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友善城市嗎?那會是一個每一個群體都能自在地走在街上的地方。那裡不會有數量不足的廁所、不會有過少的長凳、不會有旁人鄙視的目光。那裡只有多元的設計發想,處處有著共融設計的公共空間。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座城市,是由男性設計的嗎?

一秒、兩秒、三秒⋯⋯

答案是,即便不是全部,世界上大多數的城市,均由男性所設計(Hegarty, 2019)。

讓我們往回走,走到四十年代,看看一切的起源。二戰後的都市規劃和設計,大多是受到了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響,而他的設計中心是由一名六英呎高的英國警察形象為主宰,從而延伸至階梯、街道、門把等設計發想和原型(Wainwright, 2021)。

在一座由男性建築師以男性為原型設計的城市,你會看見各群體間的結構性差異而衍生的不公平。

你能想像嗎?

一名從捷運下車推著嬰兒車的母親,或是一名步履蹣跚的老人,還是有身心障礙的居民,要爬上階梯的心情嗎?男性可能輕快地踩著上階,而他們,是吃力地從一階跨到另一階。

那是 1940 至 1980 的世界。在 80 年代,一些女性受夠了在幽暗的地下通道推著嬰兒車或是購物車的恐懼,她們組成了 Matrix Feminist Design Co-operative,試著去推動在都市發展的設計裡,帶入其他群體的需求和渴望(Wainwright, 2021)。

歐洲城市 DEI:從城市空間街道到觸目所及的交通號誌,性別主流化無處不在

快進到今天,一些城市雖已開始走向「性別平權城市」設計。

2019 年,BBC 記者 Stephanie Hegarty 走訪巴塞隆納,帶著讀者一起去看由女性設計的城市是什麼模樣:一路從女性使用的廁所數量需要多一些、喜愛的遊憩設施隨處可見、踏過的街道上有長凳供休息、到走在夜深人靜的街道上需要的安全資訊等,巴塞隆納把「女性友善城市」的幻想變成現實。

在這座城市裡,女性城市規劃師看到了女性群體的需求,也看到了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她們蹲下來傾聽路過的每一個腳步聲,把這些聲音收在心裡,再一筆一劃畫出原型,把所有想像帶到生活裡。


西班牙馬德里同志伴侶插圖的交通燈。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而另一座城市維也納也在不久後,開始用女性的眼光來看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他們為推著嬰兒車的母親設計寬敞的街道,然後翻轉性別角色框架,為親子座位貼上男性帶著孩子的插圖(Illien, 2021)。這讓推著嬰兒車的母親不再吃力向前,育兒也跳脫了性別限制。

維也納更往前一步,從兩性看到多元性別的可能。

你會看到「跨性別人行橫道」,你也會看到有同性伴侶插圖的交通號誌燈,還有 LGBTQ+ 旅客拿著這座城市為他們預備的旅遊通行證(QueerCity Pass)(Illien, 2021)。

這些貼心的設計,都在告訴代表性不足群體——你們在維也納,沒有不同,也沒有尷尬。

這些城市想要打造的,已不僅僅是性別平權,而是讓「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滲透至城市的各個角落,從政策制定、研究、資源分配到項目策劃和落實,都以「性別觀點」和「達到性別平等為目標」為出發點(Illien, 2021; UN Women, n.d.)。

性別力百科

性別主流化

Gender Mainstreaming

「性別主流化」是 1995 年 9 月的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會議中提出的重要訴求,希望能將各種性別的觀點和經驗等性別關懷,落實在社會結構的各個環節:立法、政策擬定、計畫規劃、方案設計、資源分配、人才培育及組織建構等的過程、執行與監督裡,打造符合性別正義的社會。因此,性別主流化並非特定人口的福利,而是攸關全人類幸福。若要更完整了解「性別主流化」歷史背景,可追溯至 1975 年聯合國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以及 1979 年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簡稱 CEDAW)。

參考資料:《性別教育小詞庫》游美惠著,巨流出版

所以才能看到女性的困境、聽到男性育兒的渴望、明白城市的設計也需要考慮跨性別和同性愛情的可能,讓性別議題不再是揮灑淚水的革命。

你會喜歡:設計思考X未來閱讀:給台灣一場美感教育

亞洲城市 DEI:猛虎起步,從城市內的企業治理開始

那身處於亞洲城市的我們,為不同群體,做的又有多少呢?

相比於歐洲的性別平權呈現在城市規劃上,新加坡從企業政策著手。作為國際人才匯集地,新加坡為企業預備了打造「共融文化」的入門套件—— One Workplace Initiative 來協助企業,讓僱傭的外籍人士除了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也讓他們在公司裡擁有歸屬感(Ministry of Manpower, 2021)。

而在領導崗位的部分,新加坡政府成立了「董事會多元化理事會」(Council for Board Diversity)以提高女性擔任董事的比例(Council for Board Diversity, 2020)。

我們可以想像,今天有促進女性擔任董事的比例的理事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其他類別的理事會被成立,來推動和提升其他代表性不足群體如 LGBTQ+ 擔任董事的比例。

同場加映:D&I 策略間|職場平權!加州立法通過,企業需有至少一名女性董事

台灣城市 DEI:從各縣市政策著手,再走入日常影展

把目光拉回至台灣,台灣在亞洲的性別平權這一塊一直走在前端。2019 年同性結婚合法化後,各市各縣一直推動和實施不同政策,致力於打造「性別友善城市」。

近年來各個縣市如台中、高雄、連江和新竹等地區推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在每一個項目的發想和政策中,納入並落實性平觀點,以及通過培訓推動公務員的性別意識等,為台灣人民構建性別友善的公共領域(行政院,n.d.a)。

台灣各個縣市,也依據所屬城市的「產業發展」與「人口組成特性」,優化實施不同的 DEI 政策,尤以通過政策來提升「職場共融」為大宗,其次則是城市公共空間裡的共融設計。除了具體政策實施以外,各縣市皆透過文化藝術策略,提升民眾的 DEI 意識。

新北市和苗栗縣的「性別平等政策」則把焦點放在女性於職場上的困境,通過政策促進女性參與決策與治理的機會,以提高女性群體的影響力(行政院,n.d.a)。

台北市往前一步,把「性別平等」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評選表,讓企業以身作則,從同工同酬到企業內部性別培訓,致力於把職場上的性別歧視連根拔起(行政院,n.d.b)。讓女性在一個每天花上 8 小時工作的職場,與男同輩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

而一些縣市更把「平權」二字,從「性別」延伸至其他多元面向:

  • 新北市政府打造了性別友善廁所,也通過「共融式設計(Inclusive Design)」,除了性別之外,去滿足各年齡層使用者的需求(中央通訊社,2021)。除了思考性別,新北市跨了一大步,把年齡層的差異納入友善廁所的想像,讓社會一起思考這個群體的需要。
  • 桃園市為塑造友善城市,把促進性平運動的資料,譯成 7 種不同的語言如印尼文、越南文等,希望新住民感受到歸屬感(聯合新聞網,2022)。

從文字和藝術的角度,把看似沉重的主題,化為令人琅琅上口的文字和影片。也脫下嚴肅的外衣,讓打造性別平權城市一事,多了些平易近人的味道。

譬如,在去年的「國際女孩日」,台灣提筆寫下「臺灣女孩日」來替代,通過台南「臺灣女孩」主題書展、屏東女性主題展覽、台中女兒館成果系列發表會、嘉義女性主題線上展覽、苗栗女孩談心室、新竹性平影展等,讓台灣各地的女孩走入大家的視線裡,也走向前方(行政院,2021)。

還有行政院舉辦的微電影影展、台中市政府「性平漫遊」特展、台北市政府女性主題平行論壇等,讓大眾從生活裡的電影和講座,吸收性平知識,推進性別友善城市的塑造。

推薦閱讀:「性別友善廁所」真的性別友善嗎?從廁所看性別意識的跨時代演進

多元、公平與共融城市:每一個群體的需求,都能被照顧

比起 40 年代代表性不足群體的困境,我們進步了一些,起碼我們已在路上。

或許有一天,我們無須再戰戰兢兢地說出我們的性別認同是什麼,或是我們愛著誰,生怕犯了法、受人唾棄;

或許有一天,我們無須再用性別做數據分析,來證明一家企業的多元共融做得有多好;

或許有一天,全球的城市規劃能不只是透過政策來保障名額,而是能共同參與在設計之中,而設計也會自然地去思考使用者的多元性,最大程度地進行共融設計。

多元,本該是理所當然;共融,本該就無處不在。

在抵達彼岸前,讓我們繼續努力,因為還在路上,就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