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母親節書寫計畫——【母女夜談】,談的是自己的深思絮語,或與母親的家常對話,那些關係間的拉扯與矛盾,透過文字,來一場溫柔的革命。

革命不一定是摧毀,亦可能是重建,在「自由」這個點上,妳學習放手,而我學習承擔,妳放下母親角色,我承擔起自己人生。

想起前幾天,我沒吃完的飯盒,在桌上放涼了,妳才問我:「午餐怎麼沒吃完?」我埋首於電腦裡頭,沒什麼搭理,就說月經來,吃不太下。妳也沒多說什麼,默默把親手為我準備的飯盒收進廚房,是倒掉了,還是被妳自己吃掉了,我其實並不知道。

昨晚回家,妳說了一句:「吃飯了嗎?我有燉大骨湯,去喝一碗吧。」我點了點頭,進廚房盛了碗湯,拿筷子時,妳問我今天準備的便當好吃吧,我說好吃啊,當然好吃,只見妳露出滿意的笑,好像別的都不重要,好吃就好。

長大之後回頭望,只覺與母親關係,似乎都建立在飯桌上,碗筷之間,有熟悉的味道,有綿延的關愛,有不用多說,孩子們吃飽就好的期待。所有價值觀之爭,在飯桌前都靜默下來,前一刻才說著「不是我要管妳」,這一刻就變成了「好吃吧,多吃一點」。我想如若夫妻是床頭吵、床尾和,親子關係便是飯桌前吵,飯桌上和了。

台北的孩子未離家,與母親關係似近似疏,近在天天見面,天天有聊上幾句,遠在對於自由空間的拿捏,仍在來回拉扯的階段。憶起妳曾經對我說:「我還不夠給妳自由嗎?」當下一愣,想著不對啊,不對,自由我本該擁有,不需要妳給我,然而為何妳我總是夾在這權力關係下,讓獨立之路,嗑嗑碰碰的,毫無章法可言,甚至容易受傷。

我想在「自由」這個點上,我不怪誰,亦不怪妳,然而成為母女,就像是條軌道,我們是雙軌並行的列車,每日每日崎嶇前行。獨立之路,總是翻山越嶺的,妳學習放手,而我學習承擔,妳放下母親角色,我承擔起自己人生。


圖片|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讓彼此自由,是親密關係必要的學習

從小母親管得嚴,小至飯食起居,生活規範;大至出入門禁,朋友出遊,志願選擇。因此自由與獨立,一直以來是關係盲點,畢竟突破規則,以及從小慣性,都需要勇氣。

大學畢業時,為了和伴侶 L 一起去趟沖繩,來場兩人的畢業旅行,寫了一封長長家書,總歸一句,希望從此之後,我們可以更平等的相處,能否把彼此自由,交還給彼此手中。

母親收信,靜默了幾天,傳來長長的 LINE 訊息,裡頭說道:「女兒,謝謝妳的尊重和體諒,身為母親無論如何規範於妳,總歸都是愛。妳乖巧地聽媽媽的話,儘管覺得委屈無奈也不會對媽媽口出惡言,其實媽媽都懂得,如今妳已長大,我也該放手讓妳獨自翱翔,讓妳學著自我保護、自我成長,妳已經超越了我對妳的期望。」

很多人把親子關係譬喻成一場戰爭,但於我而言,親子關係應該建立於漫長溝通,畢竟深深的話,要慢慢地說。

當我們日漸長大,急著拿回主導權時,也得想著,於母親而言,孩子從自己身體離開,逐漸發展心智,擁有思想,各自獨立,那樣的失落感也得透過時間學習,才能漸漸化開,給自己時間,也給母親時間,給彼此自由,會是生命裡漫長的旅途。


圖片|Photo by Danila Hamsterman on Unsplash

生命的本質是各自獨立,妳我皆明白這一點,然而關係相處包含著擁抱彼此不安,妳期待在我這裡汲取這些需求,而我期待的與妳不同,來回之間,總有些難以被彼此承接的部分,而這些部分,卻常常隱沒於日常的柴米油鹽,以為不問不說,就相安無事。

最近幾次說話,我發現其實妳害怕溝通,也許不是溝通本身令人恐懼,而是急於闡述些什麼的我,令人感到疏離。

我想那不是我的本意,提領自由的過程,就像是闢港,總得挖掉一點什麼、建設一點什麼,才能讓船揚帆遠走,這開闢的過程確實辛苦,但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一起闢起屬於我們彼此的港,可以遠行,亦可以停留。

自由是這樣的,我們讓彼此遠走,但必要時,也能為彼此停留。

親愛的媽媽,請妳不要害怕,接下來,我想用兩個提問,來好好回應我們之間,那些矛盾、那些平時不敢多言的事。

有沒有哪個時候,會讓你特別覺得自己在遷就對方?

住台北的孩子,未曾真正離家,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感覺束縛。

每天約莫五點,妳會傳來訊息,問:「今天回家吃飯嗎?」我知道妳每天料理晚餐,即便我們不回家,還有爸爸在,然而天天詢問,時常也令人倍感壓力,前些日子我們聊過這件事,妳說:「我就是問問,不需要有壓力,我只想知道今晚準備幾人份的晚餐。」

這我都明白,然而三番兩頭的回妳:「不了,我今天吃飽才回家。」也讓我感到焦慮,好似每天都再一次的拒絕妳的邀約。於是,我開始給自我規範,一週七天,至少得回家三天,那麼,我也只要拒絕妳四次,四次,還在我可以承受的範圍。

親愛的媽媽,我想我似乎還沒逃開約束的陰影,對於拒絕妳或是詢問妳的意見,還有那麼一些膽怯,但我想這也無妨,我仍在學習,習慣妳真的只是問問,習慣妳開始有新的生活,習慣妳每週兩次的料理教室,習慣妳去打打麻將,習慣妳和爸爸為老一輩擔心。

與其說是遷就,不如說是擔心,面對住同一屋簷,無法達到彼此期待,對於彼此的煩惱有時無能為力,那種此刻我能做的不多的心情,很是壓抑。但,媽,我想這之於我、之於妳而言,都是分離的練習,我們開始支撐起自己的生活,而不僅僅是互相依賴。

我期待妳可以多一點點心思為妳自己,就如妳年少時,自己帶上單眼、坐上火車,送自己一場旅行;也期待我能多一點點肩膀,在自由自在的同時,學習如何分憂,如何在獨立的基礎上,學習負重,學習承擔。

最近一次,意識到自己成長或變老是什麼時候?

成長常常是一個瞬間的事。前些日子,外婆住院,妳來回奔波醫院好幾天,數次在我眼前落淚。

我想對於孩子們來說,長大的瞬間,莫過於親見父母也有脆弱的那一刻,看見妳的眼淚,我明白了很多,明白妳在成為母親之前,其實也就是個女兒。

親見病痛、親見死亡,時常迫我們迅速長大,而妳也正在變老。變老無恙,只要妳快樂就好,但這之中,令我最感不捨的,是妳始終如一,仍然每日張羅孩子飯菜,打理家中點滴,給予無限期關愛,擁抱生命無奈。

印象很深那一日,我因腹痛驚醒,走進妳房間把妳挖醒,妳火速披上了外衣,風塵僕僕地騎車送我進醫院,急診室裡,我吊著一劑點滴和止痛針,躺在病床上,看妳趴在床欄那,還不時幫我把被子蓋好,那刻,覺得自己不孝,在外奔走,也沒能把自己照顧好。對身體的感受力好低,使身體反撲於我,我痛,我想妳也痛。但妳仍如照顧 5 歲的女兒一樣照顧 25 歲的我。


圖片|Photo by Tim Cooper on Unsplash

親愛的媽媽,我們今天談的是放手與承擔,但總覺得,放手的人是妳,承擔的人亦是妳,在往後生命,我願妳拾起自己,我願為妳喜愛的每一件事情加油打氣,因為,比起作為誰誰誰的媽媽,妳應該更鍾愛自己的名字。

我最親愛的妳,記得兩年多前妳偶然在我身上發現的刺青嗎?

我說,畢業那年,我在身上刺上家裡座標,代表畢業了,我會有自己的人生,我會走很遠的路,去我想去的地方,但無論我走得再遠,家都仍背在我的身上,那是我給自己的畢業禮物,也是給妳的,那一刻,妳也已從母親一職好好地畢業了。

所以啊,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飛,累了,還可以一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