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沒正視自己的情緒?6 步驟正念練習,與內在自我相伴
當感到焦慮、無助時,你都怎麼陪伴自己?透過 6 步驟正念陪伴,學習承接自己的孤獨,與內在自我相伴。
當感到焦慮、無助時,你都怎麼陪伴自己?透過 6 步驟正念陪伴,學習承接自己的孤獨,與內在自我相伴。
「冒牌者症候群」習慣質疑、否定自己的成就。諮商心理師建議 3 個小練習,從以「謝謝」代替自我否定開始。
明明自身條件不差,卻總是遇不到對的人?善用「自我價值感」的神秘力量,陪自己找到對的關係吧!
當我們內心的秘密被揭露,總會忍不住躲起來,試圖關閉感受,但暫時性讓自己好過的方式,卻會引發更大焦慮。
你也是個完美主義的人嗎?總是不允許自己犯錯,將自我價值貶低,自信漸失,讓我們透過肯定找回自我價值吧!
「如果有一個人持續重複做同一件事情,為他帶來某種痛苦,那麼這個痛苦裡面,一定也為他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有時那個「言行不一」雖然會讓兩個人的衝突擴大,但某種程度上也保護了彼此不受傷。
情緒勒索的互動循環,其實牽涉到三項非常重要的元素:自我價值感、罪惡感與安全感。也就是說,身為情緒勒索者,他們非常擅長做一件事情:貶低你或你的能力(自我價值),引發你的罪惡感,以及剝奪你的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了解自己,是愛自己的第一步。只是該怎麼了解自己呢?光是用想的,常常分心想到別的事,也常常越想越迷惘。今天就讓海苔熊來教我們,如何用四格遊戲治療,好好的寫出自己、了解自己吧!(延伸閱讀:當愛情遇上心理,海苔熊寫給愛的十件事)
如果妳想從今天就開始快樂卻不知道如何下手,這裡有十個簡單的好習慣讓妳一步一步邁向快樂人生。研究證明一個樂觀的人因為使用正向神經系統,會分泌出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所以比較不容易生病,還能更有效管理壓力。
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認識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學裡被稱為「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它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美國組織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將它的核心定義為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了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挑一個你最近做完夢且還記得的夢,先把這個寶貴的夢用文字書寫在 A4 大小的空白紙上,無論多小的細節都不要放過,詳實地記錄下來。如果你最近沒有記得的夢,準備一組記夢的工具,準備迎接今晚的夢境吧!
一個成熟的人,懂得勝任理想的自己,你可以孤獨,但不孤僻;願意和好,卻不討好,看不到前途時,能夠向後轉,做相反的自己;即使自己一人,也能在值得慶祝的時刻,為自己鼓掌。
前段時間,一位粉絲給 KY 後台留言,與我們分享她被親密關係療癒的體驗:「我以前老是作,我也不想的,但有時就會忍不住⋯⋯我爸媽說我作,朋友也說我作,過去男友都被我作跑了,直到遇到現在的。他對我好,我發脾氣時他沒離開我,反而抱著我,問我是不是很難受⋯⋯我們已經在一起五年了,前幾天朋友聊起來,我才意識到我確實變了。朋友們都說我脾氣也更好了。KY,我這算不算是『被戀愛拯救了人生』?」
「鹹魚」這個詞最近幾年經常被大家用來自我調侃。在我的觀察中,身邊自稱「鹹魚」的人們大都不是理直氣壯地癱著,而是一邊焦慮一邊就地躺下,然後躺著繼續焦慮。更有意思的是,我發現有很多的「鹹魚」與其說是不想努力,不如說是不敢努力。甚至,他們還會主動給自己「挖坑」。
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必須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無關優劣的「不同」。而在全世界六十多億人當中,你最需要知道的一個「不同」的人,就是你自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認知」。
《咒術迴戰》「懷玉・玉折篇」,五條悟、夏油傑從昔日好友變成今日的敵人。是什麼動搖了夏油傑保護弱者的信念?
電影《我是千尋》講述寂寞的人們互相靠近、治癒的故事。心理學家分析劇情背後,人際關係的療癒力量。
《Good luck to you, Leo Grande》透過退休宗教學老師南希與年輕性工作者的互動,點破了女性的外貌迷思、社會對「性」的刻板觀念。
瘦身是一種自我探索與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諮商師從「心態」調整瘦身觀念,讓讀者愛自己的各種模樣。
談到愛情,就啟動了內心的防衛機制?關係的探索過程有痛苦與快樂,我們如何能經營出真實且親密的人際關係?
《輝耀姬物語》以「竹子」的生長形態,暗喻女主童年的心靈飛躍及後來的自體卡關,外貌與心靈停止成長⋯⋯
自尊與自我價值感可用來預測幸福快樂的程度。自尊低落特點有什麼?如何培養自尊,重新找回幸福的方法?
當女人被成為「母親」,往往被要求要為了孩子犧牲自我。然而,何妤玟告訴你:自我照顧不是自私,而是必要。
透過冰山理論中的辯證、質疑與對話,讓人重新與「渴望」連結,逐漸轉為「成長型思維」,再一次願意愛自己。
你身邊有自戀型的人嗎?與他們共事有一些訣竅,例如自戀者需要源源不絕的關注,而你該拒絕成為其關注者。
電影《柯萊特》(Colette)描寫被譽為法國最偉大的女作家的生命歷程:活出自我需要獨立的底氣。
在心理學上,完美主義有六大傾向:對自己要求高、覺得別人對自己的期待高、覺得如果不做得完美,就會被批評或者導致災難、不利的後果、不停懷疑自我、嚴格遵循次序、不能接受錯誤。
我們隨時可以藉由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探尋內心的聲音,進而凝煉出更清晰的自我,在生活中保持生命力而不是被動地活著。
金馬 57「最佳動畫長片」的台灣原創動畫電影《廢棄之城》,講述著少年小樹與廢棄物之間相遇的故事⋯⋯
當信任關係沒有建立時,人習慣戴著面具與他人互動,而這往往就是自己不快樂的開始,因為不信任他人,而習慣的戴著面具。
對於情緒和那些無法停止的思緒,我們只有一種面對方式,就是「進入情緒才能夠離開情緒」。
自我對話是一種思考過程,把自己和他人區隔開,可以積極也可以負面,若兩者失衡,可能和焦慮、躁鬱相關。
別讓社會規範、他人期待扼殺我們的夢想,當一個欣賞自己的人,記得跟自己說聲:你最棒,謝謝你。
正如一把椅子有四個腳,愛情只是其中的一根,給彼此一點空間也不代表不愛,只是你需要一點時間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