(19.6%)的受試者表示,自己所在職場對於 LGBTQ 族群「並不」友善,顯示現實與理想之間遙遠的區隔,仍深入職場生活,使得平權合法化後看似「解決了」的多元性別議題,又再度被現實狠狠地扇了一記耳光。

當有不當對待發生時,只有約 4 成者「敢」向主管單位反應

進一步探討當組織發聲不公平、偏見、差別待遇,甚至性騷擾等情況,無論受測者為「被動觀察」或是「主動經歷」的角色,其究竟願不願意、敢不敢向主管或負責單位表達不滿、尋求協助?

經調查發現,在 825 名曾經經歷/觀察到歧視、偏見、差別待遇、性騷擾等不公平及違法待遇的填答者中,有超過 6 成者表示自己「不敢向主管或負責單位表達」,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種:

  1. 其主管或接受反應者本身,就是有不當行為者(52.7%)
  2. 填答者不確定主管或權責單位會如何反應、處理(46.2%)
  3. 害怕遭遇報復或排擠(34.1%)

綜合以上可知,職場中彰顯歧視、性別不平等及騷擾等主事者,有絕大部分即時掌握權力核心的領導及決策階層,當接受反應者極有可能就是加害者或知情不報的角色時,該不平等事件則難以伸張。

此狀態也反映了目前組織內的平權請願管道「落實率」仍相對不足,真正有需要的人,當其於工作場合遇上不公平狀況時,難以信任其組織有能力或誠意協助解決。

反映於「如公司有不當對待發生,是否信任公司能秉公處理」一題,有接近 4 成填答者表示「大致信任(39.6%)」,然而表示「不太信任」、「完全不信任」及「不確定能否信任」者則高達 43.5%,進而導致公司有不當對待發生時,僅有 39.6% 的受試者表示會向主管單位反應,而其餘超過 6 成的人則表示不敢向主管或負責單位反應。

年齡、性別、身形外貌登上最受重視的 DEI 議題

呼應前述台灣企業普遍缺乏針對性別、年齡、身形外貌的多元意識,在 1,962 名填答者中,有超過 6 成的人最在意的「多元共融議題」前三名為年齡(70.4%)、性別(68.4%)及身形外貌(64.3%)。

其中,尤以年齡議題最令受測者有感,相當多受測者於質性回饋中,不約而同提及職場對於年齡具差異者、單身者相當不友善。

無論老欺幼、幼無視於長,已婚與未婚的論戰,有孩子及沒孩子間的隔閡,皆是降低職場多元性、包容性的主要問題來源。

「根本沒人在意職業媽媽的困擾。」

「常常感受到已婚、未婚之間的差異。」

「不太了解 80-90 年代年輕人的流行。」

「大家都結婚生子,互相炫耀自己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一樣。」

「同事平均大我 10 歲,有些代溝,被老鳥瞧不起的時候感覺很難受。」

追根究底,職場缺乏針對多元、公平、共融意識的再教育與提倡,除了容易導致同事間相互敵視、矛盾之外,亦會影響管理階層處理相關不平等事件的態度。

根據女人迷調查顯示,填答者中有 36.8% 的受試者為第一次聽到「多元、公平、共融(DEI)」概念;其餘有聽過「多元、公平、共融(DEI)」概念者,僅有 13.8% 者是透過公司組織倡導所以了解,表示公司組織在多元共融的落實上,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然而諷刺的是,有超過 9 成 5 的填答者(96%)指出,ㄧ企業、組織是否具備多元、公平、共融是其決定是否加入的主要原因;而在這些填答者中,有將近 8 成的人認為,一個具備多元共融的職場環境,將可以「給予真正公平的發展機會」。

在受測者所在企業普遍無法達此理想的狀況下,可推測絕大多數的求職者得被迫放棄「忽視自己真正需求」、「追求真正理想職場」的期待,改以其他更具體面向如薪資、條件等,來評斷、選擇該企業能夠提供自己的工作環境與前景,使得 DEI 、環境/社會和管治(ESG)、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等價值長期遭到忽視。

不夠多元的職場環境,亦將影響一間企業的未來發展

「多元、公平、共融是——讓地球上的每個人、每個組織都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Microsoft

討論至此,有人會問,究竟實施 DEI 政策與企業成長本身有何關聯,此題我們欲用 Tesla 於 2020 年公佈的企業 DEI 守則來做回應:

  1. 我們的 DEI 政策將為企業經營的成果提供「透明度」,它將能推進我們的目標設定、衡量我們的進步、確定改進的旅程,同時,讓我們一同慶祝成功。
  2. DEI 政策將強化組織的問責措施,無論團隊抑或是個人的進步、成果都將納入我們的商業營運範疇。
  3. DEI 政策可協助組織專注於挖掘問題的可持續解決方案,藉由理解根本原因並重新構想具有「多樣性」的計畫,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嵌入公平及包容原則,是我們的使命。
  4. 最後,DEI 政策將有助於團隊間分享知識,也將幫助個人專業的學習及平等的發展。

同時,Microsoft 於其 DEI 聲明中的最終宣示,也呼應了 Tesla 的做法,他們提到:「不同的觀點將幫助企業取得更多成功。(Different perspectives help us all to achieve more)」,而這也是女人迷之所以一直致力於在台灣推動 D&I、DEI 議題最主要的原因。

反觀台灣現狀,在此次女人迷「職場真心話大調查」的 1,962 名受試者當中,認為組織能夠提供不同背景的人相同成功機會者僅有 48%,也就是説,仍有超過 5 成的人,不確定甚至不認為組織可以「公平地」提供不同背景者相同的發展條件與機會。

而此事除了反映企業內部對於不同群體員工的不平等對待之外,不夠多元的職場環境,亦將影響企業本身的發展。

最終,促進生活、職場、社會的多元、公平、共融落實於人所在之處的每一時刻,將會是人類文明躍進的最大象徵。

以公平競合取代惡性競爭,以尊重包容取代討伐征途,以愛與和平撫平戰爭的殘酷,用同理之心感受他人的傷痛,以非暴力的方式瓦解世界的武裝,以全人類取代我族,以多元看待個體。

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讓不同的個體在群體中同時生長,創造有機培養皿,使不同背景的人得以奮力追逐所望,呈現他們完整的身份,用他們熟悉的語言表達,以真誠的渴望呼告,因此我們的世界、社會、職場,乃至於家庭,才能真正最小化不理解所帶來的傷害,最大化多元、公平、共融所帶來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