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情侶發生性行為,事後女方擔心懷孕,就買了避孕藥服用;另一對情侶溫存之時,卻發現沒有安全套,於是拿保鮮膜作為保險套⋯⋯這些聽起來荒誕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青少年間的真實個案。但是我們不能責怪他們,而是該問問:我們究竟要對性教育避而不談多久?


圖片|立場新聞提供

在某日晚上,一男一女正在床上纏綿,二人按捺不住發生了性關係,卻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女方事後很懊惱,擔心弄大了肚子,就去買避孕藥服用。一個月過後尚未見月事,她愈來愈擔心,方知自己連避孕藥、事後丸也分不清。

另一個夜晚,另一對男女在家中溫存,情到濃時打算再進一步,卻發現沒有準備安全套。二人情急之下找來一卷保鮮紙,用四層薄膠把陽具包住。事後女方擔心保鮮紙不夠安全,才找有關機構求助。


蔡薳縈(Kitty)。圖片|立場新聞提供

以上故事聽起來荒誕又無知,卻是蔡薳縈(Kitty)處理過的真實個案。她是本地性教育組織「糖不甩」的項目經理,專負每日在網上論壇和社交網站上解答年輕人的性疑惑,亦因此見盡「奇難雜症」。

在缺乏性教育的七、八十年代,不少年輕人手執一本《姊妹》雜誌,當中幾頁的性事信箱成為不少人的啟蒙;到九十年代,中學生們都在看《Yes!》雜誌內的「Miss Sex」專欄,從那些半真半假的讀者來信中,吸收丁點兒的性知識。

來到 2019 年,這些年輕人雜誌已成歷史,本地性教育卻近乎毫無進寸。「糖不甩」透過設立網上論壇及發展社交平台,希望為新一代的年輕人解惑,每日平均也會收到 5、6 則查詢。Kitty 笑言,他們的工作有如是現代版「Miss Sex」。

香港性教育如何停滯不前?從家計會每 5 年發表一次的「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我們或可從中找到一點眉目。最近一次在 2016 年進行的調查,家計會在學校訪問 3,907 名中一至中六的中學生,及上門訪問 1,239 名 18 至 27 歲青年,發現的結果令人擔憂。

調查可見香港青年性知識到底如何貧乏:就中三至中六學生而言,超過兩成人以為女生初次性交不會成孕;有約三成人錯以為女生不高潮就不會成孕;約六成人不知道體外射精都有機會懷孕;有超過六成人不懂計算安全期。

總括而言,在問卷上 12 題性知識題目中,中三至中六學生平均只答對 8 題得 8 分,中一至中二生只得 5 分,兩個組別均較五年前下跌一分。

香港年輕人對性一知半解,但不代表他們願意活在溫室下當「乖寶寶」。同一調查指出,大約 6% 的中三至中六學生承認曾有性交經驗。報告又顯示,這些有性交經驗的學生當中,約 19% 至 34% 受訪者認為本身沒有足夠的避孕知識。

種種跡象都顯示,香港年輕人的性知識水平,不僅沒有隨著時代而進步,反而正在開倒車。


圖片|家計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立場新聞提供

性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教導孩子認識身體、保護自己,同時亦在於教育小孩尊重差異、包容小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性教育」不僅是關乎生殖、疾病等。《綱要》亦強調性教育應該要函蓋人權、性別平等、社會刻板印象等概念。

1997 年教育署(即現時的教育局)亦曾發出一份沒有約束力的《中學性教育指引》。這份長達 75 頁的指引,詳細列出香港學校性教育的原則、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不過近年有輿論質疑這份有超過 20 年歷史的《指引》已經過時,而文件近期亦已靜悄悄地從網上下架。

教育局在回覆《立場新聞》查詢時,則一再強調「校本」二字,似乎已表明性教育是由每間學校自行話事:「學校也需按其辦學宗旨、校本情況和學生需要,專業地規劃合適的校本性教育課程。」

推薦閱讀:台灣性教育怎麼了?蘇芊玲專訪:台灣的進步,不能只靠悲劇推動

關於香港性教育的課程資料、指引似乎雜亂無章。有負責統籌性教育的中學教師在受訪時亦坦言,對這些指引、課程架構並無太多記憶,學校的性教育很大程度由負責老師的價值觀主導。

因此我們不得不問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複雜的問題:

香港的孩子,究竟在接受怎樣的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