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觀察】帶著激勵自己、影響環境的起心動念,領你看見以性別出發的時事觀察。全球首例!加拿大寶寶獲無性別健保卡,從台灣第一次變性手術的歷程談起,反思去性別化的意義。

加拿大,一名八月大的寶寶 Searyl Atli,剛領到健保卡,上頭沒有預設的性別標註,僅寫上 U,意味著尚未決定(undetermined),我們還不急著問,他是男孩還是女孩。

這是全球首例,我們把性別認同的決定,還給孩子。認識世界之時,他同樣也要認識自己,我是誰,我是什麼性別。

寶寶家長 Kori Doty 是一位非二元性別跨性別者,也是無性別身份聯盟(Gender-Free ID Coalition)的一員,長年為性別溝通努力,他主張性別不能光從外顯的性器官判斷,「我出生時,醫生看著我的生殖器,告訴我我屬於一種性別,他一時的判斷跟著我一輩子,我終其一生都在修改這個預設。」

這樣的性別經驗,讓他決定從孩子教育做起。除了健保卡上的大大 U 字,他將用性別不分的 They 稱呼孩子,字詞上避免使用 She 或 He 的指涉;教養上,他會以非特定性別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推薦閱讀:哈佛啟用性別代名詞政策!性別欄不再只是選擇題

「我想等到孩子擁有自我意識,並對字彙有掌握能力,由他們告訴我他們是什麼性別。」——Kori Doty

親愛的孩子,我想你成為不受性別欄框限的,一個自由的人。

第一次變性手術、性別變更登記、第三種性別

健保卡上的 U 字,之所以是創舉,除了因其把性別選項交付給新生嬰孩,更因無需經過「手術」才能獲得國家對性別的承認。

回望台灣,性別變更登記的推進,是這 20 多年的事,最初,正是從變性手術開始。

1953 年,臺灣第一次的變性手術,在當時是醫學史創舉與社會大事。大兵謝尖順因病症入診,發現其體內同時有男性與女性性徵,經醫師判斷,將其變做女性,比維持原來的男性更容易,獲得謝同意後,展開手術。

推薦閱讀:你不知道的台灣史:台灣史上第一次變性手術,由男變女的謝尖順

歷經三次變性手術,謝尖順從大兵變成小姐,手術醫師記載,「經過三次手術後,胸部乳房凸出,乳頭黑而粗大,聲音尖細嘶啞,小便中常有紅白液體流出,狀似月經,現已完全成為女性。」


當時的報紙翻攝

其後至九零年代,許多人私下找整形外科醫師動變性手術。整形外科醫師見有利可圖,又不想觸法(重傷害罪),於是找來精神科醫師,希望賦予手術「醫療正當性」,於是當時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增加了「易性症」(Transsexualism),將之視為一種「疾病」與「醫學問題」,必須透過「變性手術」來「矯正」。當時他們向政府要求,必須已完成「手術」取得國家的性別承認,這個行政過程,就稱為性別變更登記。

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變性者」(Transsexual person)更動性別的唯一方式,就是透過「手術」,才可能獲得國家承認。

二十一世紀,陸續以跨性別(Transgender) 取代變性的名詞指涉,強調性別不安,是因爲性別是由社會建構的,取代變性扭轉生物性徵的過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也推動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去疾病化。

推薦閱讀:馬來西亞變性者告白:「他們逼我在牢房脫光讓人嘲笑」

跨性別者,不是選擇成為「別人」,不是違逆生理設定,而是想成為對自己性別感到舒服的人。

性別與國家:思考一個去性別化的未來

澳洲、德國、泰國、孟加拉、紐西蘭,都陸續在官方文件上正式承認第三性,而臺灣,正走在爭取開放「第三種性別選項」的路上。

現階段,若需更動國家認定的性別身份,仍須經過手術,我想起採訪台中一中的曾愷芯老師,聽他談自己長達 40 年的性別掙扎,他偶爾皺眉,偶爾感慨,「如果你注視我的身體,能不能也聆聽我的靈魂?」

性別,是不該有標準答案的,一時的預設立場,幾乎就要決定了他們一生的命運。國家之於個人的性別承認之所以重要,也是因為這是一個性別構築的社會,我們以性別為核,劃定出社會的秩序、邏輯、規範。

推薦閱讀:專訪曾愷芯:「如果你注視我的身體,能不能也聆聽我的靈魂?」

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思考一個去性別化的未來?性別不再是社會結構的霸權壓迫,而是讓每個人心安理得的選擇。

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理事長吳芷儀表示,生理性別不只有男跟女,性別認同是多樣的,生理性別也是,染色體核型 46 對 X 與 Y,不是全部往男性發展,也不是全部往女性發展。醫學臨床上,身體也不只有男與女兩種。

「我健保卡上的性別註記是女性,有時候看診,醫生問我上次月經什麼時候來?我都不知道要回什麼好。或是我健保卡上的性別註記是男性,我又有女性性徵,醫生看到我的資料是男生又會滿臉疑惑,叫我先生又很奇怪,我也會不舒服。」

因此,現行推動的「第三種性別選項」未來希望朝向不指定、不強制、不註記的方向,人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而不是任何某種族群的特定標籤。

我翻到身份證與健保卡後的性別欄,閉上眼睛,我想像性別不再是辨識個人的必要資訊,那又會怎麼樣?我會不會有更多餘裕與空間,去思考自己的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我會不會走上一條不同的路?

加拿大八月寶寶健保卡上的 U,除了是尚未決定性別的全球首例之外,或許也標示著,關於性別,一切都還未定型,一切都還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