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時代企業如何因應多元共融?資深婦權專家 紀惠容給 5 大方法 | 2023 多元共融願景獎解析
2023 DBTA 的開場演講,邀請紀惠容委員談 #MeToo 時代下,落實多元共融為何如此重要?
2023 DBTA 的開場演講,邀請紀惠容委員談 #MeToo 時代下,落實多元共融為何如此重要?
交友擔心 #MeToo 炎上、性騷擾指控上身?適度追求、重複確認,詢問意願可以性感又浪漫!
企業雇主接到 #MeToo 申訴,該怎麼辦?性騷擾事件預防、申訴處理原則,整理給身為老闆的你。
吳淑美長期致力性別暴力防治,她和我們分享面對性暴力的 4P 觀念和認識性騷三法。
MeToo 浪潮中發現到難以辨識加害者的困惑,心理師提供 10 個人格特徵,協助大眾辨別潛在加害者。
「強暴是犯罪,但誘惑不是。男性的獻殷勤,不該受到一體通用的懲罰,我主張男性不該因為偷偷親吻某人就得丟掉工作。」公開信裡這麼說,並獲百位女性連署。連署女性表示,她們擔心 #METOO 運動將重挫 60 年代爭取不易的性解放,將女性身體重新關回言論的禁忌。
專訪香港大學教授何式凝,談 #MeToo 在香港。
在幕前的女星受經紀公司壓迫,必須和贊助商進行性交易;在幕後的女性工作人員,必須忍受同事的言語、肢體性騷擾。同樣都是為了追求夢想和生活,他們要付出的代價卻比其他男人,還要多更多。
無論生為男性女性,都不該是原罪:畢竟每個人,都無法成為「完美受害者」。
當我們談論性暴力問題時,其中確實有父權結構與性別權力帶來的性別問題,導致倖存者實際為女性居多。但是,我們同樣必須關注性暴力事件中男性受害者的聲音,以更全面及多元的角度,去看待 #MeToo 運動背後是為解決性別暴力問題,培力受害者/當事人而存在。
「我的錯愕和沒反應,他當成同意。我的掙扎和婉拒,他當成調情。」曉雯鼓起勇氣吐露一切,卻換來好友一句「你那天是不是穿得很辣?」、「如果你沒有做什麼,那他怎麼可能會對你做這種事?」
「#MeToo」浪潮席捲全球,遭性侵的受害人紛紛發聲,成功引發社會關注問題。美國《時代》雜誌宣布,本年度風雲人物是這場「#MeToo」運動中的一班「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
隨著 #METOO 敘事發酵,我們看見更多權勢性侵的傷痕故事,但我們也逐漸發現,不只性侵,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時常讓我們早在性侵發生前,就已經先被迫進入被脅迫的狀況裡。
台灣 #MeToo 延燒各界,我們想討論:為何有人選擇支持加害者?要倖存者「保護好自己」就夠了嗎?
電影《她有話要說》講述兩名記者,如何挖掘好萊塢職場性騷擾醜聞,進而促成全球 #MeToo 運動發展。
頻傳的 MeToo 事件,顯示越來越多人勇敢發聲,對台灣社會的進步與改善是好事,也能讓我們從中學習。
面對 MeToo 爭論,我們可以試著創造保留空間、抱持環境和第三空間來保持自己的思考與溝通力。
大牙在 MeToo 發聲後遭陳建州提告求償,如果你也忍無可忍,瑋軒邀請你一起參與連署、挺身而出。
台灣 #Metoo 風波在 2023 年 6 月開始點燃,筆者結合自身的觀察與數據資料,談論校園內的權勢性犯罪。
台灣 MeToo 風波持續引爆,面對過去犯下的錯誤,該如何有效傳達歉意呢?
如何支持 #Metoo 倖存者?怎樣表達不打擾?關係遠近不同,作法也不同。勿探聽謠傳,造成二度傷害。
日本 MeToo 運動伊藤詩織與山口敬之的性侵訴訟案件,時隔多年告一段落,審判出爐,女性不再只是緘默
控訴職權性暴力,等於要對抗整個體制的權力?金智恩揭發南韓政治明星安熙正的惡行,卻遭受更多的質疑與算計⋯⋯
Vava 說,當時自己固然沒有被教育「看裙底等於被侵犯身體」,不懂保護自己,但她憤怒地指責偷窺者,「為什麼這些人可以如此肆無忌憚、光天化日、明目張膽看女生的裙底?不會有羞恥心嗎?」如果再登上這班巴士,她說,「我會一腳踢在偷窺者臉上。」