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女生面對不同年齡層的性別壓力,未婚、已婚都好頭大。從單親媽媽身上看女性的共同困境——華人社會對母職的苛刻與對女性婚姻的完整期待。

春節來臨,家戶洋溢著幸福氛圍,許多人開始大手大腳地辦年貨、準備親戚間的禮尚往來,媽媽們忙進忙出,收刮市場備齊年菜。然而有一種女人,難以參與這樣的幸福熱絡,春節,不過是她們的尋常日子,或者是他們心驚膽戰的節氣。

單親媽媽們的春節,因為父職的缺席,他們被傳統新年看作不完整的女人。

傳統新年,一位好媳婦要手腳俐落眼觀四方;一位好太太得上奉長輩下疼子女。那麼一個沒了夫家的女人,在這個春節要做些什麼?

我專訪的幾位單親媽媽以個案之姿,談出了不只是單親媽媽、而是身為女人,一輩子都在面臨的春節難處——在飯桌上,大夥關心的不是你好不好,更是從你的感情狀況、持家功力、孩子的學業成家探問:你,夠不夠格被看作一個好女人?

延伸閱讀:泡牛郎、整形又怎樣?不甩「好女人」規則的中村兔


(截圖至:來源

沒有夫家,於是不敢踏入娘家的女人

陳小姐早婚,47 年次,與先生共度近十年生活,再也忍不了另一半不共擔經濟責任的無能,她負氣拎著一只皮箱肩負一個孩子出走,近年關,陳小姐不敢讓家裡人知道與先生正在辦理離婚手續,唯一知道她婚姻狀況的大哥知曉處境,塞了萬元的紅包在一個女人與一個孩子蝸居的破敗大旅社裡,簡訊寫:「錢給孩子買新衣,初二以後再回來。」

彷彿這是對一個婚姻失敗的女人最大的施捨,陳小姐說:「在那時候離婚是很要不得的,不像現在年輕人說結就結說離就離,我可以體諒他當時不讓我回家,出嫁的女兒初一回娘家會給娘家觸霉頭。」

後來幾年,陳小姐在除夕便可以回家,但是飯桌上總是沈默,家人們生疏相待,不敢提及她「失敗的婚姻」,媳婦同在一桌替公婆夾菜替孩子添飯,陳小姐相形失色,家不再是情感上最親密的地方,家更像一齣舞台劇,透過紅包大小與勤跑廚房的頻率,展演誰是長輩眼裡的好女人。

遠房親戚來訪陳小姐更是痛苦了好幾年,那自詡高尚的關心:「你們孤兒寡母,一定要買間房子才會安定,不要讓你家裡人擔心,父母年紀都大了。」令人難為情。

同場加映:單親媽媽告白:女人,妳不一定要選擇生育

許多人覺得離婚女人要維繫一個讓家庭成員身心健全成長的家庭困難度較大,但相比在一個父親情感上刻意缺席冷冰冰的家庭,陳小姐覺得離婚後走出那個家,家庭系統才開始呼吸了。只是,婚姻沒有走到盡頭的女人,頓時成了娘家的房客,年節不僅不能遮風避雨,對單親媽媽來說,還是風雨交加。

完整女人的傳統意義:支撐好太太之名的母職

傳統女人不敢離婚,因為古時說女生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怕是死無葬生之地,再怎麼受到家暴或婚姻裡的變故都要挺下去。衍生了母親們曾經這樣要求自己,後來也期待自己的女兒,在漂泊的人生裡要有依歸,哪怕是死了還能進夫家的神主牌。

你當然能同理長輩對女兒婚姻的期待是「嫁好門有個好歸宿」了,過去在歷史有一類被傳統意義放逐的人:單親、失婚、喪偶、同志,因文化的惡意都沒有好下場,父母不希望子女成為被老天忘卻的可憐之人,「婚姻」成為最可靠的驗證,從生育子女來印證女性的生育機能完整,從子女的功成名就來強化母親的自我認同。這些曾經是受困者的母親終將成為婆婆,再一次鞏固與輪迴相同的價值。

然而這不是女人的戰爭,完整女人的神話要被打破,還得邀請男性們加入,哪怕是從洗一塊碗盤開始,解放女性與母職的連結。單親媽媽的完整,女人的完整,不是該以「女性是否能補足男性權力領域以外的缺憾」。從結婚率下降、晚婚和高離婚率中看出傳統婚姻式微體察,女人不再只想為了成為好母親好太太而努力活著,她們不再需要吸引男性得到經濟支持、更無需因男性工作優先縮限個人職涯選擇。

推薦你看:《月薪嬌妻》的女力啟示:家庭主婦或全拿女強人,該是女人的選擇


(截圖至:來源

所以「被歷史意義放逐」的單親失婚喪偶者,也有了活出自己異質家庭的可能。晚生未婚的 Alley(化名)就是一個案例,70 年次的她沒有婚姻生活,帶著孩子與三個女人在台北一層老公寓展開日常,裡頭還住著一對女同志伴侶,另一個是離過婚的單身女性。

他們生活的腹地很足夠,家庭成員互相扶持走過大半日子,Alley 產檢時、孩子足歲時、孩子拿回第一份考卷,都發生在這個家,沒有父親,他們在自己的空間延伸出了母系的版圖。

雖然是單親媽媽,除了經濟上更需努力,情感支持與教育系統沒有不足,Alley 自認是個很好的媽媽,除了每年回到老家過年時,她幾乎可以自信說出這句話。

「你小孩帶得怎麼樣?」不要讓孩子在奇怪的家長大

每年除夕與初一,Alley 硬著頭皮把孩子帶回家,餐桌上爺爺奶奶百般對孩子寒暄,餐桌下就是另一番家族對母親的教養。


(圖片來源:來源

「小孩為什麼回來還一直玩電動,說話也不應。」、「你還是早點搬回來,不要讓他在不三不四的家庭裡生活」、「沒有考上公立,你有沒有在注意小孩功課」。

相信這些話,不只是 Alley 的個人故事,而是大部分母親都曾遇過的責難。只是 Alley 一類單親母親的自責近一步被深化,來自外界對她「失敗的投射」。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母親節,一個媽媽無聲的死去

傳統社會母親的價值來自子女的表現與成就,若子女學業優異事業有成便是反射母親最為一個照護教養者的成功,母職受困在這種母子課題緊密的情況已久,無論是校園的「母姐會」或是「育兒雜誌」都深深強調女人成就的評價來自小孩。

孩子的成長不單是母親責任,更關乎所有家庭成員與國家政策如何形塑孩子的模樣。我舉例來說,如果一位母親教養他的孩子多元成家是沒有錯的,但學校卻只灌輸異性戀主流價值,那麼孩子是否會在這樣的困惑中感到不安?如果一位母親告訴孩子「單親家庭很正常」,但是其他家長卻告訴自己的小孩「不要跟單親家庭小孩做朋友」,那麼孩子是否能得到完善的成長支持?

社會對「單親」的指責還出現在各大新聞報導,比起看見單親家庭的親職實踐,他們寧願大張旗鼓地說「嫌犯來破碎的單親家庭」。

一個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母親的責任,整個社會都要負起責任。

破壞社會安定的不是單親,而是歧視

孩子的成長關乎所有家庭成員與國家政策如何形塑孩子的模樣。尤其是在台灣當代,人人都該學習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單親家庭:

2016 年衛福部宣布單親家庭比例為全台 10.32%,統計單親家庭戶長比例,單親家庭父母以「女性」占  56.68% 高於「男性」之 43.32%;就性別觀之,對目前單親家庭感受女性覺得「工作或經濟壓力較大」、「擔心自己或子女未來」、「能自己規劃人生,使人生更加充實」、「拋掉包袱,脫離苦海」的比例高於男性;男性覺得「更能專心工作」、「對不起子女或父母」的比例高於女性。

由此可見台灣當代單親家庭幾乎佔了一成,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是單親家庭。再梳理單親父母的不同困境可以理解性別刻板的壓力依舊存在,女性因逃逸家父長制的傳統婚姻型態更感自由,男性卻覺得背叛了父母紮根下的家庭殿堂;女性同時因不再享有家庭裡的父權紅利必須肩負經濟,卻遭受許多社會上性別階級門檻的阻難,男性則因為不再需要把時間成本投注家庭,因此更能專注發展事業。

推薦你看:勞動結構中的女性困境:地下經濟的性別包袱

這個春節,如果你家的餐桌上也有單親父母,請拔除「單親破壞社會安定與婚姻結構」的有色眼鏡看他們。

真正迫害婚姻結構的,是從小沒有建立起的親密關係教養,教會男人女人母職與父職自由流動;真正擾亂社會安定的,是那些一再深化單身者污名、將其推向邊緣的歧視。

還給他們春節自己需要的家庭意義,不必非得是一大家族熱鬧湊一塊卻無話可說,單親媽媽 Alley 更希望能用自己迎春的方式帶孩子出門旅遊;不必非得要讓女兒與媳婦在廚房裡較勁,陳小姐更希望一家人協力分工地飽足年夜飯。家,不該是母親或父親單一支撐起的避風港,而該是所有人都能安全安心擠身在裡頭的地方

未來我們還期待,單親家庭的爸爸與媽媽可以不再那麼孤單,除了單親當自強,社會可以給予他們更好的支援系統,以及文化必須坦然歡迎不同異質家庭的到來,我們必須不斷挑戰既存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找出世代斷裂中未來家庭更適合生長的空間,直至每個人都是欣然地坐上那張春節飯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