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說,物品的斷捨離,影響的不只是實體空間,還包括心靈?為你分析斷捨離背後的身體觀。

收納指南:七、五、一法則

這是在收納物品時,收納空間裡的物量基準。配合收納形態,將物品的總量減少到整體空間的「七成」、「五成」、「一成」,加上下一節介紹的「一進一出法則」,即是「總量規制法則」。

「看不見的收納」為七成

壁櫃、衣櫃、抽屜等,平時關起來的「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收納的物品基準為整體空間的七成。

這個比例是為了替物品保留通道。正因為是隱藏式看不見,平日裡看不見,或許會覺得就算整個塞爆、塞得亂七八糟也無所謂。實際上,這種狀態會讓人難以取用深處的物品,往往必須先挪開前面的東西才有辦法拿取。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此外,留下三成的空間,就會讓人內心湧出想要整理的意願。

「看得見的收納」為五成

玻璃門的餐櫥櫃及邊櫃,即使關上門也能看到內部物品的「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收納物品的物量以整體空間的五成為限。

由於隨時都能看到內部,因此收納時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美觀。這「美觀的上限量」就是五成。不是「展示」,也非「隱藏」,因此能夠不著痕跡地維持空間美觀的印象。

「展示型收納」為一成

玄關的鞋櫃上方或邊櫃上方等平面空間,刻意「展示」的收納地點,物品數量的基準為整體空間的一成。

這是師法美術館和藝廊等場所的做法。寬闊的空間裡僅展示一幅畫作,便極為吸睛。居住空間裡面,這樣的地點並不多,但是在一成的空間裡放上畫龍點睛的物品,即使只是日常雜貨,也能襯托出它的美,成為不折不扣的裝飾品。

有時候我介紹這「七、五、一法則」,會有人驚訝寶貴的空間怎麼不百分之百加以利用,並埋怨「居然只能放七成、五成和一成,太浪費了」。

但物品的總量逐漸減少後,思維也會隨之改變,從「只能放這麼少」變成「居然可以放到這麼多」,享受在這樣的限制當中精選物品的樂趣。

比方說,假設現在「看得見的收納」裡面有二十樣物品,便會出現「要減少哪十樣」的觀點,自然就會開始精選「我的十大心愛物品」。

此外,像這樣限制物品總量,精挑細選,就能在住處的各個角落創造出活用留白的美觀空間。

延伸閱讀:心理測驗:你斷捨離的方式,反映你的理財個性

恢復「身體、心靈、生命」的功能

東洋的身體觀裡,有「部分即全體/全體即部分」的觀點。

譬如說,刺激腳底、手掌和耳朵等部位的區域反射療法(Reflexology)就相當有名,亦即刺激腳底特定的部位,就能治療身體相呼應的部位。厲害的治療師只要看到腳底的狀態,並且觸摸,就能瞭解病患全身的狀態。

數學和幾何學的領域當中,也有相似的觀點。比方說在自然界,葉脈與樹木整體的外形相似,這樣的相似現象稱為「碎形」(fractal)。

斷捨離也納入了「部份即全體∕全體即部分」及「碎形」的概念,有如下的觀點:

「看到住處,就能知道那個人的內在和人際關係。」

「看到錢包,就能知道那個人的居家狀態。」

我看過數不清的住家,因此敢如此斷定,但這並不是只屬於我一個人特別的能力。

我們平時就會從對方不經意的表情或言詞口氣去推測對方的內心。也就是認為「部分就是那個人自身的投射」。在斷捨離當中,會把這種「部分即全體」的觀念融入「空間」裡。

舉辦講座的時候,每當我問「我們的身體這個容器裡面裝著什麼?」學員都會回答「肌肉」、「胃袋」等等。確實,身體裡面有肌肉也有胃袋,但只是裝著這些東西,並不會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裡面有「生存的機制」。不,或許說「生存的機制」棲息在體內比較正確。一言以蔽之,就是「生命」。

此外,日語的「身體」(讀作 karada),語源來自於「空」、「殼」(二字均讀作 kara),完全就是容器。


Photo by Vino Li on Unsplash

那麼,我們的住處是盛裝什麼的容器?

住處就是「身體」的容器。「身體」裡面棲息著「生命」,因此住處裡面的東西,應該是要使生命健全的物品才對。相反的,對生命有害的物品必須排泄出去才行。

然後,「身體」這個空間裡面裝著「心靈」。也可以說是「情緒」。

延伸閱讀:「跟他相處,總感覺在耗損自己」有些朋友,你必須斷捨離

那麼,如果「心靈」也是容器,裡面裝的就是「意識」。「意識」也會造成莫大的影響。是讓自己開心的意識?還是否定自我的意識?意識的內容,會影響自我肯定感。這影響顯現在身體,或是反映在住處,便是「部分即全體」的機制,就如同俄羅斯套娃,是一層又一層、層層互套的。

但看不見的「心靈」不容易察覺,「身體」看得到外面,卻看不到裡面,「生命」也是看不見的。

斷捨離的根本思想是「新陳代謝」。居住空間最理想的狀態是隨時都在代謝(=更迭),因此只要持續進行「活用進來的物品,清出不再使用的物品」的循環,場所就會漸漸充滿活性能量。

「身體」如此,其實「心靈」亦是相同的。如果想法和感情只是不斷地累積,不釋放出來,只是思考而不表現,感情和思考也會變得停滯。

「身體」、「心靈」、「住處」都有出入口,其中必須有「流動=新陳代謝」才能成立。這三者當中,最清楚可見、能親手讓物品進出的,就是「住處」。

「身體」、「心靈」、「生命」都被包括在「住處」當中,而且與「住處」的一切相關聯。因此丟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有助於恢復這三者全部的「空間」功能。

擁有這類結構的事物,在我們的周遭隨處可見。其實我們的人生,也可以視為一個「空間」來看待。

在人生的入口呱呱落地,並走向死亡這個人生出口。這中間會遇到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人,又與他們離別?或者,公司、學校、地方政府等等,也可以理解為有出入口、有流動的空間。只要將這些全都視為具備有機生命的活動,自然就能看清它們原本應有的樣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