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心理諮商個案分享,有個小男孩,有天開始突然經常性的跌倒,最後變得不會走路了。然而卻檢查不出任何病因。後來深入了解他與父母的關係後,慢慢有了解答......。


圖片|來源

文|王璽

當著他們的面,他終於再一次摔倒了。

有人問:「在妳的諮詢中,有沒有讓妳感覺挫敗無助的案例?」

有,當然有。

印象最深的一個個案,是之前在以神經內科而知名的醫院做諮詢時遇到的。

一個十一歲的男孩,因突然不能行走被家人帶著四處求醫,最後到這家醫院住院治療,各種檢查之後診斷結果是:無任何器質性病變。

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的家人帶孩子來做心理治療。

男孩是被他爸爸背著、哥哥一路護送著來到辦公室的,他被放到我對面的椅子上時,整個人軟綿綿的沒有力氣,就像一個大布袋堆下來了。

這孩子家在北京郊區,他爸爸衣著打扮、言談舉止很得體,像見過世面的樣子。一見我,這個爸爸難掩焦慮,連珠炮發問:「怎麼治療?聽說心理治療就是說話,說話就能把孩子治好?就能讓孩子走路?」

他又強調說:「為了這孩子的病,我的生意也停了,成天就帶他到處看病了。」

爸爸說話的時候,那孩子往裡縮了縮,表情羞怯、柔弱。

爸爸和哥哥離開後,男孩明顯有些緊張,不時看看我,臉漲得通紅,問他幾個問題,他都很害羞、牴觸的樣子。

我想了想,問他:「你喜歡畫畫嗎?」

聽到畫畫他眼睛一亮,我把紙和彩筆放在他面前,他吃力的把整個上半身趴俯在桌面上,非常認真的畫起來。畫的中心是一家四口,上面有太陽,四周有花有草,畫面很溫馨。他說這就像他的家,媽媽做飯,一家人一起吃。我問他想媽媽嗎,他頻頻點頭。我說:「你畫畫很用心,上學的時候學習很認真吧?」

他又眼睛一亮:「是,每次考試我在班上都是第一名。」

我:「想回學校上課嗎?」

他:「想,做夢都想。」

第一次諮詢結束,他爸爸和哥哥又把他背回病房。

看到這一幕我很難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什麼病都沒有的孩子走不了路呢?

隨著諮詢的進展,我們的諮訪關係建立得很好,男孩開始信任我,講了很多心裡話,也讓我拼湊起了事情的全貌。

他從小雖然生活在農村,但因為爸爸在外做點小生意,家境比一般孩子好很多。平時爸爸在外工作,一個月回一兩次家,家裡則由媽媽照顧他和哥哥。一家人的生活平靜安穩,那時的他活潑開朗,喜歡運動,成績在班上年年第一,那是他記憶中最快樂的日子。

半年前,爸爸生意走下坡路,想改行做別的生意,但都不太順利,他回家的次數增加了,家裡氣氛卻沒從前好了。爸爸、媽媽經常會爭吵,一吵架對他和哥哥就沒好臉色。哥哥性格大大咧咧,不往心裡去,他卻性格敏感、愛思慮,一聽爭吵聲就受不了,慣用的應對方式就是躲到自己的小房間床上戴耳機聽歌。

爸爸性格強勢、控制欲強,平時對小兒子最不放心,各方面都要教導他。從小到大他幾乎什麼都得聽爸爸的,導致這孩子性格懦弱,做什麼都不敢有自己的主見。他最怕爸爸發火,每當爸爸脾氣暴躁的時候,他會更驚慌失措,他跟我形容那種感覺是「胸口悶悶的,心跳很快」。

幾個月前的某一天,他突然毫無徵兆的摔倒了,而且自己站不起來,類似情況發生好幾次之後,家人開始做什麼都扶著他、背著他,還背他去上學,但在學校他也堅持不了太久,說自己渾身無力,只好回家去床上躺著……。

其實在和他爸爸的交談中,我已明顯感覺到他的強勢,還有他一直很嚴重的焦慮:「我孩子行不行,他到底還能好起來嗎?」

我總是提醒他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家長情緒不穩的話,孩子的情緒也容易不穩定。也要學會適當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自己的生活,別把孩子抓得太緊。每次他都唯唯諾諾笑著答應,說一定聽我的,配合治療。

每一次諮詢結束時孩子都會問我:「我還能走路嗎?」

每次我都堅定的告訴他:「能!」

但我擔憂的是,他從我這兒獲得的鼓勵和暗示,能否抵禦他爸爸的焦慮和質疑。

第四次諮詢的時候,爸爸沒來,是哥哥攙扶著他來的,看到他直立出現在門口,我太高興了。一見我,他就咧嘴笑,說這兩天身上像有了很多力氣,想著我說的話和讓他嘗試的方法,他慢慢的、大膽的下了地。

爸爸和哥哥對此也很驚訝,但爸爸還是不放心,要求無論到哪裡至少都要扶著他。

就是說,其實就算不扶他,他也完全可以走路。

那一次諮詢非常重要,幾乎讓我看到了謎底。

孩子告訴我:「爸爸不是因為我病了才停了生意,在我生病前,他就沒工作了。」

我一震,心想:第一次見面時,爸爸為什麼說謊?為什麼要把自己生意的失敗歸因到兒子的症狀上?

男孩說,在他出現數次摔倒不能走路的症狀前,情緒日益焦躁鬱悶的爸爸,和媽媽的關係已極度惡化。二人不停的吵鬧打架,最後媽媽實在受不了了,提出離婚,爸爸不同意,說她是不是外面有男人了,於是兩人又開始爭吵……。

他的症狀,就是在家裡硝煙四起的時候出現的。

我心裡已明白七八分:「你不能走路以後,爸爸媽媽還吵架、鬧離婚嗎?」

他說:「不吵了。我爸媽都忙著照顧我了。我給他們添了好多麻煩。」

諮詢快結束時有人敲門,他看看我,我假裝沒聽到,也不看他,結果他一下子站起來,走到門口把門打開。門外,站著他的爸爸、哥哥。

延伸閱讀:「真實的我,媽媽還會愛嗎?」從夢境看你潛藏的童年恐懼

和爸爸單獨交談時,他對我表示感謝,說真沒想到兒子可以下來走路了,但話鋒一轉他又說:「王老師,我還是不放心,這兩天我看他能走路了,又高興又怕他摔倒,一步不敢停在後面跟著他。今天我去醫院問醫生了,醫生也不敢確定他會不會再次摔倒……妳說這能管用多久?」

我說:「他本來就沒病,本來就可以正常行走啊,是你太擔心了,有時你們的過度反應會強化他的症狀。」

他一臉懵懂看著我:「我也希望他沒病呀,但是萬一他又摔倒了呢?」

我說:「這樣吧,下次諮詢你一個人來。」

他唯唯諾諾很配合的點頭。

我心裡卻有了莫名的擔憂。根據我對他的了解,他常常口頭答應快,行動上卻另有主見。

再一次諮詢,爸爸果然沒來,哥哥把弟弟半背半抱拖來的。

我問哥哥:「爸爸呢?」

哥哥說:「弟弟又走不了了,爸爸去聯繫別的醫院了。」

我心裡又是生氣,又是痛惜,又是懊惱。我看著小男孩,他臉紅紅的不敢看我。

原來,他能走路這幾天,他爸爸的擔憂更多了,和哥哥兩人寸步不離跟在他身後,而且不停的問他:「你真的能走嗎?別又摔倒了呀?你的腿有沒有什麼感覺?」弄得他也開始懷疑自己。

延伸閱讀:理智型、情緒型、溺愛型:父母的模樣,真的會與我們共生嗎?

當著他們的面,他終於再一次摔倒了。

我能做什麼呢?

一個小時諮詢,和家人全天候的陪伴、影響相比,實在太微不足道。

很多人治療有效果了,一回家就打回原形。

只要這個家庭裡,有人需要這個人的症狀。

一個人的症狀,往往是整個家庭的症狀。

爸爸需要他的症狀,為自己失敗的生意找藉口。

家庭需要他的症狀,確保爸媽不會離婚。

他的症狀,會換來家庭的穩定和運轉。

一旦捕捉到父母潛意識的需要,孩子往往會用自己的症狀迎合、討好家人。

無條件的愛,孩子比父母更多。

沒有比孩子更忠誠、更愛家的了。

治癒你

有時在治療中,當孩子的症狀減輕,他的父母家人並不一定真的高興。因為這個家庭之前的運轉,可能是孩子用自己的症狀來維繫的。一旦孩子症狀好轉,這個家庭以往維持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因此,有些父母難以承受和適應平衡被打破後的局面,潛意識裡會否定或破壞治療。

延伸閱讀:「日常的小挫折,都需要好好療傷」給家的四個創傷修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